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族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族田land owned by patriarchal family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地主阶级以宗族名义占有的土地。族田包含义田、祠田、烝尝田、学田等各色的土地。创立目的在于收族和解决子姓衣食。
族田约始于宋代。宋皇祐元年,江苏苏州范仲淹捐田千亩以养族人。此后,金坛县张持甫、山东潍州吴奎、南宋浙江鄞县楼等,置族田或1000亩,或数百亩。元代百年间,浙江诸暨县陈嵩、龙泉县汤镛、直隶元城县苗祭、河南太康韩元善等,虽然皆置有族田,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至明代,族田有所发展,安徽、广东、广西、直隶等省都有设置族田记载。清代则有进一步发展。据乾隆二十九年(1764)调查,江西省各处建祠8093处,置有祠田6739处。据光绪年间徐赓陛禀称:粤东祖祠祭产,田必数十坎,粮额实占其邑之半。广西省属,道光末年时,每县平均约有族田3万亩,桂南各县尤为普遍。太平天国失败后,江苏官绅地主趁地价低廉时机,大肆购置族田。就族田发展速度而言,清代超过明代,清后期又超过清中叶以前。至民国时期,族田仍继续扩大。
族田来源有官绅、地主、商人捐地,或捐资后由族人代购土地;或兄弟子侄分家时专门留出的烝尝田;或祖宗入位神祇时所交纳的土地;或利用族田租息增殖的土地等。族田的规模,据现有资料统计,宋代12例,其中记有亩数者6例,共有族田1.04万亩。
自宋以后的历代政府,对族田都采取保护措施。明律规定,族姓子孙有违禁投献及典卖祖坟山地者,问发边卫,永远充军。宣德、景泰间,江苏地方官府为范氏义庄清理,将所有被侵没盗卖土地悉复其旧。清律添设盗卖族田条例规定:凡子孙盗卖祖遗祀产至50亩者,照投献捏卖祖坟山地例,发边远充军;其不及前数,及盗卖义田,应照盗卖官田律治罪。
族田一般掌握在族长和族中有财势人的手中。佃户有族众,也有外族人。租给族众耕作的族田,地租较一般民田为低。族田一般以收取实物定额租为主。到清乾隆以后,有些地区已以收取预租为主。预租多为货币租。族田地租收入作祭祀和赡养贫弱孤寡,或助学之用。宋代范氏设义田宗旨是:使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明代广东增城县湛文简义田规定:族人冠婚丧葬者、读书者,给谷有差。清代安徽庐山江章氏义田规定: 存谷以周族之穷者,老废疾者,幼不能生者,寡不嫁者;余谷出钱以佐族之女长不能嫁者,鳏不能妻者,学无养者,丧不能葬者。
尽管族田为地主阶级所控制,但族人“不足则资之宗”,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对资助读书为社会培养人才,均起了一定的作用。

族田land belonging to patriarchal clan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以宗族名义占有的田地。各地名称不同,包含祭田、社地、义庄田、祠田、公堂田等。是地主阶级利用血缘关系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宗法性质的占田形式,名义上为同族共有,实际上被族中管公堂的(大都是地主、富农)所把持。其田大都佃给农民或役使同族贫苦农民耕种,地租收入除用祭祖祀神和资助族人子弟就学等外,大部分被族中管公堂的所侵吞。族田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明、清时期,在江南某些地区相当普遍,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西、江苏、湖北等地更为盛行。

族田

024 族田

宋以后宗族共有的土地。又有义田、祭田、祠田等名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北宋范仲淹于皇佑元年(1049)在苏州建置的义庄,其后在江南有些地区盛行。明清以后又有进一步发展,陕西、直隶等省都有义庄的记载。范氏初设义田的宗旨是,使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其他族田也大都有类似规定。族田管理权一般掌握在族长或族中有财有势的人(大多是地主、富农)手中,田地多佃给贫苦农民耕种。田租收入除部分用于祭祀、资助贫困族人及子弟就学等外,其余大部分为族田管理者所侵占,使其成为剥削农民的手段。

☚ 公廨田   圈地 ☛
族田

族田

指宗族共有的土地。族田分祭田、义田、学田等。族田一般都招佃耕种,祭田的地租供祭祀用;义田的地租供赈济贫困族人用,如施医药、施粥、施棺等;学田的地租供宗祠办学用,但三者的区别并不十分严格。族田之设始于北宋范仲淹。元明以后则设置普遍,多者数百亩,少者百余亩。有些大族的族田甚至可达千亩。由于族田可以缓解贫民的反抗斗争,有利于封建统治,因此封建政府把购置族田当做“义举”而大力提倡,对捐资较多者予以旌表。一些官僚富商,为博取名声,也愿慷慨解囊。如歙县鲍启运,先后捐资购置族田一千二百余亩;庐江章氏捐田三千亩,以赡族人。竹溪沈氏明文规定族人凡得秀才以上功名及出仕者,都要报捐从一两至五十两不等的银子。族田为合族公产,不得典卖;违者可告祖控告,该人不许入祠,名不列宗谱。

☚ 族约   族谱 ☛

族田

旧中国宗族共有的土地。有祭田、社地、义庄田、祠堂田等名目。盛行于华南地区。大族族田名为一族共有,实际常被族内公堂经管(一般是地主、富农)所把持。其田大都出佃,剥削所得,除一部分充族内祭祀、救济、助学等用外,余均为族中公堂经管所侵吞。

族田

族田

建国前宗族共有的土地。有祠堂田、蒸尝田、义庄田等名。有些族田是祖先遗留,有些是同族人捐集,有些是族内绝嗣户转来的。族田多由本族族长控制,一般设有专人管理,或由族中殷实廉能者任之。实行招佃耕种,由本族族人佃耕,或招外族人耕种。地租收入,用于宗族祭祖、聚会、资助本族子弟读书、祠堂管理人员的开支,以及用于一些公益性活动开支,如修路、架桥、修庙宇、救济等。小的祠堂田一般由本族人轮流管理耕种,收入用作祭祀聚餐之用。

☚ 近代经济概述   茶田 ☛
族田

族田

亦称“祭田” 、“社田”、“义庄田” 、“祠堂田” 、“义田” 、“太公田”。家族共有的土地, 与官田相对而言, 族田属于民田的范围。初置族田的来源有三: 或独出于子孙之仕宦者; 或独出于子孙之殷富者;或祠下子孙伙议公出者。清政府规定:捐田赡族, 由巡抚造具事实, 清册送礼部, 由礼部题请皇帝照例予旌。由于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励, 族田在清代极为普遍, 多者数千亩, 少者亦数百亩。族田多由本族族长控制, 一般设有专人管理, 或由族中殷实廉能者任之, 或由族中有科名者掌之。族田一般实行招佃耕种, 或由本族农民佃耕, 或招外族人耕种, 也有役使本族农民公耕。地租收入, 按规定用于族内祭祖、助学、救济鳏寡孤独和贫困族人、以及祠堂管理人员开支等。实际上, 用于救济贫困的数额甚少, 大部分为管祠的地主官绅侵吞。

☚ 盛京官庄   祠堂田 ☛
族田

族田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以家族名义占有的田地。如义田、祭田、祠田等。族田是地主阶级利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所创立的一种占田形式,名义上为同族共有,实际上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族田一般都掌握在族长和族中有特殊地位的人手中,由他们管理、支配; 大体都佃与农民耕种,也有的役使同族贫苦农民参加耕种,地租收入除用于祀神祭祖、资助族人子弟科举考试及救济外,多被族长和族中有地位者侵吞,用来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和挥霍享受。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族田,是北宋大官僚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明清时,族田在江南地区较普遍,如清前期广东的族田,大者多至数千亩,小者亦数百亩。

☚ 公廨田   圈地 ☛
族田

族田

亦称“祭田”、“祠堂田”、“太公田”。旧时家族共有的土地。与“官田”相对而言,族田属于民田的范围。其来源有三: 或独出于子孙之仕宦者; 或独出于子孙之殷富者; 或祠下子孙伙议公出者。清政府规定,捐田赡族,由巡抚造具事实清册送礼部,由礼部题请皇帝照例予旌。由于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励,族田在清代增多。一个祠堂的族田,多者数千亩,少者数十亩。族田多由本族族长控制,或由族中殷实廉能者或有科名者管理,一般招外族人耕种,也有役使本族农民共耕的。地租收入,按规定用于族内祭祖,助学,救济鳏寡孤独和贫困族人,以及祠堂管理人员开支等。实际上用于救济贫困的数额甚少,大部分为管祠的地主官绅侵吞。

☚ 芦田   义田 ☛
000105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