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已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韩偓是唐末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童时即以能诗受其姨父李商隐的赏识,曾赠诗谓“雏凤清于老凤(指其父韩瞻)声”。近人陈曾寿《苍虬夜深》中有读韩集二首,其一云:“为爱冬郎(偓小字)绝妙辞,平生不薄晚唐诗。一枝一影灯前看,正是秋花秋露时。”对他的诗歌作了很高的评价。他的《香奁集》以专写男女情爱和刻骨相思的艳情诗著称,有些诗意较为隐晦曲折,但其中也不乏情致委婉、清丽含蓄之作。《已凉》诗可谓这方面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少妇孤寂冷寞、盼夫归来的闺思之作。一般描写闺思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或心理活动来表达她们难以忍受的相思之苦。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楼少妇望夫图。人、情俱在,形象鲜明。而在《已凉》诗中却通篇不见思妇的倩影美姿,随着诗人摄像镜头由外而内缓缓的摇转,我们依次看到的只是三组特写镜头:“碧阑干外”下垂的“绣帘”,画有“折枝”的“猩色屏风”,还有八尺大床上的“龙须”席和“方锦褥”。这是不是诗人在有意向我们展示金闺绣户贵家少妇豪华别致的陈设呢? 不是的! 如果那样,便不成其为诗,而是味同嚼蜡的流水帐簿了。诗贵含蓄,重巧思。而《已凉》此诗的特点恰恰就体现在这里。透过这几组镜头,细细咀嚼其深刻内涵,我们仍然可以体味到隐于景物之后的闺中少妇那种于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生活的缠绵情思和火热情怀。
 起句“碧阑干外绣帘垂”,由此会使我们想到闺中少妇为盼丈夫早日归来,她已不知多少次地将绣帘挂起、垂下,垂下、挂起……此时,“绣帘”又一次地下垂了。也许她刚刚从门外眺望丈夫,怏快而归吧。由这一“垂”字,很容易联想到少妇垂头丧气和没精打采的情态。开头的“碧”字,用得也很精彩,与少妇那种凄凉哀伤的情思是相吻合的。碧色,往往能触发忧伤之情。梁简文帝赋曰:“远山碧,暮水红,日既晏,谁与同。”李白《菩萨蛮》亦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碧色的阑干,自然也就会在少妇本来已经十分忧伤的心灵上重又抹上一层惆怅迷茫的意绪,因而定下了全诗孤寂凄凉的情调。
 第二句“猩色屏风画折枝”,可谓全诗的诗眼。从屏风的底色到屏风的构图,诗人都是别具匠心来构思的。猩色,即猩红色,它象征着这对青年夫妇火一般热烈的年华;而折枝图,又很容易令人产生“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莫让年华付水流”的强烈意象。可是,今天闺中少妇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她年华虽茂,却孤身闺房,无法尽情享受那甜美的爱情生活。也许,她正在为“花开无人折”而烦恼,又为有朝一日“无花空折枝”而沮丧,此时的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一张屏风,又从反面增添了她无限的哀怨和愁思。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了。再回顾床上折叠得四四方方的孤零零的方锦被褥,那又要使少妇产生多少难以忍受的孤苦无依的失落之感呢?
 前面三句都是实景描绘,是一种静态的“写生”。但在这静态之中又渗透着闺中少妇复杂的主观感受,给人以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拨着人们的意绪。如果说前三句诗人是以具体的物象逐渐呈映出少妇孤独凄迷情思的话,那么,末句“已凉天气未寒时”,则是从季节转换的抽象时间概念中来竭力展示少妇焦灼不安的内心世界的。这一句是全诗的重笔,也是全诗的妙笔! 它和二句的折技画屏形成意念上的强烈映照,是少妇“春花流水春去也”感时伤春情思的进一步升华。“已凉”与“未寒”意思对同。联系前句的“方锦褥”,表明季节已由暑热转入秋凉。这么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可诗人却不惜笔墨,在短短的七字句中却占用四字来说明,自有其妙意在。因为季节的转换,非同小可,它必将又要在少妇那孤寂的心灵上掀起一阵愁苦的感情波澜。再则,古语云:“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在这由夏入秋的季节里,她想象在外的丈夫也许会产生“萧瑟秋风今又是”的思乡念妻之情的吧! 可是,为何偏偏又不见其踪影呢?寂寞之中分明又寄寓着一丝淡淡的嗔怪之意,大大增强了本诗主题的力度。在表现手法上,前三句一路实景写来,结句却宕开一笔,转写时令,运笔灵活舒展,诗意翻进一层,神远韵长,余味不尽,如此结句,不谓不妙!
 此诗粗览似乎纯然写景,然透过诗面,却景中藏“人”,景中寓“情”。诗中景物的布设,节令的变迁,无不与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思相关:华丽不俗的闺房,秾丽夺目的色彩,创造了女主人公闺情绮思的浓烈氛围;时令的变迁,则无疑又是女主人公心灵的直接感觉。情思不露,而愈见其情深思远矣。这确是一首意境深邃、含蕴曲折不可多得的情诗,后人喜爱者甚多。从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词中,可见其较为明显的承继关系。

韩偓《已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韩偓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已凉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韩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暗写男女爱情的诗。前三句极力描写闺阁居室的华美陈设。彩 笔由外到内写了门前碧绿的阑干,当门彩绣的帘幕,门内朱红的屏风,屏风上的花卉图。 最后集中描写卧具:八尺的大床,柔软的龙须席和光艳的锦绣被。这些物件都显得华 美浓艳,光彩夺目,组合成一派旖旎温馨、绮丽华贵的气象。末句最为精彩:暑热已退, 秋凉方降,气候宜人,温馨清爽。人美,时美,女主人公怎能辜负这美好的时光?人美, 景美,这华美的气象不正和女主人公渴望爱情的绮丽情思一样?此诗以“已凉”为题, 通篇不见“人”影,亦不涉及“情”字,而句句写景,字里行间却萦流着缕缕情思,显得十 分含蓄委婉。俞陛云曰:“此则由阑干绣帘,而至锦褥,迤逦写来,纯是景物;而景中有 人,隐有小怜玉体,在凉凉罗帐掩映之中。丽不伤雅,《香奁集》中隽咏也。”此评点穿要 旨,恰到好处。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已凉》
    .[唐].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 《 yǐ liánɡ 》 
    《 已 凉 》 
    .[ tánɡ ]. hán wò.
    .[ 唐 ]. 韩 偓.
    bì lán ɡān wài xiù lián chuí , xīnɡ sè pínɡ fēnɡ huà zhé zhī 。 
    碧 阑 干 外 绣 帘 垂 , 猩 色 屏 风 画 折 枝 。 
    bā chǐ lónɡ xū fānɡ jǐn rù , yǐ liánɡ tiān qì wèi hán shí 。 
    八 尺 龙 须 方 锦 褥 , 已 凉 天 气 未 寒 时 。 
  • 《已涼》
    .[唐].韓偓.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碧绿栏杆在门外,门前绣帘垂放下来,猩红的屏风上画着折枝。八尺龙须草席上铺着织锦褥,天气已凉还未到冷时。

    【逐句翻译】
    碧阑干外绣帘垂,青绿阑干外彩绣的帘子低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朱红的屏风画着无根的花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八尺龙须席面又铺上了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已是秋凉的天气还未到冷时!
  • ①猩色:血红色。折枝:折下的花卉。

    ②龙须:龙须草,这里指用龙须草织成的席子。方:并。锦褥:锦织的床褥。
  • 正所谓“由阑干、绣帘而至锦褥,迤逦写 来,纯是景物,而景中有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全诗委婉含蓄却又情思深远,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屏风上的“折 枝”,不免令人联想到“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人生慨叹。 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曰:“人问,诗要耐想,如何而耐人想?余应之 曰:‘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孙洙《唐诗三百首》亦曰:“通首 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远。”这首诗之所以能传诵一时,正在于它的 精巧含蓄,“中具多少情事,妙在不明说,令人思而得之”(周咏棠《唐贤小 三昧续集》)。

    清代袁枚说:“人问诗要耐想,如何而耐人想?余应之曰‘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狎客沦亡丽华死,他年江令独来时’(王涣《惆怅诗》),皆耐想也。”为什么使人“耐想”呢?就在于“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远。”(孙洙《唐诗三百首》)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一首写法独特的诗。全诗没有一句写人,而是通过对深闺的陈设和 时令变化的细致描写,暗示出深闺主人的心情,意境幽深,耐人寻味。
    作品从外到里,逐层描写。先写绿色的栏干,再写绣花的门帘,再深入 室内写屏风,然后再写床上的铺设,使读者仿佛和作者一起从外到里进行观 察,这就可以使读者在获得有层次的感受后产生共鸣。
     
     作品在写法上还有以下特点: 一是较好地运用了表色的词。栏干是绿色 的,屏风是猩红色的,颜色都很鲜明,并且互相映衬,显得十分艳丽,透露 着青春气息。二是通过景物描写暗示深闺主人的身分。门帘是绣花的,凉席 是龙须草编织的高级凉席,褥子是锦缎的,暗示深闺主人是位贵族妇女。三 是通过景物描写反映时令变化。低垂的门帘,凉席下铺上了锦褥,都反映了 巳凉未寒的早秋特点,这就使结尾的“已凉天气未寒时”来得十分自然。四 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寂寞的氛围。室内室外空无一人,门帘低 垂,屏风静立,方床空设,加上略带伤感情味的“已凉天气未寒时”,使人 很自然地感到一种淡淡的寂寞的气氛。五是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深闺主人的心 情。氛围的寂寞暗示深闺主人的寂寞。屏风上画的是折枝花(一种花卉画 法,所画花卉没有根),这就使读者可以想见深闺主人必然会对花自怜,感 慨自己青春易逝。空设的八尺方床,暗示了一种热烈的期待。这几者结合起 来,就反映了深闺主人的爱情冲动和无可聊奈的心绪。读者想见至此,也要 禁不住心弦为之颤动了。
     
     这首传诵至今的反映男女情爱的诗,是作者《香奁集》中的佼佼者,在 唐人诗中也是不多见的。袁枚《随园诗话》说它“耐想”,孙洙《唐诗三百 首》说它“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远”,都十分中肯。构思奇巧, 写法独特,内涵丰富,曲折委婉,耐人玩索,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韩偓有两部诗集;一为《翰林集》,其中多为咏怀、抒情、倡和、记事的诗,诗风清丽,与韦庄《浣花集》相似。另一部是《香奁集》,大多是描写男女之情的艳情诗。《已凉》是《香奁集》里最脍炙人口的反映男女情爱的小诗。
     
    这首诗由三个空间意象和一个时间意象构成。三个空间意象之间的组合仿佛电影镜头,随着镜头的推移、拉近,意象一个接一个地在我们面前闪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室外的远景: “阑干”;接着是静静低垂的“绣帘”。然后镜头摇入室内近景,猩红色的屏风上画着“折枝”。后面一个特写镜头是;八尺大床上铺着龙须垫席,锦缎被褥。画面十分简洁,没有看到人物的活动,但又处处有人的痕迹。并且从这些景致的安排来看,这是一位深闺独守的怨妇眼中之所见。怨妇的视线由“阑干”而“绣帘”,而“屏风”,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也隐约地透露出来了:她始终在期待着他的出现,期待着他进阑干、揭绣帘而入。然而她失望了,收回了视线,这时进入她视线的却是屏风上的折枝图。这不由得使她想起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诗句。
     
     红颜薄命如花期之不长,然花落尚能再开,而青春韶华却是一去不返的,“桃李明年能再发,闺中明年知有谁?”思念及此,能不心酸泪下?更何况又到了季节更换的时候: “已凉天气未寒时”。全诗的重点正是在“已凉”这二字上,绣帘已垂,锦褥已铺是“已凉”,上面三个空间意象最后也都归结在这最后一句的时间意象上。诗人把“已凉”和“未寒”相对,将夏暑刚消、秋寒未至时的天气变化写得细腻传神,同时也通过这一时间意象细腻含蓄地传达出主人公的微妙心境。当此已凉未寒之际,深闰独处的妇女对爱情生活的期望尤其迫切,从而也最易产生青春易逝、韶华不再的感叹。但是这些又不是明白说出来的,而是在诗中隐隐约约、曲曲折折地透露出来的。
     
     这首小诗命意曲折,用笔委婉含蓄,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字提及“人”,只用了三个描述客观环境的空间意象和一个描述天气变化的时间意象,而诗中主人公的情感透过这些意象,读者却仍可意会得到,真可说是状难抒之情如在目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此诗是唐末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闺情诗,以工笔画写闺情, 颇有南北朝时期宫体诗之秾丽雅致。
     
    一、二句以简约绚烂之妙笔,勾勒出女主人公闺房绣阁之华丽锦绣。 翠绿色的栏杆外绣帘低垂,猩红色的屏风上点缀着草木花卉。栏杆是翠 绿色的,绣帘是低垂的,屏风是猩红的,折枝是雅致的,诗人在此用四个颇 具代表性的意象,为我们呈现出一间华丽精致的闺房卧室的场景。
     
     三、四句则从室外转入室内,进一步铺陈室内的陈设以及与季节变化 的关系。“八尺龙须”指的是龙须草制作的精美凉席,那曾是美人的躺卧 之处。“锦褥”指美丽昂贵的睡垫之物,此处泛指床上用品。一方面是铺 着凉席,一方面又垫着“锦褥”,这代表着怎样的天气呢?末句为读者揭开 谜底:此时正是夏热已退秋意已来的季节转换时分,天气散发出丝丝凉 意,但女主人公并未感觉到寒冷。
     
     从全诗来看,处处写景,以浓墨重彩之笔,铺叙女主人闺房卧室之华 丽精致,只到结尾方点出已凉未寒的特有时令气氛。表面上看,女主人公 始终没有露面,诗人纯粹以细微之笔来描写美人卧室的陈设布置,但如果 细细品味,却分明可以品咂出诗人的精巧构思与表现手法。写栏杆与绣 帘,营造出一幅浓郁的贵族氛围与闺情气息;写屏风与锦褥,含蓄地暗示 出美人深闺寂寞时的绮丽情思。


《已凉》yi liang

Already Cold→韩偓(Han Wo)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