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徭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徭役

 魏晋南北朝各代,徭役都很重。他们不仅要修筑宫殿坟墓,而且要服兵役。东晋规定,男子16~60岁要服全役,13~15岁和61~65岁服半役。庾和为丹阳尹时,一次就请求废除杂役60项,可见徭役名目繁多。南朝宋规定17岁为全役,16岁为半役。南朝梁武帝(502~550年在位)时,男役不够殃及妇女。北齐规定,男20~60岁服役。北周规定,男18~59岁,丰年服役30天,歉年服役20天。

徭役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徭役

 隋初规定,丁男(18~60岁)每人每年服役30天,工匠每人每年服役60天。583年把丁男的年龄改为从21岁算起到60岁,服役时间由30天改为20天。590年,又规定丁男50岁以上者,可以纳布、帛代役,称为“庸”。隋炀帝时,大兴土木、征伐,徭役增多,波及妇女,破坏了隋初的徭役制度。

徭役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徭役

 又叫“夫役”、“杂徭”。宋元时期的徭役按户临时征调,多为从事修河、筑堤、挖壕、修城、造桥、建宫殿等。

徭役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徭役

 明初规定,有田1顷之家,出丁夫1人,农闲时到京师服役30日,期满回籍。田不足1顷者,几家凑足合出1人为丁夫;田多丁少者可出米1石派佃户充当,非佃户充当夫役的由田主按亩出米2升5合给予补助。黄册编定后,以黄册为基础征派丁夫。这种征收丁夫办法,当时叫“均工夫”、或“均土”。

徭役yáoyì

〈名〉古代官府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服徭役︱沉重的徭役。

徭役yáo yìбя повнность

徭役yáo yì

〖名词〗
无偿的官差(1)。《晁错论贵粟疏》:给徭役。——供应无偿的官差。

徭役

官方规定的平民承担的无偿劳动。《韩非子·备内》:“~少则民安。”《淮南子·本经》:“民力竭于~。”

各种事

各种事

诸事 万事 众事 百事 百度
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的事:雅命
朋友间重情守信之事:鸡黍深盟
绘画的事:绘事
游春看花等事:花事
内部的事:内事
外边的事:外事
以后的或身后的事:后事
发生在遥远过去的事:高踪
将来的事:来者(~可追) 来事
共同商定的事:约(如~;失~)
已经议定的事:成议
已经决定的事:成局
已经完成的事:遂事 成事 已成之事
交际往来的事:交道(打~)
交际应酬的事:人道
需要出劳力的事:役(劳~;徭~)
劳役之事:役事
禁止做的事:戒(开~;杀~)
严格禁止做的事:大禁(触犯~)
法令明令禁止的事:例禁
彼此无关的两件事:两回事 两码事
人力能做到的事:人事(聊尽~)
可以作为借口的事:由头(找个~) 油头
讹诈的由头:讹头
必无的事:兔角
没有亲眼目睹的事:隔壁帐
辗转流传的事:风传
从古到今极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亘古奇闻
复杂的事情:一团乱麻
吃饭求生存之事,使人牵挂、担忧的事:口腹为累
疑惑的事:疑似
吃亏的事:折本买卖
欺骗蒙混的事:弊(作~;舞~)
作乱之事:不静
叛乱之事:乱事

☚ 各种事   非特指的事 ☛

劳役

劳役

役(力役;从~;当~;趋~) 力
力役与赋税:徭税 徭赋
工役劳力:徭力
各种名目的劳役:窠役
筑埧的劳役:堤繇
报酬太少的劳役:斗筲之役
无偿的劳役:义作
统治者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赋 繇(繇役) 徭(徭役;徭差;徭使)
 凶残征税,徭役沉重:横征苛役
干杂事的劳役:厮役 斯役
繁重的劳役:苛役
艰苦沉重的劳役:苦役
(强迫的劳动:劳役)

☚ 劳作   做工 ☛

徭役yáo yì

❶征派的劳役。《韩非子·备内》:“~~少则民安。”也作“繇役”。《汉书·食货志》:“薄赋敛,省~~。”
❷服劳役的人。《汉书·陈胜传》:“异时诸侯吏卒~~屯戍秦中。”

徭役corvee

中国古代国家强迫平民(主要是农民)为其所作的无偿劳动。一般有力役、兵役和其他杂役。中国徭役制起源很早,且变化甚大。周代征发徭役在《礼记·王制》中已有记载。秦代已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徭役,汉承秦制,且已开以钱代役之先河。魏晋时的军屯有兵役和力役两种性质,有事为兵,无事为农。西晋还实施荫户制,特权阶层可庇护若干农户免役。唐改行每丁岁役20日和以庸代役,后又并庸于地、户税中。宋代的职役极为复杂,名目繁多而又变化无常。明代徭役,初期分为“里甲”、“均役”、“杂泛”三大类;中期行“一条鞭”法,徭役折银分摊于丁、地。清初承明制,雍正年间改为“摊丁入地”,于是徭役普遍归随田赋征收。

徭役

040 徭役

古代政府强制平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兵役。商王出征经常临时征调部分平民和奴隶充当兵卒,卜辞称为“登人”,还有力役的征发。《周礼》、《礼记》有周代征发徭役的种种规定。《孟子》有“力役之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各国纷争,兵役、力役、杂役的征调繁重。秦汉徭役已形成制度,有更卒、戍卒、正卒三种。三国时战争频繁,有需则征,无制度可言。西晋的兵徭劳役也十分繁重,史未见明确制度,但贵族除本人免役外,还可荫庇若干客户和亲属。北朝战乱不断,兵役、杂役尤极苛重。东晋南朝徭役种类繁多,规定男丁岁服正役20日,实际远不止此。隋初采取轮番服役法,每丁岁役一月。炀帝时徭役繁兴,甚至役及妇女。唐行府兵制和租庸调制,每丁岁役20日,若不服役,则以“庸”代。中唐后行两税法,“庸”和其他杂税并入两税,赋役基本合一。宋代主要为职役和杂徭,名目繁多,变化无定。明初有里甲、均徭、杂泛三大徭役,中叶行一条鞭法,役目合并,役银由丁、地分摊。清代实行“摊丁入地”,赋役从此合一。

☚ 赋税   贡助彻 ☛
徭役

徭役yaoyi

从奴隶制国家到资本主义国家,强迫劳动人民从事无偿劳役的方式。包括军役、力役和杂役。各国役法不同,并屡有变更。秦代时规定,男丁每年在郡县服役一月叫更卒,此外还有正卒(到国都服役)、戍卒(到边境屯戍)。为减少每年往返时间,将正卒和戍卒集中服役各一年。后来秦始皇修阿房宫、筑长城、戍五岭,征发平民及罪人动辄几十万人。汉承秦制,男丁都要服上述三种徭役,不去郡县服役的可出钱,叫“更赋”,以钱代役自此始。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并不按规定征调,不仅军役常因战争而任意征发,力役、杂役也因统治者的需要而可随时派征。它直接破坏了生产力,造成农田荒废,引起农民的反抗斗争。

☚ 均田制   田赋 ☛
徭役

徭役

以丁多少为计日标准为官府出劳役。明制: 《明史·食货志二》: “役曰里甲,曰均徭,曰杂泛,凡三等。以户计曰甲役,以丁计曰徭役,上命非时曰杂役,皆有力役,有雇役。”

☚ 燕   要会 ☛

役/役龄/大男大女/丁/小男/小女/次男/老男/小/次丁/中/黄/老/未成丁/任舍/复身/优免/正卒/更卒/戍卒/更/罢癃/传役/塘丁/户调式/杂调/杂徭/夫役/身丁钱/鼠尾流水差役/免役法/差役/免役钱/助役钱/免役宽剩钱/助役田/投充影占/推排/均工夫/均徭/银差/力差/杂泛/摊丁入亩

☚ 梯田   役 ☛
徭役

徭役

古代王朝与皇朝征调力役的制度和方式。徭,《玉篇》: “役也”,徭即是征役。役,《说文》:“戍边也”,实指军役,由此可知最初的力役征收,主要指军役。古代常与赋税合称为赋役。它是某一时期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赋役分征始自秦汉,但徭役的渊源却很早,先秦时期王朝贵族就已制定了征调徭役的制度。秦时规定 “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 ( 《六典通考·历代征役》)。更卒之法,就是征役法,汉代景帝时定男子年至二十始征役。汉代的徭役课目除更卒外,还有正卒、戍卒等。徭役根据户、丁起征,徭役制度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一个新的皇朝或王朝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最初进行的社会管理行为,就是清点土地和查核人口,并由此为基础实施赋役制度。所谓编户齐民就是指这样的工作。但由于封建社会的户籍制度是一种松散的强制管理体系,土地占有对它有根本的影响,又由于人口的流动时常发生,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天下纷争,王朝或皇朝林立、战争不断的情况下,徭役制度的实施情况十分复杂,也很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断政策就是为了解决户籍等基本问题,以便于徭役征发而实施的。封建时期还设有特别户籍,如军户、匠户等,也是国家为征取劳役而实施的。这种户籍在一些朝代特别突出,如元、明时期的诸色户籍就很有特点。徭役制的破坏也往往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皇朝、王朝的覆灭,最突出的朝代有秦、隋、元等。对各代影响较大,在徭役制度史中较为著名的有租庸调制相关的徭役制,两税法相关的徭役制,以及明清的黄册、粮长等制度。封建时代的政经改革也常常涉及到徭役制,如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明代张居正改革中的代役法等等。徭役征发除了直接调征丁口服役外,也可以采取输粟或钱免役的方式,或者输钱粟使人代役。这些往往造成徭役制的混乱,导致徭役负担不均的严重现象,以至于动摇统治基础。

☚ 赋税   贡献 ☛

徭役

古代国家强迫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有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中国的徭役制度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已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征发徭役,名目繁多严苛。参见“力役”、“差役”。

徭役

徭役

历代政府强迫劳动人民从事无偿的劳动,包括军役、力役和杂役。据现有文献,始于周代。在奴隶社会,奴隶为奴隶主国家从事耕作、纺织和修建城郭、宫室、坟墓、打仗等劳役、兵役。《诗经》中有“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 以及 “王事靡盬, 不能艺稷黍” 的诗句, 道出了无休止的劳役、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和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 筑长城, 戌五岭, 征发平民及罪人动辄数十万人,再加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 使全国服役者不下二百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汉承秦制, 男子都有服役义务, 但不服役者可出钱, 这是以钱代役的开始。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历代徭役, 均未停止。

☚ 田赋   贡助彻 ☛
徭役

徭役

历代政府强迫劳动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军役、力役和杂役。据现有文献,始于周代。在奴隶社会,奴隶为奴隶主国家从事耕作,纺织和修建城郭、宫室、坟墓、打仗等劳役、兵役。《诗经》 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以及“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的诗句,道出了无休止的劳役、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筑长城,戍五岭,役发平民及罪人动辄数十万人,再加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使全国服役者不下20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0。汉承秦制,男子都有服役义务,但不服役者可出钱,这是以钱代役的开始。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历代徭役,均未停止,但随着以钱代役、政府雇人劳动和役钱与土地税合征的发展,直接服役的人数与时间日趋减少。

☚ 三饷加派   力役 ☛

徭役yao yi

corvée

徭役

corvée

徭役

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强迫劳动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包括军役、力役和杂役。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已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记载: “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军役、力役的征调日益频繁。秦汉时规定,成年男子要为国家服正卒、戍卒、更卒三役。如不能亲身应役更卒,可出代役税,以钱代役自此始。魏、晋时的军屯是一种世袭的兵役。无事为农,有事为兵。唐代行租庸调制,每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至德宗时改行两税法,将庸归入两税之内。宋代役制复杂,名目繁多且又苛重。明代徭役分里甲、均瑶、杂泛三大类,后推行一条鞭法,各项徭役统征银两。清代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从此徭役归入田赋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