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wheat sharp eyespot由禾谷丝核菌引起,为害小麦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1934年北美已有报道。 分布和为害 目前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德国及东欧、大洋洲等小麦种植区,以及中国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吉林等省均有发生,轻病田病株率为10%~30%,重病田病株率可达80%~90%。小麦受害后,部分茎蘖死亡,病株输导组织破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引起的损失一般为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40%。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先在幼苗基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而后形成眼点状褐斑,逐渐扩大,致使叶鞘组织腐烂,并向内层侵透,引起幼苗猝倒。成株发病,初期在茎基部形成眼点状病斑,随后数个病斑相连呈云纹斑,沿叶鞘向上部扩展成青褐色花秆,在高湿条件下,也可侵入茎秆,导致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在病害严重时,麦株茎基部或下部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出现白色菌丝体和淡褐色不规则的菌核。 病因 病原菌主要是喙角担菌[Cerato basidiumcornigenum (Bourd.) Rogers],属担子菌,胶膜菌目,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Hoven)的第一融合组(CAG-1),属半知菌,无孢目。此外还有瓜亡革菌,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的第4与第5融合组(AG4和AG5)。禾谷丝核菌菌核球形至不规则形,初为白色浓聚的菌丝团,后变黄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直径0.3~1.2毫米,菌丝灰白色,分枝处呈直角,有一隔膜,基部稍缢缩,菌丝为双核细胞,担子倒卵圆形或棍棒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无色。菌丝的生长温度为5~30℃,适温为20~25℃,高于25℃,生长明显受抑制。在自然情况下,病菌除为害小麦外,还可侵染大麦、玉米、高粱、水稻等数十种作物。小麦品种对病菌抗性有明显差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夏、越冬,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小麦幼苗期病菌即可侵染为害根和幼芽,随着季节的变化,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暴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4个阶段,在此期间,病菌可沿叶鞘从茎基部向上蔓延或深及茎内,加重病情。高湿度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侵染。 病害控制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种子处理,辅以药剂防治。❶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适期播种,合理施肥,避免冬前生长过旺,发病早; 注意田间排灌系统的畅通,搞好麦田除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 ❷药剂拌种。播种前,用粉锈宁拌种,可以压低冬前发病基数,还可兼治麦类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和苗期锈病等。 ❸药剂防治。在重病年或重病田内,用粉锈宁种子处理后,于翌春小麦返青期再用井岗霉素或粉锈宁防治一次。 小麦纹枯病wheat sharp eyespot小麦重要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Vander Hoeven)。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先在近基部叶鞘上产生褐色或青褐色云纹状病斑,逐渐向上部蔓延,形成花秆。病株矮小,不抽穗或抽穗后灌浆不足,重病株倒伏或出现白穗。高湿时病部有白色粉霉。后期在病部产生黑褐色菌核。小麦播种后,在土壤中越夏的菌核萌发侵染秋苗,以菌丝在秋苗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萌发侵染返青后的植株。病菌尚可危害大麦等。高湿有利发病。可采取深耕、清除病残体和喷洒药剂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