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掾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掾史 掾(yuan院)史掾,辅佐、助理的意思。汉以后职权较重的长官都有掾属,分科办事,如令史、佐史、廷掾、狱掾等,多由长官自行举用。唐宋以后掾史渐称作胥吏。 ☚ 河南 谶 ☛ 掾史 掾史官名。汉以后职权较重的长官,包括三公王府,州郡牧守刺史以及领兵将帅等,均有掾属,分曹治事。隋以前,多由长官自行辟举。隋唐以后,州即僚属任命归中央,掾史之名渐移于胥吏。 ☚ 从事 郡尉 ☛ 掾史汉朝以后职权较重的长官都有掾属,分曹治事,通称掾史。多由长官自行辟举征用。唐宋以后废辟举制,掾史之名渐移于胥吏。《史记·张汤传》:“必引正监掾史贤者。” 《后汉书·百官志》:“郡国皆置诸曹掾史。”《后汉书·马援传》:“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 掾史分曹治事的属吏。邵长蘅《阎典史传》:“应元起~,官京仓大使。” 掾史又称属吏,官府的僚属。秦汉社会始置掾吏。每个官府的职官,分别为官与吏两类。官是主管正长及副贰;吏属辅助的僚属,有掾、丞等多种。据《汉书·百官志》载:太尉下有掾史属若干人,司徒、司空、将军下有掾属若干人;东汉碑刻中常有“历诸曹掾史”,皆是共名。仅以汉代为例,郡掾有门下掾、五官掾、贼捕掾、决曹掾、贼曹掾、郡掾祭酒等;县掾有县掾、门下掾、户曹掾史、督邮掾、督邮书掾、右曹掾史等。此外,碑铭中还有将作掾、衡官掾、兵马掾、监军掾、督烽掾等。其职责多由主管长官以职业性质决定,无专门法律规定。 掾史yuàn shǐ官名。在三公府和将军府,掌管一曹事务的长官长称"掾",有时也称"掾史",此之"掾史"与"掾"义同,皆为正职,其副称"属"。《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在郡县,诸曹长官称"掾",其副不称"属"而称"史",故掾、史为正副二职。参看"掾"条。元朝枢密院以下诸官府置掾史,掌文书事务,与汉朝的掾史不同。见《元史·百官志》。 掾史❶掾与史的合称。汉朝州、郡、县官府中的属官分曹理事,一般以掾为正,史为副。魏晋南北朝多沿用。 掾史分曹治事的属吏、胥吏。汉代以后中央及各州郡县的长官皆有掾属,可以自行辟举,使其分曹治事,有廷掾、狱掾、佐史、令史等,通称掾史。唐宋以后废除辟举制,掾史之名渐移于胥吏。 掾史吏员名。(1)为掾与史的合称。秦及西汉中叶以前,郡吏主要为卒史与书佐,自西汉中叶以至东汉,《碑》、《传》所记多称掾、史,为门下及诸曹的主要吏员。属于门下者,掌理门下诸事,属于诸曹者,均冠以曹名,掌理本曹之事。史的地位在掾之下,佐掾以理事。《碑》、《传》所见有史无掾、有掾无史者,或事简兼假,或当时缺员而失载。自西汉中叶以至魏晋南北朝,掾与史亦为县的主要吏名。州吏则多以从事为名,但北齐司州及诸州在从事之下亦多置有掾与史,以佐从事理事。(2) 辛亥革命时浙江都督府置掾史,掌理会计、事务等,地位在科长、录事之下。又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浙江省地方官制》的规定,县政府所属亦有掾史,地位在科员、书记之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