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矛盾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矛盾观

矛盾观

壮族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事物运动原因的看法。壮人认为,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而。例如在自然界,上和下、水和火、热和冷、高和矮、薄和厚、阴和阳等,它们是对立的,而且它们是互相转化的。这是人们对于自然界存在的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壮族的许多故事传说、歌谣谚语中都包含有这样成对的对立的概念,如勤和懒、穷和富、丑和美、善和恶、义和不义、苦和甜等。壮人的这些矛盾观念,虽然已经是成对的出现,是对外界事物的矛盾运动变化反映,但还只是表面的、零星的,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 联系观   矛盾转化思想 ☛
矛盾观

矛盾观

邓小平对矛盾问题虽没有集中统一地论述,但这一理论渗透在邓小平理论的字里行间,体现在他对每一重大举措的分析中,他主张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又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矛盾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人类社会也同整个自然界一样,是由无数个对立面构成的纷繁复杂的矛盾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否认矛盾或回避矛盾都是错误的,要做好工作,必须勇于正视矛盾。
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两者是不能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矛盾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渗透,有时相互联结,有时相互贯穿,有时儿者兼而有之。要想做好工作必须承认这种联系并善于利用这一联系。所以,邓小平总是在对立的双方中寻找其间的联系,并加以有效地利用,借以推动问题的解决和事物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在关于解决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也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同一性,即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统一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互补和竞争,对整个中国的振兴有利。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对矛盾中,针对过去只片面强调相互对立的一面,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应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范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根本不存在根本矛盾。为此,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在稳定与发展这一问题上,他也十分注意二者的统一。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即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发展也是稳定中的发展,以稳定保证发展,以发展促成新的稳定。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中,他善于抓住其中的同一性,在他看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一方面,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基础,没有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没有社会集体利益的充分发展; 另一方面,个人利益的实现还依赖于社会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是满足个人利益的保障和前提。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每个人应把集体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并在为集体利益的奋斗中实现个人利益; 而集体应当把每个人的利益看作是社会利益,并在力求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实现的过程中,使自身也得到完善和发展。邓小平矛盾观强调的是同一性,推动整个事物健康、协调地发展。这也同世界一体化趋势有关。
但邓小平并不否认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所谓斗争,即指对矛盾双方的对立面的概括。没有这种斗争,就不能称为矛盾。“一国两制” 的提出也不否认统一后制度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斗争。先富和共富也有时间上的距离和多与少的矛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毕竟存在着对立。这种相互排斥和斗争的倾向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否认不了的倾向; 而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和贯穿的倾向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它存在于绝对的斗争之中。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十分强调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综合同一和斗争两个方面,正确处理各种问题。搞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而又立足于自立更生; 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但又 “不是鼓励不切合实际高速度。”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矛盾对立面的不断统一和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也在于自身存在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的矛盾,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生产和内部狠抓科技进步,以解决生产力自身的矛盾。邓小平认为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所有制结构和原有经济体制。这就是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当然,还会出现新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新的发展。其他事物也是一样,内部矛盾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在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基础上,他认为外部矛盾也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或局部地改变事物的发展面貌。他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一定要对外开放,而且是全方位的开放,目的是更多地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他还重视利用国际矛盾来发展自己,特别强调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但他反对外人干涉中国的内政,也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来对待别国的事情。
矛盾还具有特殊性。世界上各种事物之所以有差别,就在于其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因此,邓小平认为,各国有各国的国情,“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页)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上也有不同矛盾。因此思想要适应过程和阶段的推移,跟上形势的变化,既要克服保守思想,又要防止急躁冒进的错误。
此外,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在众多矛盾中,一定抓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同时,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抓反腐败、抓祖国统一等等。次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做到 “两手抓” 和“重点论” 的统一。
矛盾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矛盾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对抗性矛盾一般采取外部激烈冲突的形式,即对抗形式; 而非对抗性矛盾则相应地采取非外部冲突的形式,即非对抗形式。目前,我国矛盾总体上来讲是非对抗性的 (但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激化),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自觉地、有计划地加以调节。所以,他认为主要是采取非对抗的方法来解决。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他认为,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特殊性便没有普遍性。因此,他特别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一条像中国这样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他提倡在贯彻、执行中央精神的时候,要善于结合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切不可简单照搬。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不是绝对的。某些地区性的矛盾在那一地区是普遍的,在更大范围可能会变成特殊的,反过来也一样。
总之,邓小平的矛盾观,是唯物的和辩证的,它根植于中国建设、发展的沃土之中,其特色是强调对立面的统一。

☚ 邓小平的领导哲学   辩证的否定观 ☛
000000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