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及原子唯物论
公元前5世纪中叶,随着古希腊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产生了原子唯物论。原子唯物论是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它的奠基者是留基波(生卒年不详),创始人是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生卒年不详),创始人是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 约公元前460—前370)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的富商家庭。他曾漫游埃及、巴比伦、波斯等地,学到许多知识。他是留基波的学生,继承留基波关于原子的思想,建立了系统的原子唯物论。他一生写过许多著作,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艺术、技术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但都没能传下来,仅存一些残篇。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工商业奴隶主的思想家。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解的物质微粒,很小,看不见,其根本属性是“充实性”,“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他把原子叫作“存在”,把“虚空”叫作“非存在”。但他说“非存在”与“存在”一样实在。原子数量无限多,性质一样,只是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不同,由此造成万物的不同性质。人的灵魂是由精细圆滑富于活动性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永恒的,原子组成的自然界也是永恒的。原子自动,事物的生灭是由原子的结合分离造成的。人的灵魂并非不死。他还用原子唯物论解释自然现象、人的生命现象、社会伦理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他主张,“一切都是由必然性而产生”,反对“目的论”。但他错误地否认偶然性,认为偶性是由于人们无知而造出来的东西。
德谟克利特的认识理论是“影像论”。他认为,从事物中不断流射出事物的影像。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灵魂,由此产生感觉和思想,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只认识表面现象;理性认识是“真理的认识”,能认识原子本身。他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出发,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他又把某些感性认识说成是人为约定的,从而陷入矛盾。
他赞成奴隶主民主制,反对贵族专制,说在民主制度下受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福要好,正象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他强调法治,主张用成文法限制贵族的习惯法。他在逻辑史,无神论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希腊第一个写出逻辑学专著(《论逻辑》)的人,是归纳逻辑的奠基人。他认为,“神”是臆造的,神并不存在,法律使人承认神。
他还认为,在文化的发展中,对自然的摹仿起了重大作用。艺术就是“摹仿”自然。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快乐,但真正的快乐是灵魂的宁静,而不是物质的享乐。因此他主张“节制”欲望,做事“适度”。列宁高度评价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把自古以来唯物主义发展的路线称为“德谟克利特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