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无定质明李贽的道德命题。意指道德上的善恶是非判断没有绝对的界限。语出《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认为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随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同上),即没有永恒不变的标准。并由此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同上)主张对是非善恶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不附声于圣人之言。“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其所言者,乃圣人之言也”(《藏书·司马迁传》)。且据此而打破三纲五常的评价标准,“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肯定和称赞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私合及五代冯道的贰臣行为。表现了对传统纲常名教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是非标准的相对性。但亦表现出道德相对主义思想倾向,认为此是彼非可以“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道德标准可以是一人之是非,“千万世大贤大人之公是公非”,也可以“复非是予之所非是”(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