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折中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折中法 宋朝给予商人输送粮草至指定地点换取茶、盐运销权利的制度。984~987年,因边塞用兵,粮草紧缺,令商人将粮草运至边塞。官府视其运粮草多少和道路远近,折价填入票券,发给商人。票券叫“交引”。商人持引到京师领取现钱,或到官府指定地点领盐、茶运销。这种以不同产品互相折换,称为“折中”。后来,商人操纵粮和盐、茶比价,造成粮贵,盐、茶贱,尽得其利,折中法被破坏。 折中法宋政府给予商人输送粮草至边塞或京都换茶盐运销权利的制度。雍熙以后,政府因用兵缺乏粮草,令商人运粮草至边塞,以路途远近定代价,并给予名为“交引”的证卷,商人持卷至京取现款 (缗钱),或由政府行文到江、淮、荆、湖等地,准领茶盐运销。端拱二年 (989年),改在京城设置折中仓,商人运粮到仓,优给代价,兑换江淮等地所产茶盐。折中是指不同产品的互相折换。原为接济边防军需,充实国库,免除兵民运输之劳。后商人操纵粮与茶、盐比价,以少量粮草换大量茶、盐,利益尽为豪商所得,折中法遂坏。庆历八年 (1048年) 改行钞法。 折中法 099 折中法宋代政府给予商人运送粮草至边塞或京都以换取盐、茶运销权利的制度。折中,是不同产品的相互折换。雍熙(984—987)后,因边塞连年用兵、粮草缺乏,便令商人运粮草至边塞,视道路远近规定代价,并发给证券名“交引”,商人持证券至京取现款,或由政府行文至江、淮、荆、湖等地,准领盐、茶运销。端洪二年(989),改在京设置折中仓,商人运粮到仓,优给代价,兑换江、淮等地所产盐、茶。后因商人操纵粮与盐、茶比价,攫取暴利,折中法遂被破坏。庆历八年(1048)后,改行盐钞法。 ☚ 历史上的开放政策 青苗法 ☛ 折中法 折中法“茶盐折博”,简称“折博”。北宋前期政府与商人间的特殊贸易方式。政府招募商人纳钱货粮草到指定地点,按值给以钱、券的制度。宋初,许商人在汴京 (今河南开封) 入纳金银丝帛,换取文券至解州领盐,运销于规定区域。太宗雍熙二年 (985年),为解决边防军储不足问题,改令商人入纳钱货粮草于沿边州郡,政府给予文券,商人持券至汴京换取现钱,或凭券到江淮等地领取茶、盐,转往指定区域出卖。有时沿边州郡所有羽毛、筋角、胶漆、铁炭、瓦木等军需物质,亦用此法筹集。此种交易,从政府角度看,称“折中”、“折博”。端拱二年 (989年) 许入纳米、豆等物于汴京折中仓。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行钞盐法,取代折中销盐制。到仁宗至和(1054—1056) 中,行见钱和籴粮食等物。折中法前后通行六七十年。汴京专贮商人入中粮食的官仓,统称“折中仓”。下辖丰济、万盈、广衍、延丰第一、延丰第二、顺成 (一作城)、济远、富国、永济第一、永济第二、永富、广济等十二个仓库。太宗淳化二年(991年) 改称“折博仓”,然文献中多沿称折中仓。后罢置不常,因虑歉岁粮价翔贵,故多在丰年行之。商人运粮入仓,官优估其价,发给交引,折换江淮茶盐等物。以此法保证京师需用,又免除军民辇运重役。后因商人操纵粮食与茶盐比价,亏损中央财政收入而废罢。 ☚ 十段锦法 开中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