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形声字谱︱序三 她不是公主,也没有嫁衣 序三 她不是公主,也没有嫁衣 她不是公主, 也没有嫁衣。 这话是就《形声字谱》而说的。“她不是公主”, 说的是其“出身”。 《形声字谱》 出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师。虽然他也曾收到过要他入“典”入“传”的函件,但都错过了。他默默无闻地教书。先是教中学语文, 后是教大学语文与中国古代文学。像所有的职业教师一样,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备课与改作业。 只是偶尔写一两篇文章。 因此, 除了他的学生,没有多少人了解他。20世纪80年代初, 他在《哲学研究》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至今被引用。近年出版的《哲学原理》第二章还转述了他关于“信息” 的命题。但他名字前的修饰语只有三个字: “中国的”。大概是他的知名度近于零, 他毕生备课所得的《形声字谱》受到了冷遇。 他曾向几个出版社发了投稿信, 但都像流星遇到了 “黑洞”。只有广东教育出版社说明他们主要是出版中小学教材, 建议投给专业出版社试试。他请人联系了一家出版社。但要自费, 而且要价很高。除书号费之外, 每一千字还要付给出版社几十块钱, 再加上印刷费用。对于只有点退休金的他来说, 在经济上有不可承受之重。他很苦恼。 眼看自家的闺女长大成人了, 却没有嫁妆与嫁衣。无奈之中, 他把稿子寄给了我。我也替他问了几家出版社, 情况大致差不多。 只有中国物资出版社的社长看了书稿之后, 欣然接受, 决定给予学术补助。我把信息反馈给他, 他很高兴。 我说, 只是出版社不对“专业口”。他说这不是重要的, 商务印书馆印的也并不是只关于“商务” 的书, 古人的书大都是自己出的呢。不过, 我总觉得, 一部关于文字的专著由一个非专于文字的出版社来出, 似乎有点出身不“正”。 中国人是很看重出身的。好在, 《形声字谱》 由赵克勤先生看过,并作了序。赵先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 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古代汉语18年,后任商务印书馆中文工具书编辑室的主任。他的《序》应该是很“专业”的。 赵先生的《序》从文字学的角度, 概括了《形声字谱》的内容,并作了适当的评价。原国际广播出版社中文部主任老资格的高级编审吕佩浩先生看过书稿后,从播音员正音的实用角度出发,也认为“此书甚好”。我于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作为一般读者, 翻翻这部书, 我似乎碰到了许多熟悉的陌生“人”。之所以说是熟悉, 是因为《形声字谱》所收的形声字, 大都是我们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之所以说是陌生, 是作者揭示了这些熟“人”背后鲜为人知的 “暗点” 或 “盲点”。 比如, “读者” 的 “读” 为什么不读 “卖”? “社稷” 的 “稷” 与 “马谡”(三国人名) 的“谡”, 同是以 “畟” 为声符, 为什么读音有别?“哭泣” 的 “泣” 以 “立” 为声符, 为什么读如 “汽车” 的“汽”? 作为一个汉字的运用者, 我不曾注意这些“为什么”, 更看不出个中原因。 《形声字谱》 在罗列了形声字的异读现象之后, 分析了异读的原因, 概括了形声字异读的规律。 这就把我们对汉字的认识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赵克勤先生说: 《形声字谱》 “集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于一身”, “既是一部文字学的专著, 也是一部可供查阅的工具书”。 我颇有同感。 如果诚如赵先生所言,《形声字谱》纵使不是公主, 也没有嫁衣, 我想, 有识者是不会放弃的。 本书的作者是我的弟弟, 他曾向我求教。我对文字学缺乏研究,提不出多少具体意见。文字千古事, 上关千古, 下关千古, 要严肃。《形声字谱》 中的诸多说法是否就是真知, 尚待检验。有些“规律”的提法是否妥当, 尚须商榷。我觉得, 关于“比照”的提法是要慎之又慎的。 “比照” 的现象是存在的。但谁比照谁, 还须有 “字龄学” 的佐证, 否则会出现“老子”比照“儿子”的笑话。 据我所知, 目前尚无“字龄学”的专著。失误可能是难免的。借此机会,恳请学者们不吝指正。如果《形声字谱》印出来能抛砖引玉,那才是文字学更大的收获。谢谢大家。钟焕豫 2009年8月21日于北京 |
☚ 形声字谱︱序一 《形声字谱》是一部填补空白的著作 形声字谱︱序二 《形声字谱》重新构建了形声字谱系 ☛ 00011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