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恶性肿瘤malignant intestinal tumor系发生在小肠的各种恶性肿瘤的总称。最常见的有腺癌、类癌、平滑肌肉瘤、淋巴肉瘤等。临床表现有普通肠道疾病的症状;痉挛性腹痛、体重减轻、触有腹块等。X线、纤维肠镜、组织病检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以早手术切除为佳。 小肠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s of small intestine有腺癌、淋巴瘤、平滑肌肉瘤、恶性血管瘤和类癌等。以腺癌、淋巴瘤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肠梗阻、出血或穿孔等。以手术治疗为主。 小肠恶性肿瘤 小肠恶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8~3%。据国内资料统计,其中以恶性淋巴瘤最多见,腺癌次之,平滑肌肉瘤及类癌少见。十二指肠含腺体较多,故腺癌占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绝大部分; 回肠淋巴组织丰富,所以恶性淋巴瘤多发生于回肠,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胃肠道的类癌主要见于小肠。小肠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女之比为5:1。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无关,但有报道年龄相差6岁的两兄弟均发生空肠腺癌者。近来发现慢性小肠疾病如乳糜泻、Crohn病等可伴发小肠恶性肿瘤。此外,免疫防御功能的减低以及某些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多环碳氢化合物可能与发病有关。 临床表现因恶性肿瘤性质和部位不同而异,发生于小肠粘膜表层的恶性肿瘤如腺癌、类癌等容易向肠腔内呈环形生长,故易致肠梗阻、肠套叠、溃疡或出血等症状。发生于小肠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在肠壁内生长,虽可向肠腔内突出,但往往不侵占肠腔;恶性淋巴瘤常发生在肠壁内,可为多灶性,发热较多见,可有穿孔。平滑肌肉瘤易致肠出血,有时为大量出血。总之,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特点为: ❶常有消瘦、乏力、贫血以及消化道症状; ❷部分病例表现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少数有肠套叠; ❸肠穿孔较常见,有时穿孔至其它脏器形成内瘘; ❹约1/3病例有肠出血; ❺腹块常见,多数较硬,有的呈结节状,常伴有压痛;肉瘤多呈巨块,由于向周围浸润,故活动度差。 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对出现下述情况应予进一步检查,及早确诊: ❶近期内食欲减退、消瘦、腹痛、不明原因的反复胃肠道出血或持续粪便隐血阳性而经食管、胃、结肠等部位各种检查(X线、内镜)未发现病变者; ❷慢性腹泻或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成人反复肠套叠或腹部发现有肿块者; ❸不明原因的贫血伴有粪便隐血反复阳性或有慢性小肠穿孔及腹块伴有压痛者。 常用检查的方法: ❶小肠系统X线钡餐造影: 宜口服小量钡剂(约100ml)或经鼻胃管将钡剂注入十二指肠,然后每半小时逐段检查小肠,可较易发现病变。可显示充盈缺损及软组织影,病变肠段狭窄,近端扩张,突向肠外者显示小肠受压移位。小肠肠壁僵硬,粘膜破坏,伴不规则的狭窄或充盈缺损,恶性淋巴瘤扩张型者出现病变肠襻明显增宽,以及腔内多数指压痕样充盈缺损。有认为Miller逆行钡灌肠法较口服钡餐对小肠肿瘤诊断帮助更大。近年来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的应用,对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❷纤维内镜检查: 纤维十二指肠镜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很大。纤维小肠镜检查以及纤维结肠镜通过回盲瓣观察回肠末段及小肠均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❸血管造影: 可见肿瘤压迫或侵犯血管而显示血管迂曲,成锐角,以及血管瘤病变区有血管影增多等现象; ❹剖腹探查: 对临床高度怀疑小肠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经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者可考虑剖腹探查。 治疗目前仍以尽可能广泛切除原发病灶、患部小肠系膜及局部淋巴结为原则。已有远处转移者,可能时争取将原发病灶及肠襻作姑息切除; 如肿瘤已向周围组织浸润固定,不宜切除者,可作短路手术以缓解梗阻。术后进行中西医结合、化疗及放疗等综合疗法。放疗对淋巴瘤及肉瘤有效,但对腺癌和类癌均无效。化疗对恶性淋巴瘤可选用氮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及甲基苄肼等;对癌瘤选用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和长春新碱。平滑肌肉瘤可试用三嗪咪唑胺和更生霉素。 预后因肿瘤类型及诊治早晚而异,总的五年存活率约为25%,恶性淋巴瘤为24~35%,腺癌为10~25%,类癌为45%左右。类癌预后较好,发展缓慢。平滑肌肉瘤转移较晚,有的可带瘤存活1~2年以上。 ☚ 小肠良性肿瘤 十二指肠腺癌 ☛ 00016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