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川楝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花實 > 楝實 > 川楝子
川楝子  chuānliànzǐ

即楝實。

川楝子fructus toosendan

理气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名楝实、苦楝子、金铃子、川楝。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除去杂质,干燥。生用或炒制。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苦,寒;有小毒。入肝、小肠、膀胱经。功能理气止痛,舒肝解郁,杀虫。主治:❶马小肠气,与茴香、没药、当归、延胡索、藁本等配伍,如苦楝散(《安骥集药方》)。
❷马肾冷拖腰,与肉桂、没药、当归、茴香、毕澄茄、肉豆蔻、白附子等配伍,如金铃散(《元亨疗马集》)。
❸牛血淋,与黄芩、苏木、红花、木通、瞿麦等配伍,如苦楝子散(《牛医金鉴》)。牛、马15~45克;猪、羊6~9克。为末或煎汤灌服。含印苦楝子素(azadirachtin)、苦楝子醇(melianol)、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碱、山奈醇、树脂及鞣质等。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猪蛔虫、水蛭有明显杀虫效力,苦楝素与猪蛔虫接触6~7小时,使多数虫体自发运动消失,先出现虫体兴奋,继而间歇性剧烈收缩,最后使虫体麻痹,失去附着力而脱离肠壁排出;高浓度苦楝素能麻痹猪蛔虫头部的神经节,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出体外。猪最敏感,服200克半小时即中毒,2~3小时即死亡。主要中毒症状为中枢抑制,昏迷。解剖可见胃、小肠的炎症及扩张,尚有肝、肾组织充血及脂肪变性等。牛、马亦可中毒。

川楝子

药名。出《本草正》。又名楝实、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Zucc.的果实。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苦,寒,有小毒。入肝、胃、小肠经。理气止痛,杀虫。
❶治肝胃气痛,胁痛,疝痛,痛经,虫积腹痛,乳腺炎。煎服:4.5~9g。
❷治头癣。焙黄研末,熟猪油或凡士林调成50%油膏涂之。本品含川楝素,有驱蛔作用。还含苦楝子酮等多种苦味的三萜成分。参阅苦楝皮条。

川楝子

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楝科多年生落叶乔木川楝干燥的成熟果实。又称苦楝子、金铃子。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药材类球形,棕黄色,有深色小点。性寒,味苦,具有疏肝、止痛、驱虫等功效。主产于万县、云阳、大邑、双流、金堂、重庆等地,量大质优。生于平坝及丘陵,秋冬果实呈黄色时采收。主要药用成分为川楝子素、生物碱等。全国不少地区也有用同科植物楝树的果实苦楝子作川楝子用。

川楝子chuānliànzǐ

中药名。出明·张介宾《本草正》。别名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的果实。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苦, 寒, 有小毒。入肝、胃、小肠经。理气止痛, 清利湿热, 杀虫。治肝胃气痛、胁痛、疝痛、痛经、虫积腹痛、乳腺炎, 煎服: 4. 5 ~9 克。外治头癣, 焙黄研末, 用熟猪油调涂患处。本品含川楝素, 有驱蛔作用, 见苦楝皮条。

川楝子

川楝子

川楝子,又名金铃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楝实。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果实呈类圆形,直径2~3c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稍有光泽,微有凹陷及皱纹,具深棕色或黑色小圆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凹陷的果柄痕或残存果柄。质坚实。外果皮薄,革质,果肉厚而松软,浅黄色,果核黄色,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表面有6~8条纵棱; 内分6~8室,每室含种子1粒,椭圆形,棕色。种仁乳白色,富油质。气微,味酸苦。主产于四川省; 此外,贵州、湖北、甘肃、安徽。河南等省亦产。
本品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经。功能疏肝利气,泻火止痛,杀虫。主治热厥心痛、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证。川楝子苦寒性降,疏肝兼以泻火,用于肝郁气滞渚证,以有热象者为宜。气郁易于化火,气滞易致血瘀。临床用治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的心、胃、脘、腹、胸胁疼痛、疝痛以及气血瘀滞的妇女经行腹痛等证,常与延胡索配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金铃子散,即以二药研末酒服。若与小茴香、吴茱萸、木香等配用,亦治寒疝少腹胀痛,如《医方简义》导气汤;又《杨氏家藏方》金铃子散,取本品与巴豆同炒,去巴豆,伍以炒小茴香,用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二便不通,痛不可忍者,皆取川楝疏肝理气止痛之功。凡理气之品,多偏香燥,本品理气,性属寒凉,与北沙参、当归、生地等配用,可治脘胁疼痛而又见舌红少津等阴虚气滞之证,如《续名医类案》之一贯煎。若疝气瘕聚而有阴伤见症者,亦可于养阴药中加入本品疏肝理气,可使肝体得养,肝气条畅,且无苦燥伤阴之弊。与青皮、槟榔等配合,则疏肝理气止痛而又有散结破坚之功,可治气滞,血瘀湿聚之少腹胀痛。与雷丸、槟榔、蛇床子配伍,可治虫积腹痛。近年临床有以本品制成油膏外用,能治头癣; 与生大黄等配伍,可治气滞型胆结石病。煎服,5~10g。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忌用。
实验研究: 川楝子含有效成份川楝素,还含生物碱、山柰酚、树脂及鞣质。川楝素的药理作用见“苦楝皮”条。同属植物苦楝有毒。

☚ 薤白   法落海 ☛

川楝子

川楝子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用时捣破,麸炒用。
果实呈圆球形,直径2~3c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滑润有光泽。具深棕色的小点,有的微有凹坑或皱纹。一端有断柄的痕迹,另一端有一个棕色小点。果皮草质,与果肉间多有孔隙。肉厚,呈淡黄色,质松软,有刺激性的臭气,味酸而苦。内有质坚的果核,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数枚;种仁长圆形,乳白色,富有油性。
少阴人药。功能为温中行气止痛。用于疝气,腹痛。《东医寿世保元》宽中汤,治小便不利、湿病、水积、气滞、气痛、气痰、胸痛、腹痛等证,若加川楝子可加强行气止痛作用,治疝气、腹痛证。

☚ 三棱   巴戟天 ☛

川楝子

川楝子

蒙古名巴如拉、布和查干—毛都。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变黄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木品味涩、苦,性凉、轻、燥、钝,有小毒。有祛巴达干希拉,燥黄水,止痛,杀虫,明目之功效。用于
❶脱发,皮肤瘙痒,疥癣,皮癣,秃疮,白癜风等皮肤病:用独味汤或与蛇蜕等配用,外敷。
❷关节肿痛,痛风、痹病等黄水病:与黄水三药等配伍,制成十味白云香丸、十八味党参丸、二十五味驴血丸用。
❸由于骚热而黄水扩散引起脱发,皮肤瘙痒,出脓、血及黄水,四肢麻木,肌肉萎缩,浮肿等:与苦参、当药、三子等配伍,制成九味文冠木汤、十三味草乌芽散用。
❹目赤肿痛,眼睑糜烂,希拉与血热引起的视物昏矇等:与铁衣、黄柏、三子等配伍应用,或制月光汤用。
❺热病初期及陈旧热、骚热:与栀子、诃子配用。

☚ 白云香   犀角 ☛

川楝子

chinaberry frui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