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恒产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恒产论

 孟子提出的安邦定国理论。所谓 “恒产”,就是固定占有或恒久使用的财产,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足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家庭成员生存,足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财产。孟子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养妻子,丰年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 孟子为 “恒产”规定的数量标准是 “五亩之宅”和 “百亩之田” (约合今三十二亩): “五亩之宅,种上桑树,五十岁老人可以穿丝绸。喂养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岁老人可以有肉吃。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不饥饿。建立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就不会有白发老人还肩挑背驮奔波在路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为天下之王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使百姓有 “恒产”,基本生活有保障,是王者为政的出发点。孟子进一步分析说: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就无恒心。如果无恒心,就会放纵胡来,无所不为。”百姓没有 “恒产”,就没有 “恒心”,就会违法犯罪,无所不为。物质生活决定道德行为,并影响社会的稳定,这就是 “恒产” 论的基本思路。
恒产论

恒产论

战国时孟子的经济思想。《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家庭固定的财产)者有恒心(人所常有的善良本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肆意作恶),无不为已。”对于劳动人民来说,要使他们有吃有穿,才能“归仁”,即性善。所以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使农民与一定土地相结合,理想的社会是“井田制”。对于商工之民,实行“市廛而不征”,“关市讥而不征”和“泽梁无禁”,在民众生活有一定经济保证后,要及时给予教育,从而达到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的 “善”境 ( 《孟子·梁惠王上》)。

☚ 农战说   保息说 ☛

恒产论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的经济思想。《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意指封建的当政者,宜重视庶民保有一定的土地,田园、房屋之类的固定产业的愿望,以激励其持久定居的决心;否则将有害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恒产论

恒产论

恒产论是中国古代在土地分配问题上,要求国君或朝廷把耕地授与劳动人民永久经营的田制思想。
战国时孟子提出了为私有财产辩护的理论。《孟子·滕文公上》 说: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梁惠王上》 说: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惜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恒产”,长期恒久占有的财产。“恒心”,指有坚定的仁义之心。意即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是巩固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宁的必要条件。孟子认为人民之所以 “放辟邪侈”,是由于无恒产所导致。于是他提出要 “制民之产”,即赋予人民一定的个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民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与恒产概念相关的是盂子推崇的小土地经营方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上)上述观点适应于封建地主经济初期发展的要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成为后世士大夫们饱食终日常用的借口。孟子予民以恒产的主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封建小家经济模式的设想,常被后人作为反对土地兼并和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的立论依据。

☚ 薄税敛论   农业丰歉循环论 ☛
恒产论

恒产论

孟子关于保证消费必须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体经济的思想。孟子认为,只有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农民的个体经济,才能保证社会的消费和民心的安定。“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 ( 《孟子·滕文公》)。恒产,就是归个人所有和支配的私有财产,首先是土地等生产资料; 恒心,指人民服从国家统治,遵守礼义道德之心。这里,孟子强调恒产是恒心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证。恒心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在孟子看来,没有恒产,人们的生活没有保证,人们就不会遵守礼仪道德,那就什么乱子都会发生。为此,他提出制民之产的规划模式,除井田外,又提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在恒产论中提出的消费模式,其主观愿望基本上是好的。他一方面提出 “分田制禄”,充分考虑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利益,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制民之产”维护农民个体经济的要求和愿望,这在十分动乱,农民毫无恒产和生活保证的战国时代,是一种向往太平盛世的强烈追求。
另外,孟子认为保持民心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必须使民有固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保证自身的生活消费,这种认识也是符合实际的。

☚ 食志食功论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
恒产论

恒产论

战国时孟子提出的为私有财产辩护的理论。《孟子·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恒产”,长期恒久占有的财产。“恒心”,指有坚定的仁义之心。意即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是巩固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宁的必要条件。孟子认为人民之所以“放辟邪侈”,是由于无恒产所致。于是提出要“制民之产”,即赋予人民一定的个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与恒产概念相关的是孟子推崇的小土地经营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上) 上述观点适应于封建地主经济初期发展的要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成为后世士大夫们饱食终日常用的借口。孟子予民以恒产的主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常被后人作为反对土地兼并和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的立论依据。

☚ 正经界论   耕战论 ☛
000102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