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晁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大臣、学者。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人。年轻时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刑名学说,后从伏生受《尚书》。文帝时官太常掌故、博士、太子家令,迁至中大夫。后为太子(即景帝)家令,因善分析辩论,深得倚重,有“智囊”之称。为抗击匈奴,巩固边防,曾撰《言兵事书》、《募民实塞书》、《论贵粟疏》等,上呈文帝。文帝虽未尽采纳,却称赞他的才能。景帝即位,初为内史,旋升御史大夫。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募兵充实边塞,积极防御匈奴侵扰。又上呈削藩书》,主张剥夺各王国的封地,逐步扩大中央辖区,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此建议实施后,损害了各封国的利益。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举行反叛。景帝听信窦婴、袁盎之谗,下令将其斩于东市。《汉书·艺文志》法家有《晁错》三十一篇,今有清马国翰等人辑本。 晁错 晁错前200—前154汉初杰出政治家、散文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少学申商刑名之学,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后从伏生学《尚书》。文帝时历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力主削藩,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减赋积粮,纳粟受爵,募民充实塞下,积极防御匈奴攻掠,遭到诸侯王反对。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由是受政敌袁盎谗害,被杀。著文三十一篇,今多散佚,仅存者以《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最为著名。文章“理既切直,辞亦通畅”,笔势雄健,风格质朴,与贾谊文章同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 贾谊 贾山 ☛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散文家。少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文帝时历任门大夫、博士、太子家令等。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力主改革政治,法令多所更定,遭到贵族官僚的激烈反对。前元三年,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景帝用袁盎计,斩晁错于东市。原有集三卷,《新书》三卷,均已佚,今存文《论贵粟疏》等约十篇。 晁错 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历文、景二朝,官至御史大夫,对巩固汉代政权提出不少建议,当时有“智囊”之称。其作品散见于《汉书》等,清马国翰等人辑有《晁错集》。 晁错cháo cuò〖名词〗 晁错?—前154西汉政治家。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轵县儒生张恢学申商刑名学。后为太常掌故,被派遣从齐伏生学今文《尚书》。尔后任太子家令,得到太子赏识,号为“智囊”。景帝即位后,任内史,旋迁为御史大夫。主张“重农抑商”、“入粟拜爵”政策,以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极力反对诸侯割据,曾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因此引起诸侯王对其仇恨。吴楚七国叛乱,提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袁盎等乘机进谗言斩晁错以谢诸侯,遂被斩首于长安东市。在法制问题上,主张立法、执法都应当“本于人情”。他说:“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法令合于人情,人民就拥护、服从。如此“百姓和亲,国家安宁”。执法官吏要依法断案,不可“生杀自恣”、“忿怒妄诛”。强调罪刑相应;“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如此,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取之也”。 晁错前200——前154年西汉时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习法家申不害、商鞅等人的学说。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奉命向故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 (即景帝)信任,号“智囊”。曾数次上书文帝言政事,迁为中大夫。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曾更定法令30章 (已失传,景帝所改定律令有采用晁错所改定者)。为加强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建议剥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得到景帝的采纳。不久,吴楚七国“恐削地无已”,遂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受袁盎等人蒙蔽,屈服于七国,将晁错杀害。著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削藩策》等。原有专集,已失传。 晁错 055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初政治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先任太常掌故,因举贤良文学对策为“高第”迁中大夫。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夫,力主削藩。不久,吴楚等7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因景帝听信谗言,被杀。在政治上,以法家学说为本,兼受儒家学说影响,其思想以强化皇帝绝对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政权为核心,主张实行“重本抑末”,纳粟受爵,又建议募民充实塞下,积极备御匈奴的攻掠;强调削藩,“清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以巩固中央权力。所著政论有《举贤良对策》 等。 ☚ 贾谊 董仲舒 ☛ 晁错 晁错约前200—前154ChaoCuo西汉政治家,散文家。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少时学申商刑名之学于张恢,文帝时以通晓典籍为太常掌故,奉命向故秦博士伏生学《尚书》,迁博士,拜太子家令,深受赏识,有“智囊”之称。举贤良文学、对策、高第。多次上书文帝,建议重农抑商,发展生产,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又上书请削诸侯之地。吴、楚等七国遂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朝臣袁盎乘机向景帝进言,腰斩晁错于长安东市。 ☚ 贾谊 枚乘 ☛ 晁错 晁错前200—前154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前期的政治家。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职,因善辩多才,人称“智囊”。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后因献“削藩策”遭到诸侯王的反对,在“清君侧”的压力下,晁错被处死。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曰,有三十一篇,但大都散佚,现存的有《募民实塞疏》、《言兵事疏》、《论贵粟疏》 等八篇,散见于《汉书》(《晁错传》、《食货志》、《荆燕吴传》) 中。晁错的人口思想:其一,主张移民实边。汉初匈奴贵族经常扰乱北方边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晁错主张改强迫命令为自愿应募的原则,“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者”(《汉书·晁错传》),到边地垦殖和戌边。既有利于边地的防守,又有利于边地的开发。其二,以农为本,加快农业人口的增殖。晁错一再强调统治者要以农为本,应“务民于农桑、薄赋、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 《汉书·食货志》)。提出 “贵粟论”,以达“主用足”,“民赋少”、“劝农功”,以此,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安定和发展农业人口。 ☚ 贾谊 桑弘羊 ☛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曾习申不害、商鞅之术。又曾奉命从古文秦博士伏生受《尚书》。文帝时,为太子家令,颇受太子信任,号“智囊”。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主张重农抑商,纳粟受爵,募民实边。上《削藩策》,促使景帝削弱诸侯王势力。不久,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朝臣袁盎乘机诬谮之,因被杀。著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文。参见“人口学”中的“晁错”。 晁错西汉文景时期政治家。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其主要人口思想是移民戍边。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疆,既有利于抗击匈奴的军事侵扰,巩固边防,又可以开发边疆发展生产,对于愿去的平民,应给予较高的待遇,并免除家里的劳役。移民身体必须健壮,否则徒“费衣粮,不可用也”。晁错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并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阐述,这对后人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迁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参见“历史”中的“晁错”。 晁错《汉书》本传载其文三十一篇,多已亡佚。仅存的政论文中,以《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及《贤良对策》为著。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强国强兵。感情激越,文笔雄厚有力,严谨沉实。鲁迅曾把他与贾谊的文章同赞为“西汉鸿文”,称其“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参见“历史”中的“晁错”。 晁错新书/晁错集注释 ☚ 贾谊集 晁错新书 ☛ 晁错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为太常掌故,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夫。他坚持“重本抑末”的政策,有很多建议得到景帝采纳。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为人所谮,被杀。所著政论较著名的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切合实际,立论精辟。晁错宦途得意,政治实践经验丰富,发而为文章,则能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议论犀利,分析深刻,说理透彻,明白易晓,不足之处是略乏文采。 ☚ 贾谊 邹长倩 ☛ 晁错见 《晁氏新书》。 晁错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大臣、政论家。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曾奉命从秦故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针对当时的内外形势,他主张坚持“重本抑末”政策,实行纳粟受爵,建议募民充实塞下,积极备御匈奴攻掠,并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文帝虽不尽听,但奇其才。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被举为贤良方正,对策唯为高第,迁为中大夫。景帝即位,拜为内史,深见信用,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但遭到众多功臣的反对。不久,迁为御史大夫,奏请削藩。其父阻止未遂,饮药而死。后十余日,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为袁盎等所谮,被斩于长安东市。所著政论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汉书·艺文志》法家有《晃错》三十一篇,今有清马国翰等人辑本。 ☚ 袁盎 张释之 ☛ 晁错约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初学申不害、商鞅刑名法家学说,又后从伏生受《尚书》。文帝时为博士,任太子家令,甚为太子所幸,号为“智囊”。景帝即位后,任御史大夫。强调“守边备塞,劝农力本”之重要。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纳粟受爵,募民徙塞,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更定法令,以巩固中央集权。因上《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招致诸侯王国势力反对。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要求“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袁盎乘隙进言加害,被诛。著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其迁民实边、贵粟思想主张对后世统治者有一定影响。 晁错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西汉大臣。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少时从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文帝时历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太子家令、中大夫,景帝时由内史迁御史大夫,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倡议削诸侯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吴、楚七国借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进行叛乱,景帝听信谗言,将其处死。其著作见于《汉书》的有奏疏八篇。其中《论贵粟疏》,主张“贵五谷而贱金玉”,说金玉(包括货币)“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却有许多弊端:“其为物轻微易臧(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动,亡逃者得轻资也”,因此主张贱金玉,使人民安心务农,以保持社会安定。 ☚ 桑弘羊 司马迁 ☛ 晁错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少好申、商刑名之学, 文帝时任太子家令, 以有辩才, 号称“智囊” , 后迁中大夫。景帝即位后, 任内史, 迁御史大夫。坚持重本抑末, 主张贵五谷而贱金玉。建议: 以粟为赏罚, 纳粮可以得官爵和赎罪; 募民充实塞下,积极防御匈奴贵族的攻掠, 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 以巩固中央集权,得到景帝采纳。不久, 吴楚七国以“请诛晁错, 以清君侧”为名, 发动叛乱。景帝听信谗言, 将他杀害。他的经济思想, 主要见于所著《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等篇。 ☚ 主父偃 董仲舒 ☛ 晁错 晁错公元前205或公元前200—前154西汉颍川 (今河南禹县) 人。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为太子 (景帝) 家令。景帝即位,以为内史,又升御史大夫。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以请诛晁错为名谋反,帝因斩错于东市。所著政论《论募民徙塞下书》、《举贤良对策》、《论贵粟书》享名于时。《汉书 ·艺文志》称有《晁错》31篇,现存较完整的仅有8篇,散见于《汉书·爰盎晁错传》、《汉书·食货志》、《汉书·荆王燕王吴王传》,今有清马国翰等人辑本。为维护和巩固西汉封建中央集权,力主削藩和抗击匈奴侵扰。要求统治者重民,指出“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汉书·食货志》)。敦劝统治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同上)。为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粮食储备,提出著名的“贵粟论”:“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同上),指责不法商人“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同上),兼并农人,是造成农民大量流亡的重要原因。主张贵五谷贱金玉,认为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之所以被人们看重,在于“上用之故” (同上)。因为贷币“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同上),这些情况不利于封建政权的统治,因此明君应贵五谷而贱金玉。这种货币名目主义观点对后世货币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为守备边塞以巩固国防,主张以经济方式募民实边。为使“民相慕而劝往”及“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汉书·爰盎晁错传》),对各种事项详加考虑,注意生产与衣食婚配等生活的安排,要求给初去者发给衣食,直到自给时为止,选择水味甘、土地肥沃、草木丰盛之处迁徙,并预先准备房屋、农具以备生产之用,还要设置医师、巫师“以救疾病,以修祭祀” (同上) 等。晁错募民实边的移民思想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后世论移民实边问题的思想家多以其为典范。(参见“贵粟论”) ☚ 贾谊 董仲舒 ☛ 晁错200~154 B.C.Chao Cuopoliticia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orks: On the Expensive Food,etc.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大臣。颍川 (今河南禹县)人。少时从张顺学申、商之术。因通晓文献典故,任太常掌故。文帝时,曾奉命从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家令,深得宠信,号为“智囊”。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主张募兵充实塞下,积极防御匈奴之攻掠;又建议逐步削夺诸侯王国封地,以巩固中央政权。吴楚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被景帝处死。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学说。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刘启)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夫。公元前154年,他提出“重本抑末”政策,为景帝采纳,削夺王国部分封地。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被政敌袁盎等人攻击中伤,为景帝所杀。所著政论有《守边备塞书》、《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原有集,已失传。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人。师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学”。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学习《尚书》,迁博士。为太子家令,深得太子(景帝)信任,号“智囊”。主张重农抑商,提出“入栗拜爵”、减轻田租等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贵族的攻掠,皆被采纳。景帝时提出“削蕃”,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缺席。实行后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诛晃错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主张景帝亲征, 自己留守关中,受到疑忌。又为袁盎等人所谮,被杀。所著政论有《论募民徒塞下书》、《论贵栗疏》等。《汉书·艺文志》法家有《晃错》十一篇,今有清朝马国翰等人辑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