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无将大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无将大车 无将大车《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无将大车》,大夫悔将小人也。”《郑笺》云:“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三家《诗》说同。但此说当以“无将大车”为兴句,“悔将小人”为象征意义,比较迂远。或以为“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朱熹《诗集传》),但诗中无行役语。清人方玉润云:“此诗人感时伤乱……又知其徒忧无益,只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诗经原始》)较合诗旨。此诗风格类似《国风》,作者当为劳动者,于推挽大车时直赋其事。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三章一意,既写感时之忧,又自我排解,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 北山 小明 ☛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②! 只会惹上一身尘! 无思百忧,不要去想忧心事, 祇自疧兮③!多想徒然自伤身! 无将大车,不要去推那牛车, 维尘冥冥。扬起尘土迷眼睛。 无思百忧,不要去想忧心事, 不出于颎④。多想前途没光明。 无将大车,不要去推那牛车, 维尘雝兮⑤! 尘土飞扬看不清! 无思百忧,不要去想忧心事, 祇自重兮⑥! 多想只会把病生!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无:通“毋”,不要。②祇:只。③疧(qi):忧病。④颎(jiong):光明。⑤雝:蔽障。⑥重:“借为恫,痛也。”(高亨说)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在时代动乱、政治昏暗的情况下,由于黑白不分、是非不辨,下层小贵族不愿为大贵族统治者出力卖命的愤懑情绪。 诗以“无将大车,祇自尘兮”开头,大车,朱熹说是“平地任载之车,驾牛者也”(《诗集传》)。这是兴中有比。须牛驾挽的车,且是载重之车,这样的车,在古时的道路上行进,自然是灰尘四起。吃灰最多的;自然是那拉车的人,作者以此比喻为统治者担负繁重的事务,只能是徒劳无益、反受其害又以此比喻因思忧而生病。忧思比较虚,而且忧至于病,非深忧者更难体会。作者通过驾车吃灰尘这么一个尽人皆知的生活经验作比,思忧致病就显得比较真实了。 但诗意重点并不在此。诗中反复出现“无”字,显系为了排遣忧愁、并告诫他人。无将大车自尘、无思百忧自病,正是累推大车、常思百忧的经验之谈。诗的作者每每为统治者担负繁重事务而不能受益,又因心怀愤懑而思百忧,导致身心受损。说“无将”,说无思,是告诫他人,也是为了排遣自己的深忧。但反复于此,正表现出排遣不开的深深的忧愁。 全诗三章,各章大体相同,又有变化。尽管只有几个字的变更,却显出层层递进的特色:推车至于“祇自尘”,至于“维尘冥冥”,至于“维尘雝”;思忧至于生,至于气瞎双目,至于痛苦万分,意思一层深于一层,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此诗虽然三次换韵,但每章只用一韵,且是隔句相押,比较平稳,较好地配合了诗歌训诰格言式的内容。 无将大车无将大车, 祇自尘兮。 无思百忧, 祇自疧兮。 无将大车, 维尘冥冥。 无思百忧, 不出于熲。 无将大车, 维尘雍兮。 无思百忧, 祇自重兮。 不要去推挽那牛车呵,因为那样只会把自己弄得一身灰尘。不要去想那各种各样令人烦忧的事呵,因为那样只会把自己弄得一身病。 不要去推挽那牛车呵,因为那样会尘土飞扬迷住人的眼睛。不要去想那各种各样令人烦忧的事呵,因为那样只会使自己心烦耳热把病生。 不要去推挽那牛车呵,因为那样会飞扬尘土使人看不清。不要去想那各种各样令人烦忧的事呵,因为那样只会使病魔来缠身。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诗虽短小,然其主旨却历来众说纷纭,概之有三:一则“大夫悔将小人”说。《毛诗序》云:“《无将大车》,大夫悔将小人也。”《荀子·大略》又发挥说:“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郑《笺》与之同。一则“行役劳苦忧思”说。朱熹《诗集传》云:“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陈子展《诗经直解》、高亨 《诗经今注》,亦基本与此同,只是将“行役劳苦”者更指明为推挽大车者。一则 “感时伤乱”说。方玉润 《诗经原始》云:“此诗亦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即极无聊时也。序谓大夫悔将小人,而诗无将小人意。集传又谓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而诗更无行役语,不知诸儒说诗,何以好为附会也如此?”程俊英《诗经译注》亦持此说。不过,她认为此诗的作者“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就全诗内容揣摹之,前二说与诗情诗理多有扞格处,而第三说比较切合诗之内容。按程俊英所说诗之作者“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这种猜测是不无道理的。由于社会的动乱和政治的黑暗,那位“士”沦为劳动者了。地位的跌落,他当然要牢骚满腹、忧愤满腔了。但老是这样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是要把身体搞垮的。他因此就由自己驾牛车吃灰尘这个尽人皆知的生活经验,想到了“无思百忧,祇自病兮”的事实,他抚今追昔,深深感悟到: 失去的东西已无法挽回,而目前的处境又无法改变,多愁善感对身体又极为不利,于是,他就索性变得超脱起来,旷达起来。“无将大车”、“无思百忧”,这是在告诫别人,也是为了排遣自己郁积于胸的忧愁。但客观上,这位“士”人在牢骚过后,又不得不“将大车”,不能不“思百忧”也。这样描写,恰恰证明了那个黑暗的社会是多么令人窒息而可恶啊! 陈子展先生认为“此亦劳者歌其事之一例。其风格绝类《国风》。”(《诗经直解》)具体表现在重章复沓,一唱三叹; 多用比兴、语言婉转;每章一韵、转韵自然等方面。全诗三章十二句,有六句完全重复,其余基本重复,但重复之中又有层递,诗意渐深。三章诗,每章的开头两句都是兴中含比的句子,既是诗人触目所见之实景,又是诗人用着比方的喻体,别具双关之美妙。 无将大车
【注释】 ①将:用手推。大车:牛拉载重之车。祇:只是。尘:染上尘土。②疧(qi其):病。③冥冥:昏暗的样子。④颎(jiong窘):光明。⑤雍:通“壅”,遮蔽。⑥重:犹“累”。 【译文】 不要去推那载重的牛车,徒自沾一身灰尘。不要去想那诸多的忧愁,徒自弄上一身疾病。不要去推那载重的牛车,灰尘飞扬迷住眼睛。不要去想那众多的烦恼,使人消沉看不到光明。不要去推那载重的牛车,被尘土四面遮住。不要去想那种种的忧伤,只把自己累病。 【集评】 宋·朱熹:“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言将大车则尘污之,思百忧则病及之矣。”(《诗集传》卷十三) 清·姚际恒:“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无聊之至也。”(《诗经通论》卷十一) 清·方玉润:“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只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无聊时也。”(《诗经原始》卷十一) 清·王先谦:“小人扶进大车而尘及己,君子扶进小人而病及已,故以为喻。”(《诗三家义集疏》卷十八) 【总案】 《荀子·大略》:“《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毛序》:“大夫悔将小人也。”两处解释相同,谓大夫自悔与小人相处。朱熹则以为《毛序》误以兴为比。今按全诗,确无悔用小人之意,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诗人于百忧交集时唱出此篇,以排遣心中的烦恼和忧伤,并无微言大义。风格与国风相似,表达了作者经过痛苦反思之后悟出的旷达。 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只自重兮。 《无将大车》是 《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作品。《毛序》解题为“大夫悔将小人也”,荀子则以“言无与小人处”说之,《郑笺》进一步发挥为“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自悔与小人竝。”《韩诗外传》的见解大略相同,是“所树非其人”,《易林》又以“大舆多尘,小人伤贤解之。由此可知,对于本篇之主题的分析,在唐代以前是没有什么大分歧的。然而,到了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笔下,旧戏终于开了新生面。朱老夫子大胆地推翻了先贤们的主观臆断,而以“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的推论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虽然,在该诗所使用的手法是“比”还是“兴”的问题上尚有一些争执未了,但必竟无关大局。因为原诗中本来就看不出有什么“君子”“小人”之类的连带关系。所以,无论是“比”是“兴”,如果依照《毛诗》、《郑笺》的解释去理解,都是相当牵强的。朱老夫子把原诗的主人公拟定为一个专事推车的人,尽管仍然有些“机械唯物论”的味道,但是终究把对于该诗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如果引用一句老话说,就是离劳动人民近多了。 现代人士在《无将大车》一诗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其中尤以周锡选注的《诗经选》对于此诗的解释最具新意。 周先生认为: 该诗是《诗经》中极为少见的一首哲理诗。它没有也没有必要非去依附到某一件具体事情或某一种具体工作的身上。上述论点,实在是饶有见地的。 《诗经》从整体上看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两类。对这两类诗篇,前人与今人之述备矣,然而对于《诗经》中哲理诗的研究尚不多见,而对于这种不同种类的诗篇,也就自然应该采用一些与往日有所区别的分析方法。换言之,如果依旧纠缠在对于该诗所用手法是“比”还是“兴”的争论之中,那么对于正确地理解这首百里挑一的哲理诗将是非常不利的。 通观全篇,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愁闷是非常之沉重的。否则,也就不会反复吟咏什么“无思百忧”了。至于推大车这项工作本身到底有没有什么必须的特定的实指,说实话确是“深究无益”的。我认为,作者之所以选用推车之役为媒介,目的就在于突出自己忧怨心情的严重程度。试想,一个从事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的人,同时又有着不胜枚举的精神上的重负,这是何等的残酷与何等的不幸! 由此,是不是可以抛开关于本篇在写作手法上到底是“比”还是“兴”的争论,而以“象征”二字作结语呢? 体力上的劳苦,象征着精神上的不堪,而精神上的重压更加剧着肉体上的折磨,这两者之间的恶性循环,不正好刻画出一个濒临崩溃的士人形象吗? 《无将大车》一诗,目的在渲泄,立意求超脱。可以设想,无论该诗作者的具体社会存在如何,他大致是一个在奴隶社会的黑暗、阴冷、沉闷得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企图求得一线光明的人。他无比疲乏,因为他劳而无功; 他无比愁苦,因为他倍受欺凌; 他无比烦怨,因为他无论怎样挣扎也看不见希望的桅杆。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环境中、地位上,他又能冀求什么呢?于是乎,摆脱各种欲望,抛开各种思想以求得肉体上的无苦痛与心灵上的无烦扰,就成了这个已经快要被各种外力所摧毁的孤独者的最高追求。“不要摧挽大车……不要去想那些烦恼……不要推挽大车……不要去想那些烦恼……”这声声句句涌自内心深处的呼号,不仅使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受到心理上的撞击和震颤,也不由得不使人连想到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面对无可逆转的现实世界所发出过的种种哀鸣。儒家重修身、内省,佛道倡无为、出世,图的不都是一个“清静”吗? 然而,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不以某个人或某一类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它自有它内在的铁的规律。“自由是对于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这种现代哲学上的大道理,大概是《无将大车》的作者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吧?束缚处处都有、矛盾无处不存、一个人要生活,就得斗争,而求得斗争胜利的基本保证条件就是一个健康的身心。“不要去想那些烦恼”,保持开朗达观的最佳精神状态。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总也达到不了的思想境界啊? 实际上就此事而言,古人与现代人之间又有什么十万八千里般的大差距呢?从亚里士多德到弗洛依德、从孟德斯鸠到卡夫卡、萨特,从远古的老庄学说到今天的心理卫生咨询业务,专家学者们不是每天都在开出很多关于如何做一个“乐天派”的“祖传秘方”吗? 然而这些超人们又能比《无将大车》的作者在思想境界方面高出多少去呢?“忧思与生俱来”,这本是“人”这种高级动物区别于其它低级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承认这一区别并企图在一定的程度上求得渲泄与解脱。在这个极具开发价值的重要课题上,《无将大车》的作者与现代人士们的心应该说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寓意深刻、历久不衰的光辉诗篇就代表了并将继续代表着芸芸众生们的一种无可逃避的、特定的心理状态。由此,《无将大车》一诗也就实实在在地具有了“与人类共存”的“不朽”的性质。 本诗全用四言写成,语气铿锵,寓言深长,通篇敞开胸襟,直抒心曲。读罢使人心情沉重,恻陷之情油然而生,虽然略觉语调上沉闷了些,然而其赤子之心昭然可见,忧思之意溢于言表,真是一首令人掩卷深思的诗中精品。 无将大车 无将大车〔原文〕 ☚ 北山 小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