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循环经济的评价主要面对宏观区域或城市层面、中观的产业园区和微观的循环型企业三个层面。对于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循环经济评价的目标不同,内容不同,程度也不同。
❶对微观层面的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降低各种费用和成本消耗,实施绿色成本核算,提高企业的利润,根据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发现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原因,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
❷对中观层面的产业园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即通过对园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进行评价,不仅要对企业群进行成本核算,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推动政府掌握该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动态,制定园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安排适度的要素投入和政策投入,建立切实可行的园区管理机制,产生园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❸对宏观 (城市或区域) 层面的评价目的。主要是: 政府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文发展状况的总体指标设计,定量地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区域宏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为要素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各个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发现差距,探索符合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优化现有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2002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5年制定了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8年制定并在2009年1月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建设和政策法规的基本要求,成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评价的基本依据。对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概念做了清楚的定义,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制定总体规划以及各部门制定专项规划包括循环经济的内容,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的政策政府扶持和发展目标方面负有责任。企业管理是强化循环经济的措施,公民有参与循环经济的义务。循环经济首先是增值产业,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根本目的。评价方法的选择对评价结果产生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管理决策。用于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成本效益分析法、生态效率法、资源利用率法、节约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物质流分析法等。每种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和适用范围。环境保护法和规划中对循环经济的要求主要是: 削减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防治大气污染; 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推进资源化和无害化;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等。在规划第五部分保障措施中着重提出: 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标的名称、概念、计算公式和误差的调整方法都应与国际、国内不同时期资料数据的口径和内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