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何创作小说之争
1934年初,上海文坛上发生了徐转蓬和何家槐关于创作问题的争论,主要在《申报·自由谈》上进行。初,清道夫在某刊撰文说何家槐是“海派”后起之秀,其所有小说均由徐转蓬和陈福熙所作。何家槐即于2月26日《自由谈》发表《关于我的创作》予以申辩: (一)文风和取材同他们“绝对两样”,(二)自己不是左右逢源的有名文士,徐陈二位也非到处碰壁的无名作家,冒名发表之事不可能, (三)自己写作很仔细,常“经过多次删改”才发表。3月9日,徐转蓬发表《我的自白》说,何家槐是他中学同学,到上海后不久,文章就有了出路,有时急于用钱而无现成文章,就擅自拿自己的稿子去发表,先后冒名发表了《牙痛》等11篇小说。十天后,何家槐撰文作答。他说《牙痛》等8篇小说,是徐写好后,经自己几度删改才寄出的,都曾得到徐的允可。还揭露徐也有类似事件,并指出“这种丑恶,并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形成这种事实的,是传统的虚荣——作家欲”,表示自己已认识到不愿“戕害我自己”,所以“很坦白的来承认我的错误”, “以后的创作态度,是要严肃而且忠实的”(《我的自白》)。4月1日,徐转蓬又发表《答何家槐诬害的自白》。说此事先由赵家璧与韩侍桁双方调解,打算私下解决,但何对赵家璧不承认,后来侍桁才将此事揭穿。并且逐篇说明何的修改殊少,所发作品,有的求得自己的同意,有的则是私下扣留后冒名发表的,而且稿费均由何独吞。《自由谈》编者在刊登徐转蓬《答何家槐诬害的自白》一文末尾,附加按语曰:“论争拟就此结束,以后双方来稿,概不登载。”在论争过程中,杨邨人和韩侍桁曾在其他刊物撰文支持徐转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