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夜喜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上元二年(761)春作于成都。全诗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诗人对夜降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心情,反映其关心人民的可贵思想。此诗观察细致,摹写入微,且情景交融,形神俱佳。全篇不露“喜”字,而“‘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无一字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查慎行语,《杜诗集说》引),写得精妙隽永之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句,扣住春雨的特点,描写雨水润物达到入化之境,是咏雨的千古名句。清人仇兆鰲评此二句曰:“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一○)沈德潜亦云此二句“传出春雨之神”(《唐诗别裁》卷一○)。 ☚ 蜀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春夜喜雨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石壕吏 下一篇:秋兴八首·其一 → 诗词简介: 这是诗人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描写春夜雨景的诗,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此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春。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悦之意全出。首联一个“好”字, 已透出喜悦之情。“知时节”,用了拟人的手法,雨,好像知道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便适时的下起来了。颔联进一步申足“好”字,亦用了拟人化手法,写雨“潜入夜”“细无 声”。即雨在夜晚,默默地细细地去滋润具有生命的万物。“潜入”,使人不知不觉;“润 物”,言其不居功自傲;“无声”,见其默默不求闻达。这都无疑赞美了雨的美好品质。此 联用笔,可谓体物入微。颈联将“云俱黑”与“火独明”对举,写野外之路不见,江面之水 不见,天空之云漆黑,只有远处江船渔火在闪烁,可见雨下得“好”也。尾联写想象之景, 待到天明,看到那被细雨润湿开放的春花,红艳欲滴,锦官城又是多么的美丽啊! 此联 “红湿”“重”等词,用得奇而形象鲜明。此诗前四句用流水对,写得精细而玲珑,春雨之 神韵出矣。且一除沉郁,清新自然,格律严谨,浑然一气,不见“喜”字而喜在其中矣。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时杜甫闲居成都草堂,生活较安定。诗中写春夜细雨润物的喜悦心情。通篇未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首联用拟人手法,颔联从听觉写,颈联从视觉写,尾联写翌晨繁花以补叙“润物”作用,层次井然。诗中的“知”、“乃”、“潜”、“细”、“俱”、“独”、“湿”、“重”等字,都可看出杜诗的炼字工夫。宋代诗人杨万里《又和春雨》诗云:“未爱少陵红湿句,可人却道是知时。”认为杜甫喜雨只是为了润花,而他的喜雨却是为了农事,那是另一回事了。 【注释】 ①二句意谓“好雨”似乎知道季节的需要,当春天农作物正需要雨水,而雨就及时到来。乃:就。发生:指下雨,与“春”双关。《尔雅·释天》:“春为发生。” ②二句从听觉极写小雨绵绵不为人听到之状,意谓雨随着风偷偷地在夜间飘洒,润滋着万物却细小而无声。③二句从视觉极写小雨不为人看到之状,意谓田野小路和天上乌云都一片黑,只有江船上的一盏灯火独自发出一点光亮。④二句意谓次日早晨看到的是锦官城中一片湿润而格外鲜艳的红花。重:指雨后红花分外鲜艳。锦官城:即成都。详见李白《蜀道难》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注释】乃:就。发生:此处指降落。潜:悄悄地。润:滋润。野径:田野间的 小路。红湿处:指带雨水的花。花重: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锦官城:成 都的别名。
【大意】这真是一场及时好雨,仿佛知道节气变迁似的,一到春天就淅淅沥沥 下了起来。它在夜晚随着轻柔的春风悄悄地降落大地,无声无息地滋润 了万物。此刻的田野小路上什么也看不见,黑黑的雨云笼罩着天空,只 有江面上点点渔火,在这一片漆黑之中,显得分外明亮。到了清晨,只见 到处是湿漉漉、红艳艳的一片,原来是成都城开满了被雨水打湿的沉甸 甸的花朵。
字数:318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8页.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元二年(761)春作于草堂,是咏春雨之作。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雨最可贵,故俗谚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全诗以“好”字领起,是喜之也。春雨好在何处,好就好在需要它、它就来,该来的时候才来,如善解人意然。这就赋春雨一种性格。 次联为流水对,进一步展开描绘春雨的性格。春雨和夏雨不同,就在于它不作声势,偏在无人知道的夜里随风悄然而来,滋润着万物,却不表功,那怕一点声音都听不到。这是拟人,也可用来喻人。表现了诗人所崇尚的一种为人的准则。所以耐人含咏。 三联转而写春夜雨景。平常在夜间,由于路面有微弱反光,故小路比较田野容易分辨。但雨夜的天空布满乌云,野外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所以连小路也看不见了;于是江船上的一点火光就显得特别打眼,——那是雨中的火光,朦朦胧胧地带着光晕,既神秘又好看。“俱黑”与“独明”形成对比,写景入神。 末联写清晨雨霁,是雨夜的尾声,然而是何等鲜明的一个尾声:经过一夜春雨,江上的花都开放了,带着晶莹的水珠,红艳艳的、沉甸甸的,古老的锦宫城的景色也为之焕然一新了。“重”字妙,“红湿”字尤妙,完全是写一个印象,红是一种感觉、湿也是一种感觉,表现出一种印象派绘画的美。 诗中并无一个“喜”字,“喜意都从罅缝里迸出”(浦起龙)。 春夜喜雨
【释】 1.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成都草堂建成。 2.时节:时令,节气。当春:正在春天用雨的时候。发生:下起雨来。一说“发生”指万物。 3.潜入:悄悄地来到,不为人觉察。 4.“野径”二句:乌云覆盖着田野小路,上下一片漆黑。 5.晓:明天早晨。红湿处:淋过雨水的花丛。花重:花因得雨水而饱满沉重的样子。 【译】 好雨呵!好雨! 似懂得节气时令, 正是春天万物萌生的时候, 它弥漫了天空。 伴随着春风的舞步, 静静地、悄悄地,潜入夜色迷蒙。 它滋润着万物,悄然无声。 乌云笼罩着田野的小径, 只有江船的灯火,还在亮着, 衬得耀眼通明。 明早你看到雨水淋湿的地方, 应是花儿饱满沉重,盛开满城。 【评】 此诗诗人所面对的客体不是充满政治色彩的时代、社会,也非日常生活闲逸萧散的篇章,诗人面对的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春雨,以及春雨所引发诗人的情怀。诗的四联写了“春雨、雨状、雨势、雨后四个可喜。一可喜由感雨而来,二可喜由听雨而来,三可喜由看雨而来,四可喜由想雨而来”。雨在这里,“既是情的诱发物,又是情的体现者”。“诗人的情状是借雨呈现出来的。雨状就是诗人的情状。”(参见拙编《中国文学宝库·唐诗精华分卷》曲世川案语。) 春夜喜雨杜甫 首联紧扣诗题,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无知无情的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雨似乎懂得它该降落的时节,正当万物生长的春季它便发生,因而赞之曰“好雨”。其“知”字下得颇为传神,简直把雨写活了。“好雨”之“好”当然是诗人的感觉,因之也就蕴含着喜爱之情。颔联紧扣住“好”,字,用似人化手法,从视觉方面进行深一层的抒写。“好雨”之“好”,不仅表现在它“知时节”,而且还表现在它默默奉献的精神。它好象并不想博得人的夸奖,因而人们进入梦乡时,才随着微风悄悄地降到初春之夜,细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仿佛怕把人们从梦中吵醒。这样的雨,该是多好啊!诗人既用“潜”、“细”写出了春雨特有的动态,又传出了春雨默默“润物”之神,可谓形神兼备,臻于化境。颔联从视觉方面继续写春雨之“好”。诗人用空旷的原野浓浓黑云布满天空,独有江中的渔家灯火交烁光明来预示这场滋润万物的雨能下一通宵,会让万物得到充足的水分,这就进一步写出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格。“黑”与“明”相互映衬,构成了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郊夜雨图。尾联写想象中的雨景,甩晓晴花重的景象,以最能代表春天特征的花来写好雨滋润万物之功,进一步写出雨之好及作者对雨的无比喜爱。“重”字既写出花枝饱含雨水娇艳欲滴之态,又有色泽浓艳之意。 全诗紧紧扣住“喜”、“好”二字着笔,不仅把好雨写得有知有情,而且有品有德。它是视之无形,听之有声,有润物之实而不求润物之名,纯粹出之于自然。诗人对春雨赋以思想感情,写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精炼细腻,富有情趣,是一首歌咏春雨的佳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