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忏悔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忏悔录》

《忏悔录》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卢梭

类型:自传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781年—1788年。作者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本书是他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写成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其目的是针对《爱弥尔》出版以来所遭受的恶意咒骂,为自己进行必要的辩护。卢梭并不打算在生前出版这部作品,只是在回到巴黎以后给朋友们朗诵过其中的一些篇章,即便如此,有的人仍然出于心虚或嫉恨横加阻挠,甚至到警察局去告发,要求禁止他的朗诵。但《忏悔录》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人们之间流传着,并在他死后终于得以出版,而且几乎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他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范希衡、黎星翻译的《忏悔录》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我将赤裸裸地把一个人的一生剖析给你们看。这个人便是我—让·雅克·卢梭。我于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个穷钟表匠,母亲是个牧师的女儿。我一生下来便要了母亲的命。我儿时酷爱读书,崇拜希腊和罗马的古人。我也有不少缺点,嘴馋,搞过恶作剧。我性喜柔情宁静,怀有爱人之心,并切望被人所爱。11岁时,我爱过一位22岁的姑娘,但她并不在意,我当时十分气愤。

16岁那年,我在安那西做学徒时认识了美丽的华伦夫人。我既是她的学生、朋友,也是她的情人。后来,我不甘心做学徒,便流落到意大利。结果因身无分文而不得不进了都灵的一所宗教收容院。以后,我又相继当过店铺的伙计和某伯爵夫人的秘书。伯爵夫人临死时,我偷了她一条让我迷恋的小丝带,被查获后,我竟无耻地嫁祸于一位我所钟爱的女仆。这件事一直让我良心不安。我的另一件丑事,便是难以控制我内心的情欲。我曾在一僻巷中调戏过打水的姑娘,被人逮住时,我又靠谎言脱身。



19岁那年,我回到了华伦夫人身边。她积极为我寻找出路。那是一段平静的日子,我在她身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产生了多种兴趣,沉迷于数学、几何、绘画和音乐。以后,我完全被音乐所吸引,无法继续我当时的丈量员工作。这时,华伦夫人向我敞开心扉,虽年龄悬殊,我们终究成为“情侣”。

除了音乐外,我对文学和哲学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注意伏尔泰,很喜欢他的《哲学书简》。其时,我的身体状况恶化,不时吐血,虽经华伦夫人照料,但已失去原先的活力,我预感死神已近,更加拼命读书。

我决心从事音乐研究,但我新发明的记谱方法却遭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否定,这事令我十分沮丧。与此同时,我在文学界结交了一些名人,我认识了狄德罗,与伏尔泰、布封成了朋友。其间我一度去威尼斯,担任法国驻意大利大使的秘书,虽工作勤恳,但得罪了一些小人。最终我失望地离开了官场,恢复了对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后来,狄德罗因《哲学思想》一文被捕时,我设法营救他出狱,我们之间的感情愈益加深。

1750年,我的一篇应征论文不意获奖,并成为巴黎文化界关注的中心,但同时也招来一些非议。1752年,歌剧《乡村卜师》使我一鸣惊人。国王想召见我,但我为了人格独立决定不进皇宫。为此我和狄德罗发生争执,先前的一些朋友也与我逐渐疏远。我心情忧郁,疑心重重,担心有人加害于我。此时,我备感孤独和空虚,十分需要另一颗心的温暖。于是,我找到了一个伴侣,名叫戴莱丝。为便于构思,我和她一起去做了8天的旅行。

1756年,我结束了在巴黎的生活,入住一位夫人赠送的“隐士之家”,在那里沉溺于小说创作的狂热之中。我遭到了一些非议,连我尊敬的狄德罗也和我唱起了反调。《新爱洛绮丝》的出版轰动巴黎,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音乐词典》和《社会契约论》。但《爱弥尔》的问世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到处都有人恶毒地咒骂我,朋友们纷纷离我而去,“隐士之家”的主人也对我下了逐客令。

我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连人身安全也保证不了。后来,我不得不躲到一个湖中的小岛上去,但在那里,人们也只让我居住了两个月。我被迫再次流浪,去迎接吉凶未卜的将来。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9章。卢梭结束在巴黎的生活,在大自然中找到感情寄托,并即将投入到小说创作的狂热之中。

我急于要住进退隐庐,等不及明媚的春季来临,住宅一收拾好,就赶紧搬进去了。这就引起了霍尔巴赫一伙的一片嗤笑声,他们公开预言,我守不了三个月的寂寞,就会羞惭满面地回到巴黎,过跟他们一样的生活。而我呢,十五年来都是如鱼失水,现在仿佛又要回到故渊,对他们开的玩笑根本没有理睬。自从我不由自主地投身到社交界以来,我没有一时一刻忘记我那亲爱的沙尔麦特和我在那里度过的甜蜜生活。我感到我生来就是为了退隐和乡居的,不可能在别的地方生活得幸福。在威尼斯,在公务繁忙之中,在外交使节的高位之中,在升官晋爵的骄傲之中;在巴黎,在上流社会的漩涡之中,在晚宴的口腹享受之中,在剧院的夺目光彩之中,在虚荣的幻烟迷雾之中;对丛林、清溪、幽静的散步的回忆经常使我分心,勾起我的愁思,引起我的嗟叹和憧憬。过去,凡是我能强制自己去做的那一切工作,凡是曾使我打起一阵阵精神来的那一切野心勃勃的计划,都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有一天能过这种幸福无穷的乡间逍遥生活,而这种生活,我此刻正深自庆幸即将到手了。我原以为只有相当的富裕才能实现这种生活,现在我诚然没有发财,但是我觉得,以我这种特殊的地位,无需发财,很可以由完全相反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的。我没有一个苏的年金;但是我有点名声,有些才气;我很俭朴,那些为了不招人非议而必需的开销又都摒弃了。除此之外,我虽然懒散,可当我愿意勤劳的时候,还是勤劳的;我的懒散不是游手好闲的人的懒散,而是一个独立不羁的人的懒散,他只是在爱干活的时候才干活。我抄乐谱的这个活计,名既不高,利又不厚,但是靠得住。社会上很满意我有勇气选定这个职业。我不愁没有活干,而且只要我好好地干也就够维持我的生活。《乡村卜师》和我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两千法郎,有了这笔存项,我就不至于受穷。再者,我正在写几部作品,有希望不必向书商索取高价就可以再补充一些收入,足够使我能从容工作,不必过分劳累,甚至还有散步的余暇。我的小家庭,一共三人,个个都有事做,维持生活并不要太大的花费。总之,我的收入是跟我的需要和欲望相称的,使我有可能按照个人志趣选定的方式过幸福而持久的生活。

(选自《忏悔录》,范希衡、黎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

仅仅享受到爱情的人,还不能感受到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

我们在所爱的人的身边,感情就能充实智慧,正如它能充实心灵一样,并不怎么需要在这以外去冥思苦想。

我所爱的闲逸是儿童的闲逸,他不停地活动着,却又什么也不做;是胡思乱想者的闲逸,浮想联翩,而身子却在呆着。

阅读指导

《忏悔录》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卢梭自信比那些攻击和迫害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来得高尚、诚实自然。他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会环境使他受到了污染。他偷过东西、撒过谎、做过损人利己的事。他想以这样的叙述说明他著名的人性论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愤怒地揭露那个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这部自传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另一方面,它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也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这是一部以极其坦率的风格写出来的自传。卢梭企图以这种坦然的作风,表明自己高于当时虚伪的封建道德。而且,他是站在人性论的立场上,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对自我进行热烈的赞赏的。为了和宗教的“神道”对立,卢梭竭力推崇自己身上的“人性”,肯定自己作为人的自然要求,他以感情丰富自诩,把感情视为个人行动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一些低劣的冲动和趣味美化为“人性”的动因。他宣扬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意志和兴趣为出发点的个人主义人生态度。因此,卢梭对自我和个人的强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与推崇自然人性所相应的是,卢梭在《忏悔录》里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情。他在那个恶浊的社会里,总是感到厌恶和苦恼,而只要他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就感到心胸开阔,精神爽朗。通过对不少自然美景的描写,他提出了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常常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对感情的重视、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正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忏悔录》或是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这些特点对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他成为这一文学思潮的先驱。德国诗人歌德说:“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一论断恰当而高度地评价了卢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建议

《忏悔录》是一部以思想深刻而著称的小说,但其结构比较松散,在阅读时要分清主次。

哲理诗《忏悔录》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忏悔录

 匆匆走了半个世纪
 仿佛才懂得了人生
 是不是该考虑死亡
 最后环顾落日的美丽
 
 生命到底该承受重还是轻
 过去的历史是不值钱的影子
 有时这只船无帆无舵又无桨
 
 有风狂巅 无风僵滞
 
 是该考虑留下一些什么
 为了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
 好不容易寻求到的感受和体验
 象河蚌用血肉磨砺出的珍珠
 
 只是,永远不去后悔或忏悔
 既然生命已那么短暂和宝贵
 只是,永远不和别人斗争或比高低
 既然都要完蛋 何必相撞和对骂
 因此 我又痛苦又爱恋我笔下的文字
 否则思索将随我的死亡而陨灭
 那些轻快流露出的诗行是路边的野花
 只任爱慕者采摘 却不污染大自然

 “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刘湛秋“匆匆走了半个世纪”之后,感到自己“仿佛才懂得人生”了。这首《忏悔录》,就是诗人已届“知天命”之年时,用他那支个性独具的“轻抒情”的诗笔,絮絮诉出的对既往人生的总结和对此去人生的承诺。尽管仍不乏面对人生这一题无解代数的些许困惑惘然,但毕竟“知天命”了,所以又了悟得相当豁达透辟。
 按说,“半个世纪”的人生阅历,是足够丰富的,诗人若操起过来人的口吻,居高临下地告诫读者一些“处世须知”之类的道理,是完全有资格的。但这不符合刘湛秋的风格——为人的风格和作诗的风格。诗人的“气质天然就倾向于自然”,作诗更崇尚内心深沉情感的“自然流露”,反对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所以,他的诗象早晨草叶上的露珠一样清滢透明,从透明中映现着世界的影子和太阳的光辉。即如此诗所写,在“匆匆走了半个世纪之后”,诗人诚实地承认自己只是“仿佛”刚刚“懂得了人生”。因为是“仿佛”,所以仍有困惑,他拿不准“是不是该考虑死亡/最后环顾落日的美丽”,拿不准“生命到底该承受重还是轻”。死亡意识与生之留恋,生命承受的倚轻倚重,在他那里都处在不甚明朗的两难状态——不过,诗人虽然困惑,但毕竟阅历得多了,“懂得”了“过去的历史是不值钱的影子”,超越了过去的旧我,省去了俗人难免的敝帚自珍的俗气和累赘。看清了生命“这只船”有时“无帆无舵又无桨”的无情现实,明白了个体存在的孤立无助、被动受制,“有风狂巅 无风僵滞”,受外在于己的巨大异己力量支配、掇弄,处在无法主宰自我的难堪境遇。
 在惘然的明白中总结了既往人生之后,诗人意识到自己“是该考虑留下一些什么/为了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表达了诗人对此去人生的承诺,其中有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但这责任感不是盲目,使命感不是冲动,而是“看破了,但不放弃”的透彻豁达的执着。这首诗的第四节最具箴戒意味:“只是,永远不去后悔或忏悔/既然生命已那么短促和宝贵/只是,永远不和别人斗争或比高低/既然都要完蛋 何必相撞和对骂”。生命是短暂的,分分秒秒都宝贵得“寸金难买”,因此,人们就应该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去认识生命、享受生命、创造生命,既没有工夫也没有必要去“后悔”或“忏悔”,生命无悔。匆忙的生命如飞鸟投影、白驹过隙,一闪即逝,终归空无,智愚贤不肖,古今一切人,最后“都要完蛋”。斗出胜败,争出输赢, 比出高低,结果都一样,万生同赴的“死”,终将把胜者败者、输家赢家、高贵低下的差别抹平,抹得什么也不剩。那么,为些须鸡虫得失、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还值得去“相撞对骂”、碰个你死我活吗?
 人对生命的领悟达到这步田地,心智虽已澄明,但行动也极易蹈入歧途。认识到生命短促宝贵,有些人怀着“不干白赔,干了白赚”的心态,追欢逐乐、任意胡为去了。认识到生命终归空无,有些人颓唐得放弃努力、无所作为了。这是聪明的糊涂,智慧的错误。诗人当然不会这样。在承诺了此去人生“永不后悔忏悔”,“永不和别人斗争和比高低”之后,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于生命的澄明之境中,诗人空前清晰地意识到此生的责任和使命:要“象河蚌用血肉磨砺出珍珠”一样,去把自己大半生的“感受和体验”变成“笔下的文字”——真挚的诗篇,以精神产品的创造去完成生命的不朽,让“思索”超越“死亡”,永不“陨灭。”
 这里有意识到“年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的那份属于诗人作家的高度生命自觉。在这一点上,古今文人的认识和作法大致相同。古代如曹丕肯定创作是“不朽之盛事”,李白赞美“屈平辞赋悬日月”,杜甫认定“四杰”诗篇将如“不废江河万古流”,韩愈推许“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现代如沈从文也在《烛虚》中写道:“自然既极博大,也极残忍,战胜一切,孕育众生。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因新陈代谢,有华屋山丘。智者明白‘现象’,不为困缚,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陆续失去意义,本身亦因死亡毫无意义时,使生命之火,煜煜照人,如烛如金”。这种认识和作法可用《庄子》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即是“薪尽火传”。难能可贵的是,古今作家诗人们都不是单纯追求狭隘的个人名声的不朽,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地想让自己的作品裨益当世,霑溉后人。刘湛秋亦是如此,他要让自己笔下“轻快流露的诗行”,开放成“路边的野花”,听任“爱慕者采摘”,装点得“大自然”更加美丽、可爱。
 ——“五十而知天命”的诗人,更知道自己作为诗人同时也是作为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自传体作品。写成于公元400年左右。西方思想史上公认的名著。全书13卷,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1—9卷为第一部分,记述了作者自出生到33岁母亲病逝这段历史,和思想变化的过程。童年时期,他天生嫉妒,淘气调皮,旷课逃学;青年时期贪求名利,寻花问柳,纵欲犯罪。后来爱好哲学,结合自身的行为探索善恶成因问题。进而开始信奉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认为恶在于某种实体;当钻研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圣经之后,又否定恶的实在性,确认上帝为至善,也因此改信基督教。第10—13卷为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著作此书时的思想以及对《旧约·创世纪》的理解和注释。这一部分对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如天主、原罪、时间等作了具体而又周详的分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天主,真正的时间就是“记忆、感觉、期望”,因为过去事物的现在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是期望;时间只是在心灵之中,时间是精神的产物。人的行为、人生、人类历史都将经过一个由期望到感觉,最终归于记忆的过程。作者在论述天主的创造时,还阐明了善与恶。认为天主是至能至善的,天主的一切创造物也都是善的。但是,这些创造物的善是有缺陷与不足的,是可以朽坏的,这种善的缺陷便是恶。至于恶的来源,作者认为这是败坏了的意志叛离了天主、自趋下流的结果。天主创造的人本来是善的,但人的意志自削其善,造成了恶。按照作者的观点,恶不在于外物,而在于意志转向低劣的事物,这种转向本身就是恶。因此,恶出自意志自身。还认为,人在作恶上是有自由意志的,作恶出自人的自愿。《忏悔录》是西方思想史上一部很有影响的哲学、伦理学著作。

忏悔录

《忏悔录》Chanhuilu

古罗马教父哲学家、思想家奥古斯丁的代表著作。约在347—400年之间成书。全书用拉丁文写成,共十三卷。“忏悔录”按古典拉丁文原意有认罪的意思。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有第一层意思,更注重后一层含义。书中用抒情文学笔调,以向上帝忏悔的口吻叙述作者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放荡生活和心理活动, 以及后来皈依基督教的经过。考证家认为, 本书大部分事实, 皆为作者前半生经历的真实自述;但并非作为正式的自传而写,其中有些情节可能夹有想象成分和文艺性夸张。实际上是作者想通过叙述本人的宗教经验,宣传人能通过信仰,与上帝交通等思想。通过分析基督徒在信教之前的心理活动情况,宣扬上帝于默默之中对“罪人”启发、感召和带领,认为人依靠上帝的恩典,能摆脱“罪”的危害。全书通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卷一致卷九是自传,记述他从出生至33岁他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剖析他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思想变化过程,即由一个天生嫉妒的婴儿,淘气调皮的顽童,旷课逃学的学生,寻花问柳的浪荡子,贪求名利的教书匠, 到后来成为爱好哲学探求善恶成因的人。在此书中,他坦率地讲出年青时无节制的生活,谈了思想转变的过程, 尤其细腻地描绘了他皈依基督教时的思想矛盾。10—13卷为第二部分,写他著述此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在全书中篇幅最大,通过反省自身来阐述对人的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伦理观点。卷十一至十三开始转入注释 《圣经》,主要是借诠释《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一章来阐述他的创世论,通过内心思辩颂扬上帝。提出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他在论证上帝的创造时,着重分析了时间的概念,他认为时空也是上帝创造的。他反对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真正的时间就是记忆、感觉和期望;时间只在心灵之中,时间是精神的产物。本书在思想内容写作方式方法上,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奥古斯丁在本书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对自己的思想、行动作了非常深刻的剖析,文笔细腻生动,风格独特,成为拉丁文学的代表作。在欧洲,忏悔录的思想方法,内容已被人普遍接受,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个名称。

☚ 圣经   道德箴言录 ☛

忏悔录

自传体长篇小说。卢梭作。写于1765年,1770年完成。回忆作者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名为“忏悔”,实为控诉。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人为维护自己的“人权”和人格独立而与黑暗社会作斗争的记录。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把自我提高到超越一切的地位;重视对感情的描写,流露了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对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有巨大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