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晁错《论贵粟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晁错《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①,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 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②,以畜 积多而备先具也③。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 灾数年之水旱④,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 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⑤,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 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 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 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 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 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 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 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 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 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 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 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 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 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⑥,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其有者,半贾而 卖,亡者取倍称之息⑦。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 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⑧,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 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 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⑨,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⑩,冠 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11)。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 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 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12),而 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 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13)。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 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 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 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 复卒(14)。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15),汤池百步(16),带甲百万,而亡粟, 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 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 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 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 必多矣。 【注释】①食(sì):喂养。②捐瘠(jí):饿死和瘦弱的人。捐,抛弃。瘠,瘦 弱。③畜(xù):同“蓄”,积蓄。④亡:同“无”。⑤地著(zhuó):定居一地。⑥急 政:催逼征收赋税。政,同“征”。⑦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⑧操其奇赢: 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奇赢,高额利润。⑨交通:勾结。⑩游敖:游玩。敖,同 “遨”。(11)履丝曳(yè)缟(gǎo):穿着丝鞋,披着丝织长衣。履,穿。曳,拖,披。 缟,白色的丝织品。(12)乖迕(wǔ):违背。(13)渫(xiè):分散。(14)复卒:免除兵役。 (15)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十仞,不是实数,形容很高。(16)汤池:汤,沸水。 池,护城河。比喻险要的城防。 【鉴赏】汉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桑,促进 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 农的后果。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阶 级矛盾日趋激化,国家粮食储备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公元前168年,晁 错向汉文帝上了这篇关于重视粮食储备、发展农业生产的奏疏。 文章的主旨在于希望皇帝能够重视粮食储备和农业发展。大致分为 三部分:第一部分,用大量的笔墨阐明“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的道理,为 下文劝说君主重视农业和粟米蓄势。首先,将古代尧、舜时期能够顺利地 度过水旱灾害和如今“畜积未及”的情况作对比,说明“不农”的危害。接 着,从道理上说明“务民于农桑”的重要性,重视粟米布帛比金玉更能够使 社会安定。第二部分,分析农夫的生活境遇,将之与商贾相比,指出“商人 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的原因,以及对国家法律造成的危害。第 三部分,陈述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使民以粟为赏罚”,并逐条说明这样 会带来的效果。 作为朝廷重臣,晁错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矛盾,从源头上分析原 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有一定的可行性。虽然“重农抑商”政策的 推行,长时期内限制了西汉商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非议,但 这项政策对巩固西汉政权,迅速发展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清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六说:“此篇大意,只在入粟于边,以富强其 国,故必使民务农。务农在贵粟,贵粟在以粟为赏罚,一意相承,似开后世 卖鬻之渐。然错为足边储汁,因发此论,固非泛谈。” 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首先从论述道理入手,然后揭示矛 盾,最后提出解决方案,行文流畅生动,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严密,具 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浑厚的风格。清代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三评论 道:“是一篇布帛菽粟文字,不蹈奇险,不立格局,自有照应起伏,而绝无照 应起伏之迹,意思详尽,气势优畅,是汉文字中不可多得者。” 张兰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42-144页. 晁错《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①。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地有遗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 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②,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④。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⑤,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⑥。夫能人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 “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 “有石城十仞⑦,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释】 ①捐瘠(ji):饿死和瘦弱的人。畜:通“蓄”,下同。②贾:通 “价”。亡:通“无”,不同。倍称: 加倍。③奇赢: 高额利润。④敖: 通“遨”,游玩。曳缟: 披着丝织的长衣。缟,一种白细的丝织品。⑤乖迕 (wu): 违背。⑥渫(xie): 分散。⑦仞: 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译文】 圣明的君主在位的时候,老百姓不会挨饿受冻,这并不是因为君主能亲自种粮来给他们吃,能亲自织布给他们穿,而是因为他能开发天下百姓的增产生财之道,使他们富足起来。所以唐尧、夏禹的时候有过连续九年的水灾,商汤的时候有过连续七年的旱灾,可是国内没有人饿死饿瘦,这是因为粮食蓄积得多并且事先有准备。现在全国统一了,土地人民的数量之多不减禹、汤当年,加上没有遇到连续几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比不上禹、汤的时候,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土地没有全部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发挥,能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还没有全部开发出来,游荡求食的人还没有完全回到农业生产上来。百姓贫困就要产生奸邪的行为。贫困产生于不富足,不富足产生于不务农,不务农就不能安居乡土,不安居乡土就会离乡背井轻易弃家,结果老百姓像鸟兽一样四处觅食,即使有很高的城墙,很深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也还是限制不住他们的。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到有了又轻又暖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也不会等到有了美味可口的食物才吃; 饥寒交迫,就顾不得廉耻。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饥饿,整年不做衣服就寒冷。肚子饿了而没有饭吃,身子冷了没有衣服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儿子。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笼络住他的人民呢? 圣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使百姓致力于种田养蚕,给他们减轻赋税,让他们增加积蓄,以便充实仓廪,防备水旱之灾,故而能得到民心,拥有人民。 百姓,取决于君主如何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如同水总是往低处流一样,是不管东南西北的。珠玉金银,饥饿时不能吃,寒冷时不能穿,但是大家却珍贵它,这是由于君主需要用它的缘故。这类东西轻便小巧易于收藏,拿在手里,就可以遍行海内而无饥寒之忧。它会使臣子有可能轻易背叛他的君主,百姓可以轻易地离乡背井,盗贼的行为受到引诱,逃亡的人有了轻便好带的财宝。粮食衣料,从地里生出,按季节成长,靠人力收获不是一天之内能完成的。几石重的粮食,中等体力的人是扛不动的,所以不为奸诈邪巧之人所贪图,但一天没有它就会饥寒并至。因此,圣明的君主看重粮食而轻视金玉。 现在五口之家的农户,至少有两个人服劳役,所能耕种的田地不过百亩,百亩土地的收成不过百石。他们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还要砍柴,修缮官府,做杂役。春天不避风沙,夏天不避暑热,秋天不避阴雨,冬天不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闲日子得以休息。其间还有私人之间的送往迎来,吊丧探病,赡养孤老,抚育幼童。如此辛勤地劳动,还有可能遭受水旱灾害,紧急的征取,残暴肆虐,而征收又没有定时,早上下命令,晚上就更改。农民中有粮食的往往半价出卖以应急用,无粮的不得不向人借贷任其取加倍的利息。于是就有了卖田宅,甚至卖子孙来还债的。而那些商人,大的囤积货物,榨取成倍的利润,小的摆摊贩卖、牟取暴利。他们每日游逛都市,趁着朝廷急需的时候,卖出的商品价格一定加倍。因此,这些人中,男的不耕种土地、女的不养蚕织布,却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上等的米和肉,没有农民的劳苦,却坐享田地的收成。他们依仗着自己丰厚的财富,交结王侯,势力超过了官吏,因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千里之间,四处游逛,高贵的衣冠,豪华的车盖,相望不绝。他们乘着坚固的车,骑着肥壮的马,脚穿丝鞋,身披绸衣。这正是商人兼并农民,而农民逃亡的原因。现今的法律卑贱商人,而商人已经富起来了;法律上尊重农民,可农民已经贫贱了。因此,世俗所尊贵的,正是君主所鄙贱的; 官吏所轻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君主和人民恰恰相反,喜好与厌恶正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国家富强,法律生效,那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事务,没有比使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更重要的了。要想使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就得重视粮食,而重视粮食的方法,就在于使老百姓用粮食来求赏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人,只要向官府纳粮食,就可以封爵,可以免罪。这样一来,富人便有了爵位,农民便有了钱,粮食也可以分散到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交纳粮食取得爵位的,都是富裕的人。从富裕的人那里取得多余的粮食,以供朝廷使用,就可以减轻穷人的赋税,这正是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这个法令一施行,老百姓就会得到好处。这符合人民的心愿,好处有三方面: 一是国君需用的粮食充足了,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了,三是农业生产受到鼓励。现行法令规定,百姓能出一匹战马的,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驾战车的马,为天下通用的军事装备,所以可以替人免去兵役。神农教导说: “有七八丈高的石头城,百步宽的像充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的士兵,但没有粮食,是守不住的。” 由此看来,粮食是帝王最有用的东西,是国家政务最根本的力量所在。百姓交纳粮食,换取爵位,爵位高到五大夫以上,才可以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和交纳战马的实效相差太远。爵位是居上位的君主所掌握的,可以开口无穷无尽地赏赐给人。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可以从地里不断地生产出来。得到高爵与免除罪罚,是人们非常渴望的。如果让天下人都交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换取爵位,免除罪罚,过不了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会多起来的。 【鉴赏】 本文是公元前168年晁错向汉文帝提出的关于重视粮食储备,发展农业生产的奏疏。 西汉初年,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粮食储备不足。晁错针对这种情形,先分析了粮食充足的重要性,提出要想实现天下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打退外族的入侵,最重要的就在于重视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就得贵粟而贱金玉,从而勉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富商大贾的商业活动。接着,他又提出了贵粟的具体措施,如 “入粟拜爵”等,他想通过这种方法,刺激农业生产,增加粮食积蓄,最终使百姓安居乐业,富国强兵,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当然这种措施有它的局限性,但它对当时西汉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文笔流畅,分析透彻,逻辑性强,富于说服力,是历来流传的好文章。 字数:3806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226-230页. 晁错《论贵粟疏》晁错《论贵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②,织而衣之也③,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④,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⑤。今海内为一⑥,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⑦,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⑧,何也?地有遗利⑨,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⑩。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11),不农则不地著(12),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13),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14);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15);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16)。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17)! 明主知其然也(18),故务民于农桑(19),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20),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21),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22)。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23)。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24)。此令臣轻背其主(25),而民易去其乡(26),盗贼有所劝(27),亡逃者得轻资也(28)。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29),聚于力(30),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31),中人弗胜(32),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33),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34),治官府(35),给徭役(36),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37),又私自送往迎来(38),吊死问疾(39),养孤长幼在其中(40)。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41),急政暴赋(42),赋敛不时(43),朝令而暮改(44)。当具(45),有者半贾而卖(46),亡者取倍称之息(47),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48),以偿责者矣(49)。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50),小者坐列贩卖(51),操其奇赢(52),日游都市,乘上之急(53),所卖必倍(54)。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55),食必粱肉(56),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57)。因其富厚(58),交通王侯(59),力过吏势(60),以利相倾(61),千里游遨(62),冠盖相望(63),乘坚策肥(64),履丝曳缟(65)。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66),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67)。上下相反,好恶乖迕(68),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69)。今募天下入粟县官(70),得以拜爵(71),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72)。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73),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74),复卒三人(75)。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76)。神农之教曰(77): “有石城十仞(78),汤池百步(79),带甲百万(80),而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81),政之本务(82)。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83),乃复一人耳(84),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85)。爵者,上之所擅(86),出于口而亡穷(87);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88),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89),塞下之粟必多矣(90)。 【鉴赏】 这篇文章选自 《汉书·食货志》。 它是西汉初年,著名的青年政治家晁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晁错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病,直抒己见,提出 “入粟于边”、“重农贵粟” 的建议。文章疏直激切,曲尽其意,被称为“西汉鸿文”,是一篇写得很好的政论文章。 一、中心明确,不枝不蔓,有很强的逻辑性。文章一直围绕着“入粟于边”以富强其国的主旨,处处突出 “贵粟”。议论文章要识大体,抓住要害,这就需要作者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敏锐的政治感。可最难的则是要摆正君臣位置,因为作者面对的是最高统治者,又涉及本朝弊病,既不能采用口号似的提法,又不能摆出一副说教的架式,这才是最难最难的。于是文章采用了一种委婉的开头,赞扬古代圣王的光辉业绩,先言唐尧夏禹、商汤等圣王在水、旱灾难之下,而国内百姓没有人饿死荒野的德政,根本原因是他们早就积蓄了粮食,并作好了准备。然后话题一转,说如今全国统一,人民和土地都多于过去,可是积蓄的粮物还赶不上尧、禹、汤,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极其巧妙又自然地切入了中心。在引起皇上注意后,一口气提出一系列的连锁问题: “民有余力”而“生谷之土未尽垦”,“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不归农”的结果是“民贫”。“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国家以民为本,不能保民则国将不国。于是,一个关于国家命运的尖锐而严峻的问题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提到了汉文帝的面前。紧接着提出自己主张,要保民富国,就必须“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句句不离“贵粟”主题,逻辑性严密,不由人不服。晁错的这个建议对汉初政权的巩固起了极大的作用。 二、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说服力。文章一开始就采用对比手法,以古圣王与现实相比入题。接着以贵粟和轻农相比较,结果是 “轻农”得到的是百姓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 而 “贵粟”的结果是蓄积多,在水旱灾害面前,可以使百姓无饥寒之危害,于是 “民可得而有也”。为了强调粮食的重要,又把金银和五谷相比较。金银属 “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的东西,它被人们看重,是由于它 “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其中最重要的是皇上采用它作为货币,而金银造成的后果是 “令臣轻背其主”,“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反观粮食和布帛,它们生长有季节,不像金银随时可得,一个人竭尽其力也带不起半年的食粮,但人们又一天也离不开它。同时对那些心术不正,想盗窃发财、逃亡他乡的人是一个限制,一般百姓也离不开生养自己的土地。所以,英明的国君都重视粮食而不重视金银。在分析农民为何不肯务农的问题时,又把农民与商人对比。农民一年四季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可是遇到天灾,急征暴敛,他们不得不卖田地,卖儿女。而商人则 “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加上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离失所,造成的结果是国家受害,无粮又无民。通过对比分析,推论出 “贵粟”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计,必须高度重视,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即 “以粟为赏罚”,用粮食来买爵位,用粮食来赎罪。继而又用现行的法令 “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与用六百石粮买二等爵位,四千石粮买三等爵位,却只免一人服役相对比,得出卖爵收入粮的价值远远超过 “车骑马一匹”的价值,说明“以粟为赏罚”对国家大大有利。其结果是,“主用足”,“民赋少”,“劝农功”,军队有粮,国家巩固,人民安居乐业。晁错的主张,客观上反映了其忠君爱国的思想。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全文论证严密,说理清楚透彻,富有说服力。加上作者文笔矫健、流畅,或推论,或排比,节奏感强,很有气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