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悲陈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悲陈陶[唐]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迴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新题乐府诗。这首诗做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记载的是房琯在和安史叛军作战中的一次惨败,充分表现了杜甫爱国忧民的进步思想。据《唐书·房琯传》的记载:至德元载十月,房琯请求率兵去收复长安,与安史叛军交战于咸阳县东的陈陶斜(又叫陈陶泽),官军惨败。这时杜甫身陷长安,闻听此事,即事名篇,便以《悲陈陶》为题。 开头两句,诗人交待了官军惨败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一种凄惨的氛围。孟冬,初冬十月,一片萧杀的景象;十郡良家子,指陕西地区招摹来农家子弟。 “血作陈陶泽中水”,一面关合诗题,说明官军在陈陶打了败仗;一面形象地说明战争的残酷。陈陶一战,由于房琯食古不化,用春秋时车战之法,叛军采用火攻,官军溃败,死伤四万多人。诗人闻听消息,叹惜官军的失败: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正如吴瞻泰所说: “野旷天清无战声七字,具天地人。盖从来两军交锋,天地变色,军士号呼,乃成苦战。今野旷天清,而人无战声,则天地人皆若不知有战者,而轻轻四万义军同日受戳,岂不可悲!”四万官军,糊糊涂涂地丧了命,死得真是冤枉,杜甫和房琯是朋友,官军又是为国牺牲,杜甫自然是既怜之,又伤之,只得用曲笔写出官军不战自溃的真情,又叹惜四万良家子弟的生命被房琯这个书生草率牺牲。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叛军打了胜仗,更加骄横。 “群胡”,指安史叛军。 “血洗箭”是说安史叛军在陈陶杀人如麻,弓箭等武器沾满了血,好似血水洗过一样。叛军回到长安,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在长安放肆胡闹,饮酒做乐,长安百姓既要忍受子弟牺牲带来的心灵痛苦,又面对安史叛军进一步的欺压和精神上的打击,痛心疾首,苦不堪言。因此,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用自己的诗歌唱出了长安百姓的心声:“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军至。”都人,京都(长安)的人民。当时,唐肃宗在灵武,灵武在长安北面,百姓自然是日夜向北眺望,眼含热泪,盼望官军早日收复长安,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这自然是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希望安居乐业的思想的表现。诗人杜甫,正因为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深的同情和一定的体验,才用血泪铸成了名垂千古的乐府诗章,将汉以来乐府诗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却将一场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诗人和长安百姓的心情,刻划的如此清楚,其遣词造句,匠心独运,充分表现了诗歌艺术的魅力。 悲陈陶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后出塞五首 下一篇:喜雨 → 诗词简介: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十月,宰相房琯率领新召集的义军兵分三路讨伐安、史叛军,力图收复长安。十月二十一日与叛军战于陈陶(陈陶:地名,即陈陶泽,又名陈陶斜,在今陕西咸阳东),结果士卒战死四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当时身陷长安城的诗人杜甫,听到唐军惨败的消息,又目睹叛军骄横的情态,写下了这道《悲陈陶》。诗的前四句叙述了义军作战的时间、地点和战败的惨况。第三联以“唱胡歌”、“饮都市”等动作描写叛军的得意忘形。最后以“都人”日夜企盼官军收复长安作结。当时唐肃宗在长安西北的彭源(今甘肃守县),故说“向北啼”。全诗纯是叙事,但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诗人无限悲愤的心情。
《悲陈陶》bei chen taoLamenting Chen Tao→杜甫 (Du F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