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一般性状检查
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包括气味、尿量、颜色、透明度、酸碱反应、比重和渗透压等。
气味: 有些食品可使尿呈特殊气味如葱、蒜等,新鲜尿的气味来自挥发酸,如排出后即有氨臭,可能为膀胱炎症或尿潴留,使铵盐分解所致。腐臭味见于泌尿系有化脓菌或厌氧菌感染。粪臭见于膀胱直肠瘘。酮症时尿可呈烂苹果气味。
尿量: 受膳食成分、水分摄取量和环境温度等影响。正常成人进普通饮食者24小时排尿量约1,000~2,000ml,且昼尿量明显大于夜尿量。尿量>2,500ml称多尿。生理性多尿见于大量饮水和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等; 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神经性烦渴和服用利尿药后尿量亦增多。肾移植术后循环开始恢复时尿量可增多,常持续24小时。夜尿经常多于昼尿量为肾或心功能不全的征象。每日尿量<500ml称少尿,少于100ml为尿闭。尿量减少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心力衰竭、高热、呕吐和腹泻等。肾移植出现排异时尿量可突然减少。
颜色: 正常尿液由于尿色素的存在多呈淡黄色,常随饮食、运动、出汗等情况改变。尿量少者色深。无色尿常见于大量饮水、尿崩症和神经性烦渴等。服用维生素B2、山道年等后尿呈亮黄色,服用大黄、痢特灵者尿呈深黄色,服用氨苯喋啶尿呈淡蓝色。血尿由于含血量不同,可呈淡红云雾状、洗肉汤样甚至血样,常见于肾结核、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凝血障碍等。血红蛋白尿,色似红葡萄酒或酱油,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恶性疟疾等。胆红素尿为深黄色至棕黄色,久置可呈褐色,振荡时泡沫可呈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黄疸;乳糜尿因含有淋巴液,故呈乳白色,常见于丝虫病或肾周围淋巴管堵塞。尿中含有大量磷酸盐或尿酸盐也可为乳白色,但加酸后即消失。
透明度: 正常新鲜尿液透明,久置可出现少量絮状沉淀物,系粘蛋白与上皮细胞凝结而成。尿中有盐类析出时则可出现混浊,加热后消失者为尿酸盐,加氢氧化钠后溶解者为尿酸,加热不消失而加乙酸消失者为磷酸或碳酸盐,后者加酸后产生气泡。草酸钙引起的混浊加盐酸后消失。菌尿、脓尿或管型尿都可呈现混浊。
酸碱反应: 常用的是pH试纸法或指示剂法,根据所显示的颜色判定pH,也可用pH计测定。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在pH5.0~8.0之间。进食大量蔬菜可呈碱性,进肉食多则为酸性。强酸性尿见于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和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 强碱性尿见于严重呕吐及服用碱性药物等。
比重: 正常时尿比重主要决定于溶于尿中的电解质和代谢产物的重量和浓度,一般都是用尿比重计测定。测定时应注意校正温度、尿蛋白和尿糖对比重的影响。温度较比重计标定的温度每高或低3℃须由测得的比重中加或减0.001。尿中蛋白浓度,每100ml尿中有糖或蛋白1g应自测得比重中分别减去0.004或0.003。正常人24小时混合尿比重为1.010~1.025,但同一人在不同时间的尿比重波动很大,可低至1.003,高达1.030。晨尿常在1.020以上。尿比重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和脱水等。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如尿比重经常固定于1.010左右的低水平,则为肾功能严重障碍。
渗透压: 尿渗透压决定于一定体积内溶质的粒数,与溶质颗粒的大小和重量无关。准确测定尿中溶质浓度的方法是用渗透压计。尿渗透压在正常饮水者约为290mOs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