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归有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归有光1506—1571

明散文作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屡应科举不第,三十五岁始中举人。嘉靖四十四年,年六十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丞。曾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授徒。提倡古文,主张为文应师法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反对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等人“文必先秦、诗必盛唐”的复古运动,斥王世贞为“妄庸巨子”,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诸人被称为“唐宋派”。世贞虽被斥,久之心亦折服,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他的散文以神味见长,善于从日常琐事的描述中寄托深情,甚受时人推重。其内容虽对当时之腐朽政治有所暴露,但多为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著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1507—1571)

明昆山人。字熙甫,一字开甫,号震川、项脊生。夏玄外孙,归凤曾孙,魏庠婿,魏校弟子。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进士。授浙江长兴知县,称名宦。隆庆三年(1569 年)改广东顺德府马政通判,次年升南京太仆寺丞,留北京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于任。博通经史,工制举义,古文宗尚《史记》及欧阳修,能与王世贞相抗衡,被誉为“明文第一”。湛深经术成大家,与胡友信齐名称“归胡”。辑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等,著有《震川先生集》《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易图论》等。

归有光

归有光1507—1571

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时称震川先生。嘉靖十九年举南京第二人,其后八上春官不第。四十四年举进士,除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曾以一“穷乡老儒”与当时文坛盟主王世贞相对抗,斥之为“妄庸巨子”。重视唐宋文,尤推崇欧阳修,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称为“唐宋派”。其散文长于描写生活琐事,笔致清新。《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为其代表作。亦能诗。有《震川先生集》。

☚ 之">唐之   王慎中 ☛

归有光1507—1571

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嘉靖十九年举人,八次参加会试均未中,徙居嘉定定亭江上,聚徒讲学,世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举进士,授长兴知县。后荐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卒于官。有《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
索引:归有先,熙甫,震川、震川先生、项脊生,太仆;世美堂、项脊轩、畏垒亭。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苏州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中进士。曾任长兴知县、顺德府通判等职。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升任南京太仆寺丞,朝廷留他在北京内阁制敕房参与撰写《世宗实录》,次年卒于北京任上。是唐宋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以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推行的拟古主义创作方法,讥讽其“颇好剪纸染采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天生花也”。称“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他说:“盖今世之所为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诽前人。” “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为悼叹耳!”并明确表示,“余好为古文辞,然不与世之古人者合”。他的散文创作成就较高,独具风格。尤其是抒情散文,看似简淡,却感人至深。


归有光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归有光

 明代作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是“唐宋派”作家之一,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曾以一“穷乡老儒”与当时文坛盟主王世贞相对抗,反对后七子的“追章琢句,模拟剽窃”。其文清新朴实。有《震川先生文集》。
归有光

121 归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20岁府试第一,35岁始中举,嘉靖四十四年60岁方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迁顺德府通判,后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任所。其于仕途虽晚达,文名早传于天下。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推尊《史记》,推尊唐宋诸家,为文恬适自然,感情深挚,直抒胸臆,以鲜明的议论和大量的创作崛起于文坛,扭转了文风,在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影响,被推为“有明古文第一”。但文境不够阔大,多写身边琐事,偏长于记和传,故成就有限。著有《震川先生集》,今人有点校本。

☚ 吴承恩   王世贞 ☛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Gui Youguang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嘉靖十九年中举,后屡试不第,遂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出任长兴知县。升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纂《世宗实录》。
归有光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中的雕章琢句、模拟剽窃的弊病,批评那些复古派,“颇好剪纸染采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天生花也。”推崇唐宋散文,主张文学创作应真挚、朴素。
在唐宋派作家中,归有光的文学成就最高。他一生著作繁富,而以散文创作成就最为卓著。他的散文博采唐宋诸家之长,善于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引入载道的古文中,扩大了散文的题材。他的文章朴素自然,情真意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王锡爵《归公墓志铭》)。“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王世贞《归太仆赞序》)。他的一些叙述家庭琐事和亲旧聚散的抒情短文,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等,真挚动人,清新别致,这些作品“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著有《震川文集》。

☚ 唐顺之   茅坤 ☛

归有光1507—1571

明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屡举不第,乃读书讲学,门徒数百人,时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始举进士,授长兴知县,官南京太仆寺丞。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称“唐宋派”,斥“文必秦汉”的“后七子”王世贞等为“妄庸巨子”,认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其散文简洁朴素,善于叙事,王锡爵称其“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为时人及后世所推重。有《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通五经三史,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历任浙江长兴知县、顺德府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曾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他对明代中叶前、后七子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王慎之、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推崇唐宋古文文从字顺,自然流畅,被称为“唐宋派”。这派的首领即归有光。他认为以《史记》为代表的文章虽好,唐宋间的名文也是佳作,斥责了当时拟古主义的代表人物王世贞。指出那种“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味泥古的流弊,必将文学引入歧途。他的散文多写身边琐事,真切感人,简洁流畅,是“唐宋派”创作成就较高的散文家。他的艺术特色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描写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但其反对拟古,多从文学形式着眼,未涉及内容上的真正革新,又因他的作品多取材于身边琐事,题材较窄,未能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也有些作品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记载了一些民情世态,表现出对当时政治不满,对人民的同情。但有的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旧。著有《震川先生文集》共40卷(正集30卷,别集1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内收各种体裁散文774篇,诗歌113首。

☚ 唐顺之   李贽 ☛

震川文集/震川先生集/震川先生集/归震川先生集选/归震川文选/归震川先生文选/归震川文钞

☚ 罗念庵集   震川文集 ☛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

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昆人)人。归有光在文学理论上主要是推崇唐宋散文,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时王世贞为后七子领袖、文坛宗师,归有光却在《项思尧文集序》中贬斥他说:“盖今世之所为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合之,以诋诽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以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王世贞闻后不服,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又反驳说:“唯庸故妄,未有妄而不庸者也。”由此可见,他对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批评之尖锐、激烈。王世贞到了晚年,对归有光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表示心服,给归有光的遗象题赞词说:“风行水上,涣为文章,风定波息,与水相忘。告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把归有光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
归有光对“文必秦汉”的主张深恶痛绝,批评道:“仆文何能为古人,但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为悼叹耳!”(《与沈敬甫书》)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答俞质甫书》)归有光的文论不多,主要以创作实践名世。但他以一“穷乡老儒”身份,敢于与后七子抗衡,其精神尤为可贵。

☚ 唐顺之   王慎中 ☛

归有光

归有光1507—1571

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 (今属江苏)人。九岁能属文,弱冠时已尽通五经三史。乡试中式后,会试不第,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安亭江上。读书讲道二十余年,学生常数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举进士,授长兴县令。隆庆中,受高拱等荐举,任南京太仆寺丞。后卒于官。有光从事文学创作时,拟古主义文风正笼罩文坛。他能不为风尚转移,卓然独立,斥当时“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为“妄庸巨子”,主张“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相颉颃”,公开赞扬唐宋古文的传统,与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对抗。与王慎中、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散文创作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较大,但能自成一家。风格纡徐平淡,朴素简洁。其记事抒情的散文尤其为后人传诵。其中回忆往事、怀念故旧亲朋的一些篇章写得感情真挚,纯朴动人,往往善于从家人、朋友和自己身边不易被人注意的琐事中选取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出之以疏淡悠远的笔墨。归有光的散文创作不仅对当时的文坛时弊有所矫正,而且对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有《震川先生集》。

☚ 杨慎   唐顺之 ☛

精诵朱子文/八次落榜/痛失国士/震川别号/指斥时文/世贞赞颂/梦趣贾人

☚ 乡试被围观   精诵朱子文 ☛
归有光

归有光1507~1571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58岁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调顺德通判,再荐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卒于官。有《震川先生集》。擅散文。论文崇尚唐宋,反对“前后七子” “文必秦汉”的拟古主张,为“唐宋派”主要代表,与唐顺之并称“归唐”。作品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从家庭琐事、亲朋聚散之描述中寄托深情,使人如临其境,若见其人,曾被黄宗羲许为“明文第一”,《项脊轩记》、《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为其代表作。亦能诗,清新纯朴,自具特色。

☚ 李开先   冯惟敏 ☛

归有光1507~1560Gui Youguang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also called Zhenchuan by scholars. Works: A Collection of Zhenchuan,etc.

归有光1506—1571

明著名文学家。字熙甫, 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人称震川先生。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对当时主张“文必秦汉”的王世贞辈,攻讦甚力,称之为“妄庸巨子”,重视唐宋文、于欧阳修尤为推重。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所作散文,以朴素的文笔写琐细之事,抒真挚之情,颇有感染力。但时露八股文习气。其散文对清代桐城派影响很大。作诗不刻意求工,颇具清新纯朴的特色。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

归有光1506—1571

明朝文学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崑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隆庆四年(1570)授南京太仆寺丞。其时,王世贞主盟文坛,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与之抗衡,斥世贞为“妄庸巨子”,成为文坛的另一流派,称“唐宋派”。有《震川先生文集》、《三吴水利录》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