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
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林业工程之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两个大区九个类型区。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人均耕地少,山高坡陡,降雨丰富,水热条件好,适生树种多,植被恢复快,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技术思路是人均建设0.07公顷高标准农田,解决群众的口粮问题; 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一部分经济林,还可在林下种植药材、花卉、食用菌等,发展林下产业,解决群众的收入问题;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大力发展既有很好生态效益又有很好经济效益的竹产业; 25°以上的坡耕地要全部还生态林,造封飞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针阔叶相混交的林,还林后进行封山管护,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对退耕还林还草后形成的全退户可以转变为造林管护专业户,除林下经营收入外,国家采取以粮代赈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偿。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与其他农户换地的方式,解决长远生计问题。对集中连片的全退户,可以建立生态林场,按生态林场的办法进行经营运转。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扶贫开发,进行移民搬迁。
云贵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为林草类型结构: 25°以上的全部还生态林; 16—25°的,生态林与商品林之比为3:2; 16°以下、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以适当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等,但要严格控制林种比例,防止经济林比重过大。植被恢复方式可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偏远、集中连片的山区主要采取飞播造林方式; 立地条件较好、交通不便的地区,主要采取封山育林方式; 立地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主要采取人工造林方式恢复植被。主要造林树种为云杉、冷杉、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台湾杉、相思树、高山栎、桦木、刺槐、桤木、杨树、板栗、核桃、胡枝子、桉树、八角、玉桂等。经营管护方式,采取飞播造林区及部分封山育林区建立生态林场的方式管护,人工造林采取谁造谁管的方式。
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林草类型结构为: 重点营造生态林草,兼顾用材林和经济林; 以乔为主,乔灌草相结合。植被恢复方式以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为主。造林种草技术采取不炼山、不割灌的方式,树种搭配要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 林种布局采取山上为生态林、山腰为兼用林、山脚为用材林或经济林、薪炭林的方式。造林季节以春季和秋冬为主。主要树种草种为: 杉木、马尾松、檫木、栎类、竹类、杨树、柳树、榆树、刺槐、三叶草、黑麦草、高羊茅及木本粮油类等。经营管护方式采取大力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大力兴办乡村集体林场,由个人、集体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