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缺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动脉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局部缺血,简称为缺血。缺血分为完全性(动脉供血完全停止)或不完全性(动脉供血量减少)两种,后者又称局部贫血。
局部缺血的原因有:
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这是局部缺血的最常见原因,常见于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结节性多动脉炎。
❷组织或动脉受压: 肿瘤或积液等压迫组织,肿瘤浸润或压迫动脉壁,均可使局部组织发生缺血。长期仰卧在较硬的床上,骶尾部发生褥疮便是局部组织因浅层小血管受压导致局部缺血、组织坏死的结果。
❸动脉痉挛: 血管收缩神经的持续兴奋,使小动脉痉挛,管腔变窄,可以产生一时性局部缺血。如心冠状动脉痉挛,可致心肌缺血,雷诺病和麦角碱中毒时的指(趾)苍白、紫绀即为局部小动脉痉挛所致。
缺血不仅使局部组织输入的营养物质减少,更重要的是使局部组织缺氧,以致影响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使ATP生成大大减少以至停止。这将影响细胞膜的离子转运,使膜蛋白合成降低以及细胞内pH值降低。结果将发生细胞内水肿,膜性结构失去稳定性和正常功能,以及溶酶体破裂,终于使细胞发生萎缩、变性或坏死等病理变化。
缺血的后果,决定于:
❶血管阻塞的程度和速度,也即决定于侧支循环能否及时而有效的建立。如有足量的血液能从侧支循环供应血管阻塞区域,该组织可不发生显著的代谢、功能和形态变化。否则,慢性不完全的缺血将导致组织的萎缩甚至坏死。例如冠状动脉某一分支因粥样硬化病灶的发展,使管腔逐渐狭窄而侧支循环不足以充分代偿局部血量的需求时,局部心肌将发生萎缩;脑动脉因粥样硬化而使管腔逐渐变窄时,脑组织可因长期供血不足而发生萎缩。但急速而严重的缺血,侧支循环功能不足时,心肌和脑将发生梗死。
❷各种组织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人体各种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耐受性强者,组织可不致发生变性和坏死。人体中以神经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缺血5~10分钟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其中,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较小脑浦肯野细胞更敏感,后者又较基底节神经细胞敏感。神经胶质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比神经细胞强,其中,星形细胞比少突胶质细胞的耐受性更大些。心肌比横纹肌对缺氧更敏感,电镜证明心肌在缺血20分钟即见心肌纤维的线粒体崩溃,Z带消失。横纹肌则可在缺氧8小时后仍然存活。肾组织以肾曲管上皮对缺氧最敏感。在实验动物,结扎肾动脉后30~60分钟,肾曲管上皮细胞即可发生不可恢复性改变。皮肤和结缔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很大,故每当实质细胞因缺氧而萎缩时,间质纤维组织反而可以增生。
侧支性缺血 又称间接性缺血,是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在远隔器官引起的血量减少。这类缺血见于大量腹水迅速放出或腹内巨大肿瘤摘除时,受压血管迅速地扩张充血,可以引起机体其他部分的组织和器官血量减少,结果发生脑缺血,有时甚至因此发生虚脱;又如冠心病患者饱食后,可以因消化时胃肠充血,发生心肌间接性缺血,从而出现心绞痛的发作。此外,长期卧床或虚弱的病人,突然起立时常会感觉头晕,这是由于大量血液骤然坠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