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标记物的保存
放射性标记物的保存除和一般化合物一样,需针对不同化合物注意防潮、避光、低温、防氧化、防微生物生长等外,还需考虑如何减少其辐射自分解。对于一些辐射自分解较明显而又需长期保存的标记化合物(如3H、14C、35S等的标记物)尤应采取适当措施保存,除上述一般原则外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尽量减少外来杂质: 杂质可促进自分解,也易带入微生物,因此,容器及分装器具都应高度清洁,溶剂及其他稀释剂也必须高纯度。分装时尽可能按每次需用量采用小包装,避免在反复取样时带进杂质。
(2) 稀释: 放射性分子越密集,发生辐射自分解的机会越多。如实验不需要很高比放射性,可用高纯度的非标记物稀释至所需要的比放射性,以固体形式保存。也可用惰性物质来分散放射性分子,如分散在滤纸、纤维素粉、活性炭、硅胶等物质上以固体形式保存,需用时洗脱。放射性标记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用其他大分子化合物如白蛋白加以分散。高比放射性的标记物,最常用的分散办法是溶剂稀释,通常稀释到每毫升100μCi(14C)至1mCi(3H),32P及35S最高可到5mCi/ml。
(3) 防止自由基的产生: 尽可能选用不易形成自由基的溶剂,如脂溶性物质常选用苯。此外,自由基清除剂的使用常属必要。选用的清除剂应不和标记物起化学反应,对日后要进行的实验或临床应用无副作用。含巯基、羟基的化合物及胺类都可选用,其中乙醇的使用最多。乙醇的清除作用虽非最强,但它的优点是: 化学上不活泼,小比例(2~3%)即可起清除作用,使用标记物时可不需除去,如要除去时也很方便。对特别容易破坏的标记物还可考虑充惰性气体排除氧气,或加少量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
(4) 降温: 低温可减少辐射自分解及化学自分解,同时也可防止微生物的生长。但溶液低温保存一般以不冰冻为限度,以防冰冻时标记物局部浓集加速自分解。具体应用温度的度数需和溶剂的选择及自由基清除剂的使用结合起来考虑。特别不稳定的标记物可用液氮突然致冷使之快速均匀冷冻。
(5)防止化学自分解: 除低温外,还可针对不同标记物的需要加入一些阻化剂,如磷酸缓冲液可提高核苷酸的稳定性,硫乙醇可防止蛋氨酸的氧化等。
一个具体标记物的保存条件,通常都由生产部门在出厂说明书上写出。实验室常用标记物的保存条件见下表。
常用标记物的保存条件
标记物种类 | 贮存状态 | 贮存温度 | 贮存浓度 |
14C氨基酸、糖类、 核苷 | | | |
低比放射性 | 冷冻干燥固体 | 0℃ | |
高比放射性 | 2%乙醇溶液 | 0℃或 -20℃ | 50~ 100μCi/ml |
核苷酸 胆固醇及类固醇 激素 | 50%乙醇溶液 含5~10%乙醇 的苯溶液 | -20℃ +2℃ | |
3H氨基酸、糖 类、核苷 | 2%乙醇溶液 | +2℃ | |
核苷酸 | 50%乙醇溶液 | -20℃ | 0.1~ 1mCi/ml |
胆固醇及类固醇 激素 | 含5~10%乙醇 的苯溶液 | +2℃ | |
32P核苷酸 | 50%乙醇溶液 | -20℃至 -40℃ | 最高 5mCi/ml |
或冷冻干燥固体 | -20℃以下 | |
35S氨基酸 | 含0.1%巯乙醇 的水溶液 | -80℃或更 低 | 最高 5mCi/ml |
特别不稳定的标 记物 | 固体或溶液 | -140℃~ -196℃ | |
妥善的保存条件只能减少标记物的自分解,但不能完全消除。特别是临床上体内用的标记物,为了确保安全,在积累一定的分解产物(标记的及非标记的)后就不能再利用,而具体对每一批药物的分解情况进行质量监督有时很难做到。为此,国际上有的药典规定,体内用的放射性药物适用期(贮存寿命)为三个物理半衰期,三个物理半衰期超过六个月者则规定适用期为六个月。这一规定可作为临床工作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