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斜纹夜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斜纹夜蛾cotton leafworm多食暴发性食叶害虫,又名莲纹夜蛾。学名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鳞翅目,夜蛾科。世界分布,中国几遍各省区。间歇性大暴发。已知为害植物99科209种,最喜食植物90种左右。主害棉花、烟草、甘薯、花生、芝麻、大豆、芋头、旱莲子草等,其次为害甜菜、玉米、高粱、水稻;蔬菜中的甘蓝、白菜、莲藕、茄、椒、瓜、豆、葱、韭均受其害;还可加害绿肥(如田菁)、柑橘、桑、榆等。幼虫食叶为主,也害花、果、嫩枝。虫口密度高时,全田吃成光杆,成群迁徙,造成大面积毁产。成虫体长14~20毫米,展翅33~42毫米,全身暗褐色,唯胸背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雄蛾尤深),斑纹复杂,环纹和肾纹间有3条白线组成的斜纹。外横线外方大部分青灰色;后翅白色,翅脉及外缘暗褐色。卵扁半球形,直径0.4~0.5毫米,初产黄白色,后渐变紫黑色,数十至数百粒卵叠成2~3层成一卵块,上覆灰白色绒毛。末龄幼虫体长30~40毫米,头部淡褐至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多变,高密度时黑色,一般密度时土黄色、暗褐色至墨绿色,但均散有白色斑点,各体节在亚背线内侧有近半月形黑斑一对,其中第一、七、八腹节者最大,中、后胸的黑斑外侧有黄白色小斑。蛹长15~20毫米,腹部背面第四至第七节近前缘密布小刻点,气门长椭圆形,周围暗黑色,气门后各有一较气门略小的凹陷空腔,腹末有大刺一对。 斜纹夜蛾 年生4~5代(华北)至8~9代(云南)不等。不滞育。在福建、广东南部、台湾等地终年发生,各虫态在长江以北地区不能越冬,属迁飞性害虫。成虫昼伏夜出,趋光、趋化性强,需补充营养,可多次交配。喜产卵于高大茂密浓绿的植物中部,不同作物着卵量有显著差别。而以蓖麻上产卵最多。日均温22.4℃时卵期为5~12天,30.7℃时3~4天。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不怕光,遇惊扰则爬散或吐丝下垂,幼虫共6龄。低龄仅食叶肉;高龄暴食,大都傍晚始出为害。日均温21.2℃时,幼虫期平均27天,30.2℃时平均12.4天,食物种类不同也影响幼虫期。虫口密度大时,体色较深。末龄幼虫入土筑一椭圆形土室化蛹。土壤含水量20%利于化蛹及羽化。日均温23.9℃时,前蛹期平均2天,蛹期平均16天;29.9℃时为1及7.1天;30.5℃时为1.1及9天,31.2℃时各1.3及9.2天。在29~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发育最好(见有效积温法则)。天敌甚多,瓢虫类可捕食其卵块,幼虫可被多种茧蜂、广大腿蜂及核多角体等病原微生物寄生,蛹可被多种寄蝇寄生。步甲和鸟类的捕食更为普遍。斜纹夜蛾常先出现在莲藕、芋头、蓖麻、苕子、向日葵上,可作为测报的指示植物和诱杀植物。幼虫大量发生时,可在低龄时用农药防治。 斜纹夜蛾tobacco caterpillarProdenia litura(Fabricius),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世界性广布种。食性杂且暴食性强。寄主有甘蓝、白菜、棉花、烟草、甘薯、花生等,最喜食植物达90种左右。幼虫主害叶片,也害花、果、嫩枝。成虫翅展35~40 mm;前翅灰褐色,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由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纹。末龄幼虫35~47 mm,常为土黄、青黄、灰褐或暗绿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近似三角形的黑斑一对。南京每年发生5代,在长江流域不能越冬。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力强,有一定群集性,有趋光和趋化性。卵成块产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3龄前仅食叶肉,留下表皮及中脉,2龄后开始分散,幼虫具假死性。末龄幼虫在1~3 cm土中作土室化蛹。可采用诱杀成虫,摘除卵块和药剂毒杀幼虫进行防治。 斜纹夜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