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常常有着不同的含义。最早的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把技术创新概括为发明的首次应用。尔后,在西方国家的众多学者中,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据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协会的莫埃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350多篇发表的有关技术创新的文章的调查,其中1/4对技术创新作了专门的定义,另有1/4则是引用别人的定义。他列举了39种定义,尽管形形色色,但大多有相同之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技术创新是把一种或若干种新设想 (或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不同的在于,有的强调概念的技术方面,有的强调经济方面或社会方面。在我国,技术创新的概念虽然只是近些年来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有关科技发展的一些概念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如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等。这些概念在推动我国科技发展、推动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深入认识方面,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的概念和这些概念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但是也有着重要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只是关注技术的创造性和技术水平的进步,更关注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它是一个典型的融科技与经济为一体的系统概念。 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因而在任何经济部门,包括农业、商业、教育、卫生、服务等部门中都有技术创新,但是由于工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工业技术创新因而受到最大的关注。所以目前技术创新的概念一般主要指工业技术创新。即使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技术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应用科技成果和发明形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促进工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所以现在一般对技术创新的最简单、最直观的理解是: 技术创新是科技新设想 (包括概念、发现、发明和其他成果) 转变成一种新的或改进的可销售的新产品或新工艺。 这种简单、直观的概念不仅在技术创新的实践工作者中广为流行,而且在技术创新的统计调查工作中也被广泛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为了推动技术创新的统计调查工作,于1992年出版了作为技术创新数据搜集和解释指南的技术创新手册 (即奥斯陆手册),其中对技术创新作了如下定义: 技术创新指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如果创新在市场上实现了 (指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指工艺创新),那么就说创新完成了。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 技术创新是新的或改进产品和工艺,但是,并不是所有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工艺都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这是因为人们对 “新的” 或 “改进的” 衡量标准并不相同。实际上,在当今世界每年推出的数以万计的新产品、新工艺中,能够称得上是技术创新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新产品或新工艺,或者只是美学上的变化,或者只是技术上的较小改变,并未对产品的性能、特征、成本、原材料和部件的使用等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只能说是产品品种的差异。比如在许多纺织产品中,只是改变了颜色或图案设计,并未改变性能; 在一些食品新产品中,只是改变了口味,而未改变成分或营养特征。这些都不能算作技术创新,而只是产品差异。 在创新的新产品、新工艺概念中,有时也还包含着应用新技术所创造的新服务。 把技术创新看作是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或工艺,虽然简单、直观,也便于统计分析,但产品和工艺终究只是人们艰苦的创新活动的最后结果,不能反映出技术创新的本质。实际上,技术创新是一个把新设想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工艺的过程。或者更通俗地说,是把科学技术转变成现实生产力,从而搞活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 (1) 首先,技术创新是新设想、新发明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开发(R&D) 是最主要的特征。由于新设想、新发明的创造性特点及其在创新过程中的“种子” 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一过程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被简单地等同为技术创新过程。研究开发、发明制造也被等同为技术创新。 (2) 技术创新是一个转化过程,即是从设想变成产品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就象有了种子后,要把它变成丰硕果实一样,需要选择和平整土地、撒种、灌溉、除草、施肥、除虫灭病的培育过程,否则,种子只是种子,不能成为果实。然而技术创新的转化过程比之培育过程又复杂得多。因为在将新设想和新发明转化为实用产品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测试、工程设计、寻求资金、购置设备、组织调整等必要的努力外,常常还需要对原有的发明和设想进行反复试验、修改和再发明,以使其适应市场或适应企业的环境。同时,还要为实现发明创造必要的工程技术条件,这中间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仍然充满着大量的创造发明活动。在技术创新的转化过程中,除了研究与开发活动外,还包括工程设计、生产制造、金融、市场销售等一系列活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得以最大的实现,并显示出其强大的威力。可是,技术创新的转化过程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培育过程,它还是 “种子” 的再发明过程。忽视转化过程的人常把转化看成是很自然的事情,认为其间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劳动,显然是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误解。 ☚ 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的形式 ☛ 技术创新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或应用新的生产技术对原有技术作重大改变的行为。它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新生产方法应用、新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实施、新的供货渠道与新市场的开拓等方面。创新不同于发明,它由有胆识、有能力的企业家把发明引入经济领域,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生产和生活方式。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把创新作为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Joseph Alois, 1883—1950)。熊彼特还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创新所引起的模仿会引起经济繁荣,而创新的普及又会致使经济萧条。生产技术的创新,从开始的基础研究到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商业化,这一过程相当复杂。创新活动过程可区分为研究与开发、中试、批量生产、技术推广与普及等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研究与开发依其性质又可以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三个层次。基础研究泛指一切为增进科技知识所作的科学研究,不具有特定的商业目的。应用研究是针对基础研究所建立的有关生产知识或创意,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方法或新产品的发明,其成果形式或者是专利,或者是一种公共知识。不管是哪一种成果形式,都有待进一步开发,通过技术和经济上可行性的多方面测试才能正式投产,然后在市场上销售,进入商业化阶段。根据不同的性质和形态,技术创新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过程创新与产品创新。过程创新指创新企业或产业制造过程中不改变产品的品质或样式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此类创新除非创新者向其他企业出售新知识,否则不会直接影响其他企业或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所以它并不产生任何外部效果。产品创新则不然,创新者在市场上将其创新产品,或以最终商品形式出售给消费者,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或是以中间产品的形式销售给其他企业或产业,从而改善了购买企业(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产品创新对于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具有明显的外部效果。大多数的创新属于后一种类型。产品或生产方法的创新工作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各种风险因素,如研究开发所需成本与时间的不确定性风险、研究开发成功机会的不确定性风险、市场条件变化影响创新产品为市场使用者所接受程度的不确定风险,以及创新产品为同业模仿或窃取的风险等。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为基础,重新组合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和组织,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技术创新活动是把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内在源泉,技术创新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技术创新的特点 (1)创造性。从创新主体方面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技术创新要求创新主体不仅要有敢于突破各种传统观念的创新意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组织才能以及战略的眼光和决策能力,而且还要有敢于承担风险,勇于除旧图新的开拓变革精神。从技术创新成果来看,任何技术创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新颖性或独创性,技术创新的成功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2)效益性。技术创新的效益性主要是指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强调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并以市场实现程度和获得的商业利益作为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显著提高产值和利润等经济指标,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的效益还应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3)风险性。这是由于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包含许多事先难以预料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导致技术创新能否获得成功或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创新者在创新活动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决策,其中特别是要做好信息收集、分析、预测和论证、决策等工作。 技术创新的分类 (1)根据创新的内容,可分为:产品创新,指首次上市的全新产品或对现有产品有显著的改进;工艺程序创新,又称过程创新,指研制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对原有生产方法的改进,它一般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密切的关系;服务创新,指新的设想、新的技术手段转变成新的或改进的服务。(2)根据技术的来源,可分为:自主创新,即企业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致力于使重要的新技术首先商品化;引进创新,即企业对引进的技术或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3)根据创新的技术成就,可分为:突破型技术创新,指科学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移和物化,或是新技术、新产品在原理方面的发展;应用型技术创新,指新技术成果向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应用;改进型技术创新,指通过对已有的技术成果进行改进、完善的创造成果。(4)根据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内容,可分为: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指技术创新后,资本(即物化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增大,活劳动所占比重减少;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指技术创新后活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增加,物化劳动所占比重减少;中性型技术创新,指技术创新后,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各自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 ☚ 技术 技术创新小组 ☛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或应用新的生产技术对原有技术作重大改变的行为。它涉及新产品开发、新生产方法应用、新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实施、新的供货渠道与新市场的开拓等方面。创新不同于发明,它由有胆识、有能力的企业家把发明引入经济领域,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的创新,从开始的基础研究到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商业化,这一过程相当复杂。创新活动过程可区分为研究与开发、中试、批量生产、技术推广与普及等几个不同阶段。其中,研究与开发依其性质又可以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三个层次。基础研究泛指一切为增进科技知识所作的科学研究,不具有特定的商业目的。应用研究是针对基础研究所建立的有关生产知识或创意,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方法或新产品的发明,其成果形式或者是专利,或者是一种公共知识。不管是哪一种成果形式,都有待进一步开发,通过技术和经济上可行性的多方面测试才能正式投产,然后在市场上销售,进入商业化阶段。 ☚ 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的类型 ☛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Technical Innovation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J. A.Schumpeter) 在他的 《经济发展理论》 (1912)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 (1) 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 (3) 开拓新市场;(4) 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5) 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在发展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人类通过新技术改善经济福利的商业行为。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次商品化。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技术进步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生产函数的移动”,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是以往各种创新积淀性的经济表现和反映。 技术创新也不同于研究开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 把研究开发定义为: “研究和实验开发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研究开发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创新成功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 技术创新与模仿、扩散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模仿是指企业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模仿是创新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模仿不只是简单地仿制,它包含着渐进的创新、对原设计的不断改进。如录相机是美国公司的创新,但日本通过模仿掌握这项技术后,对产品进行了改进,使录相机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扩散是指创新的成果被其他企业通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创新的潜在效应一般通过扩散逐渐得以发挥。正是因为模仿、扩散,创新才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 熊彼特特别强调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他把企业家定义为具有创新才能的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没有企业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把科学家的发展创造成果引入经济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创新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使实行创新的厂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引诱会促使其他企业纷纷模仿,创新及模仿浪潮必然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也就是说,熊彼特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转换媒介,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了起来。 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莫尔顿·卡曼和南赛·施瓦茨的研究,决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三个: (1) 竞争程度。竞争引起技术创新的必要性。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技术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好处,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每个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保存和发展自己,获得更大的超额利润。(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从两方面影响技术创新: 一方面,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能力,因为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规模越大,这种能力越强。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它在技术上的创新所开辟的市场也就越大。(3) 垄断力量。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就越强,别的企业难以进入该行业,也就无法模仿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垄断厂商技术创新得到的超额利润就越能持久。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竞争” 即垄断竞争下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技术创新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预计能获得垄断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二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主要以企业活动为基础,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动力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取市场,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要扩大市场,就必须在成本、产品质量、价格上占优势,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获取高额利润,只有当对经济前景有乐观的预期时,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这就要求宏观经济能稳定增长。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就是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后盾,否则,技术创新的风险使一些企业难以承受。国家还应从财政、信贷、公共投资等方面保证技术创新的资金供应。 ☚ 管制 资源 ☛ 00000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