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内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内陷

病证名。 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
❶邪气亢盛, 正气不能驱邪外出,邪气因而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 多见于急性热病如麻疹等。 《温热经纬》: “病在卫分, ……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 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故防治措施均需透邪外出。
❷伤寒表证未罢,而误下之,遂成结胸或痞证。亦属表邪内陷。
❸专指疮毒内陷的危重病证。 出《外科大成》卷一。参见三陷条。

内陷

凡疮疡病毒不外泄,反向内攻,从而出现高热、烦躁、神昏、惊厥等症状者,称为 “内陷”。多见于疮疡软大、炎症广泛、毒邪炽盛而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

内陷

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不能祛邪外出,反致邪气入里的病理现象。如:1.温热病邪不从外解,深入营分、血分,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称为内陷。2.痈疽疮疡出现疮形下陷,毒气内攻,又称“内陷”。

内陷nèi xiàn

指病邪在表未除而向里传,而里虚邪得以乘内,故名。《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懊𢙐,心中郁郁不舒,比之烦闷有甚者,由表邪未尽乘虚内陷。”

内陷nèixiàn

❶邪气亢盛,正气不能驱邪外出, 邪气因而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多见于急性热病, 如麻疹等。《温热经纬》: “病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 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
❷伤寒表证未罢而误下之, 遂成结胸或痞证。亦属表邪内陷。

内陷

内陷

疮疡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导致严重病证,称为内陷。见于《外科理例》。有头疽继发本证较为多见,由于内陷病因与临床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火陷、干陷和虚陷。
❶火陷者,多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失于治疗,以致正不胜邪,而毒邪内陷入营。
❷干陷者,多由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虚,毒愈盛,而致内闭外脱。
❸虚陷者,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亦大伤,脾气不复,肾阳衰微,循至生化乏源,阴阳两竭。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或消渴病患者,其辨证施治如下:
(1)火陷者: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黯,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伴有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胁肋偶有隐痛,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或弦数等症。治宜凉血解毒、养阴清热、清心开窍,选用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干陷者: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灰黯,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有发热,神疲,纳呆,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舌质淡红、苔黄腻,脉虚数等症。治宜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选用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
(3)虚陷者: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亦尽,而脓水稀薄,新肉不生,光白板亮,状如镜面,不知疼痛,伴有虚热不退,形神萎顿,饮食日减,或有腹痛便泄,自汗肢冷,气息低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或虚大无力等症。旋即陷入昏迷厥脱,此属脾肾阳衰,治宜温补脾肾,选用附子理中汤、参附汤加减。若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此属阴伤胃败,治宜养胃生津,用益胃汤加减。
内陷属疮疡危重之证,但火陷属邪盛热极而正不虚者,预后较好;干陷属正虚邪盛者,预后较差;虚陷属阴阳两竭者,预后最差。一般宜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措施,积极救治。

☚ 有头疽   无头疽 ☛

内陷nèi xiàn

internal prolapse; internal sink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