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黄帝四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为秦汉年间流行的《黄帝书》中的重要部分。包括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故被称为《黄帝四经》。全书11 000多字,用韵文写成,是托黄帝之名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道家学派的著作。《经法》篇由《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等部分构成,主旨是讲“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强调法生于道,治国需依法制。《十六经》篇包括立□、观、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等部分。内容是讲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要“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不恃强,注意斗争策略,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称》篇不分小节,全文主要讲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要正确把握度,方能取得胜利,反之则招致失败。《道原》篇也不分小节,主要是论无名无形之“道”为宇宙本原,人们只有依“道”生“法”,确立和推行法治,才能使社会得到治理。《黄帝四经》以“道”为万物之宗、万化之源,这与《老子》旨趣相同。但与《老子》重“道”而不重“法”不同。其对刚、柔、强、弱,动、静,雌、雄,争与不争等范畴的辨析,也是主张积极辩证地处理各类矛盾,取得以“法”治国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