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方心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方心芳
方心芳
方心芳1907——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生。1931年畢業於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旋入黄海化學工業社任職。未幾又從事改良高粱酒研究工作。1935年赴歐洲進修。入比利時魯文大學釀造專修科,獲釀造師稱號,後去荷蘭菌種保藏中心,研究根霉,在巴黎大學研究酵母菌分類,在哥本哈根卡斯堡研究所研究酵母菌。抗日戰争爆發後,回國赴重慶。1938年1月,在重慶南渝中學科學館從事戰時科學研究。1939年創辦《黄海發酵與菌學特輯》刊物。1950年該刊遷北京。1951年任中國菌種保藏委員會秘書。1952年8月,發酵研究室併入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繼續研究微生物學。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副主任。1959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兼工業微生物研究室主任。1969年組織烷烴代謝研究組,通過收集、鑒定、發酵烷烴菌種,選出優良菌株,採用誘變育種技術創立烷烴發酵生產長鏈二元酵新工藝,獲國家發明獎。1981年被選爲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著有《草藥含生長素之調查》、《海寶是什麽?》等。 方心芳1907~中国现代工业微生物学家,中国工业微生物的开拓者,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1931年劳动大学农学院毕业,到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微生物及发酵。1935~1937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菌种保藏中心、巴黎大学、丹麦嘉士伯研究所进修学习。1942~1949年兼任四川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教授、主任。1939~1951年主编《黄海发酵与菌学特辑》。1952年转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单位任职,直到现在。1952、1954年兼任北京大学微生物学教授。1959~1960年主编《微生物学通讯》。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顾问,中国酿造学会名誉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30年,魏岩寿教授保藏的菌种交方心芳保藏原菌以后他一直坚持这一工作。1950年冬他到大连科学研究所,把日本人留下的菌种转移到北京黄海社保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保藏的菌种,所以能在全国发挥作用,这与方心芳的劳动是分不开的。他鉴定了许多酵母菌、霉菌和细菌。经他鉴定的新种有: 吴淞汉逊酵母(Hansenula Wu-Song Fang,1937),阿糖醇汉逊酵母(H.arabitolgenes Fang,1961)、比氏根霉、隔膜根霉(Rhizopus biourgei Fang,Rh. septatusFang,1937),五通桥毛霉 (Mucor Wutong-kiaoFang,1942),果香地霉、鲁氏地霉、健强地霉(Geo-trichum suaveolens Fang et al.,G. ludwigii Fanget al.,G. robustum Fang et al.,1966)。在方心芳领导下选育出的糖化曲霉、糖化根霉、蛋白酶曲霉、棓酸发酵曲霉、腐乳毛霉、酿酒用酵母、高温酵母、生香酵母、饲料菌、酿醋醋菌、酶介核酸青霉、长链二元酸发酵酵母等等。 1931年起,方心芳开始调查研究高粱酒,对汾酒、茅台酒等的曲和醅中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1960年提出了茅台酒的研究方案。抗战时研究四川特产五倍子发酵生产的棓酸,做出了不少棓酸衍生物。1965年研究用桔青霉(Penicilium citrinum)的5-磷酸二酯酶酶介核酸生产各种核苷酸。70年代,研究烷烃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1979年获得国家发明奖。方心芳的研究范围很广,油、醋、酸菜、乳酸、丁酸、柠檬酸、葡萄糖酸、红茶菌、茶砖、酒精、丙酮乙醇、丙酮丁醇、腐乳、饲料等等。 方心芳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主要的有:《中国酱醪中的酵母菌》(1931)、《中国酒曲中的酵母菌》(1937)、《根霉属的两个新种》(1937)、《酵母及霉菌生长素的研究》(1937)、《高粱酒的研究》(1935)、《棓酸发酵生产》(1939)、《菌种的保藏试验》(1956)、《优良菌种的选育》(1956)、《根霉的研究》(1959)、《红曲霉的研究》(1956)、《地霉属的研究》(1966)、《长链二元酸发酵生产的研究》(1979)、《中国工业微生物学的研究情况》(1959)、《发展微生物基因库》(1985)等。上述论文分别发表在《科学画报》、《微生物学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