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赈 工赈以工代赈的简称。中国历代赈灾济民的一项传统做法。其具体内容是由官府安排灾民或贫民参加修建城池、水利等工程,给予一定报酬,使其度过生活难关。为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首创。《晏子春秋》 载:“ (齐)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 (即赈)。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以后各朝多采用这种方法,而规模则日益完备。 ☚ 捐纳 薄赋 ☛ 工赈亦称“以工代赈”,指政府用赈济资金开拓就业机会,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修建公共工程,被称为“一举两得”的社会救助办法。工赈的办法我国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齐景公和相国晏子就曾用“即工寓赈”的办法修筑道路、陵寝。宋朝时,更是屡屡征募灾民兴修水利。建国之初,人民政府也曾用工赈的办法,在黄淮灾区募集民工,兴修黄河、淮河水利,在国外,以工代赈也屡见不鲜,最为成功的例子要数美国总统罗期福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用工赈的办法募集失业工人搞基础建设,一方面开辟了就业岗位,增进了社会购买力,另一方面修建了大量的道路、桥梁等基础工程,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