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论

 政论著作。二卷(通行本)。东汉末年徐幹撰。
 徐幹,字伟长。生于汉建宁四年(171年),卒于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北海(今山东昌乐西)人。东汉末文学家。他擅长诗赋,所作文辞甚为曹丕所欣赏。曾被曹操任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中郎将文学。轻官忽禄、有箕山之志。曹丕称幹“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余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魏志·王粲传》)后人辑有《徐伟长集》,其六卷本收于《汇刻建安七子集》,一卷本收于《建安七子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
 《中论》上下二卷,二十篇,为《治学篇》、《法象篇》、《修本篇》、《虚道篇》、《贵验篇》、《贵言篇》等。内容属懦家思想,《四库全书》、《百子全书》、《子书百家》都把它归入儒家类。它主要发挥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经义。在学习论方面,提出了“学者所以总群道”,“圣人亦相因而学”的命题,认为应该是“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反对当时“鄙儒”的“务于物名,详于器械,考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的倾向。在艺术观方面,认为“艺是德之枝叶,德是人之根干”。在名实论方面提出了“名系于实”的命题,认为实立而名从之,并非名立而实从之;还认为“名同而实异”,“名异而实同”。
 此书《隋》唐志都作六卷,《崇文总目》也作六卷。宋人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并作二卷。此书现为二十篇。曾巩校书序云,始见馆阁中论二十篇,及观《贞观政要》,太宗称尝见徐幹中论复三年丧篇,今书独阙。又考之魏志,文帝称幹著《中论》二十余篇,乃知馆阁本非全书。而晁公武又称李献民所见别本,实有《复三年》、《制役》二篇,由此推论,此书在宋仁宗时尚未尽残阙。
 此书被收入《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四库全书》、《百子全书》、《小万卷楼丛书》、《龙溪精舍丛书》、《四部丛刊》等。
中论

043.中论(p89.1)

义项一,书证引作: 《三国志·魏·王粲传》注引《魏略》曹丕与吴质书: “而伟长(幹字)……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义。”
按:所引书证失误者二:
一、标目不确。《三国志》注引《魏略》中,载曹丕为太子南在孟津小城时与吴质书,又引“二十三年,又与吴质书”。书证引文恰属后者,因当标目作: “又与吴质书”,乃确。
二、引文不确, “成一家之义”句之“义”, 乃“业”字之误。

☚ 中途   中郎将 ☛

中论

东汉徐幹著。《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引魏文帝《与吴质书》中说徐幹“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著《中论》二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徐氏中论》六卷。现存本为上下两卷,二十篇。主要阐发儒家伦理道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治学》:认为“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而学以大义为先,“凡学者,大义为先,扬名为后,大义举,而扬名从之。”《法象》:提出君子之可尊贵处在于“正容貌”、“慎威仪”,“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威德著,威德著故可以为法象。”因此,即使处于幽微孤独之中,容貌威仪也不能简忽,应该“敬孤独而慎幽微”。《修本》:认为人之道德修养是一个“积小至大”的过程,非朝为夕成之事。“小人朝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反,行一日之善,而求终身之誉。誉不至则日善无益矣,遂疑圣人之言,背先王之道,存其旧术,须其常好”,难免不“身辱名贱”。《艺纪》:提出“威德之士,文艺必众”。认为君子必须重视“艺”,“艺者所以旌智饰能,统事御群也”,“艺者德之枝叶也”,“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智行》:主张以才智多寡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认为“明哲之为用也,乃能殷民阜利,使万物无不尽其极”,表现出重才智、轻德行的用人观点。《考伪》:针对汉末真伪相冒、名实乖离的“乱德之道”,提出“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有《小万卷楼丛书》本、《龙溪精舍从书》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本。收入《百子全书》。

中论

中论

书名。全称《中观论》,4卷。龙树著,青目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是从理论上解释中观学派(大乘空宗)思想的佛教哲学著作。主要阐述“中观二谛”、“实相涅槃”、“缘起性空”和“八不中道”的中观学说,并对小乘部派以及其他学派进行彻底破斥。著者龙树是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主要奠基人,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他的学说传播以后,在西域一带得到了相当的发展,鸠摩罗什又尽量把它传译到汉地。

☚ 阿弥陀经   十二门论 ☛
中论

中论

书名。全称《中观论》,4卷。龙树著,青目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是从理论上解释中观学派(大乘空宗)思想的佛教哲学著作。主要阐述“中观二谛”、“实相涅槃”、“缘起性空”和“八不中道”的中观学说,并对小乘部派以及其他学派进行彻底破斥。著者龙树是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主要奠基人,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他的学说传播以后,在西域一带得到了相当的发展,鸠摩罗什又尽量把它传译到汉地。

☚ 阿弥陀经   十二门论 ☛
中论

中论

东汉儒家哲学著作。东汉徐幹著。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郡(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官至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亦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引魏文帝《与吴质书》中说:徐幹“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著《中论》二十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徐氏中论》六卷,现存本为上、下二卷,共二十篇,可能为宋人所并。
在天道观上,作者认为:“天道迂阔,暗昧难明。”(《夭寿》)对凌驾于人之上的盲目的自然和社会力量,表现出迷惘不解;另一方面则否定天有意志,能主宰人事。指出人世间的祸福是人们自觉行为的结果,并非天所施予。如比干、伍子胥等由于看重道义的信念,违背君王的旨意,苦谏受戮,这是“已知其必然而乐为焉,天何罪焉?”(《夭寿》)并说:“天虽欲福人,亦不能以手臂引人。”(同上)天纵有降福于人之意,但无“手臂”以助人得福。认为自然界会出现反常现象,如“春而不华,夏或陨霜,秋或雨雪,冬或无冰”(同上),人世间的祸福也会出现某种盲目性,“所谓祸者,己欲速之而反触之也”(同上),对此,承认有不可捉摸的支配着人的命运的存在,如爵禄权势,“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舜、禹、孔子可谓求之有道矣;舜禹得之,孔子不得之,可谓有命矣”(《爵禄》)。但是,不管命运把个人抛向哪里,都应当坚持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修本》)。如果因行为所招来的祸福而改变自己的善行,决非是优秀的士人,“以行之祸福而改其善道者,非良士也”(同上)。
在名实关系上,强调要“贵实”。认为“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考伪》)。先有实,后有名,实是名的基础,名是对实的反映,因而“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同上)。以此反对当时“真伪相冒”、名实乖离的“乱德之道”(同上)。强调效验,“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贵验》),并要求从多方面进行验证,“不以一验为也”(《审大臣》)。以此为理论基础,主张分职设官,察举取士,循名责实。
反对传统的重德行的用人标准,提出以才智的多寡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或问曰:士或明哲穷理,或志行纯笃,二者不可兼,圣人将何取?对曰:其明哲乎!明哲之为用也,乃能殷民阜利,使万物无不尽其极者也。”(《智行》)认为才智(明哲)能生财富民,使万物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其作用。才智之士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能建功立业,有益于社会,“故圣人贵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益于世矣”(同上)。相反,隐居独处的志行之士,虽有“美行”,对社会又有什么作用?认为颜回之所以为七十子之冠,并非由于他的德行,而是由于他的才智。针对当时非难才智之士“行不善”而不足取的观念,加以反驳:“何子之难喻也!水能胜火,岂一升之水,灌一林之火哉?”(同上)意谓才智之士纵有小疵,犹如一升之水不能灭一林之火,不能以其小疵否定其主要德行。
反对当时流行的训诂章句之学。认为“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治学》)。认为汉代儒学寻章摘句,烦琐至极,反而淹没了儒学的义理。主张“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同上)。要求首先把握儒学的义理。
在政治上,反对土地兼并造成的贫富不均,但坚持贵贱有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百王之达义也”(《逸文·制役》),为了治理“乱世”,主张赏罚并用,“政之大纲有二……赏罚之谓也”(《赏罚》)。但不赞同严刑厚赏,“赏罚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轻。赏轻则民不劝,罚轻则民亡惧;赏重则民侥幸,罚重则民无聊”(同上)。主张赏罚适中,“思中以平之,而不失其节也”(同上)。
一般认为,《中论》开汉魏之际名理之学的先河,对魏晋重义理、鄙章句的治学方法有很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列为子部儒家类。
有《小万卷楼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本。

☚ 申鉴   昌言 ☛

中论

见“哲学”中的“中论”。


中论

东汉末徐幹著。现存二卷,二十篇。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的论断,反对“鄙儒”“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开其后玄学“微言大义”之先声。有《小万卷楼丛书》、《龙溪精舍丛书》、《四部丛刊》本等。

中论

二卷。东汉徐干 (171—218)撰。徐干字伟长,北海 (今山东昌乐西)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任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中郎将文学。是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六卷。《崇文总目》亦作六卷。今存二卷,二十篇。晁公武《读书志》与陈振孙《书录解题》均作二卷,与今本合。卷上为《治学》、《法象》、《修本》、《虚道》、《贵验》、《贵言》、《艺纪》、《核辨》、《智行》、《爵禄》十篇; 卷下为 《考伪》、《谴交》、《历数》、《论天寿》、《务本》、《审大臣》、《慎所从》、《亡国》、《赏罚》、《民数》十篇。主要阐述义理,即发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在学习论方面,提出 “学者所以总群道”,“圣人亦相因而学”命题,认为 “大义为先,物名为后”; 反对 “鄙儒”务于物名,详于器械,考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流其大义之所极”的倾向。在艺德观方面,认为艺是德之枝叶,德是人之根干。在名实论方面,提出“名系于实”的命题,认为实立而名从之,并非名立而实从之; 又提出“名同而实异”、“名异而实同”的命题。收入 《百子全书》,有民国元年 (1912) 鄂官书处重刊本。

中论

中论

书名。汉魏之际思想家、文学家徐幹著。幹字伟长,北海剧(今昌乐)人。与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十四岁读《五经》,“未至弱冠(二十岁),学已悉载于口”。因生当浊世,不欲与世俗同流,乃“以六籍娱心而已”。(《中论·序》)后应召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幹清玄体道,不耽世荣,其学博采众家之长,《中论》共二十余篇,为其经学之代表作。该作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对名实观的阐释,尤为透彻:“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中论·考伪》)以“实”为第一性,“名”为第二性,是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还认为:如果无其“实”而强为其“名”,就会伤其性。这一名实观用之于社会现实,正是对“惑世盗名之徒”的有力打击。对于选拔人才,他主张“备三教”,即“六德”、“六行”、“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中论·治学》)才、德之源,又在于学习,“才者,学之徒也。”(同上)即使是“贤者”、“圣人”,也是相因而学。其治学观点,以“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同上)反对逐章逐句解释经文的治学方法。在文学上,有部分诗赋流传下来。他还曾夜观“列宿”,“考混元于未形”,可惜此类材料未见流传。

☚ 少正卯   中庸 ☛

中论

the Madhyamika Sastra;the Sastra of the Middle School

中论

学术类著作。亦称“徐氏中论”、“徐学”。二卷,一作六卷或十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主要版本有: 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本等,清《四库全书》抄本、《增订汉魏丛书》、《增订汉魏六朝别解》、《小万卷楼丛书》本等,民国《龙谿精舍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百学全书》本等。主要辑注本有: 清俞樾《读中论》一卷,收入《春在堂丛书》,《中论评议补录》,收入《诸子评议补录》。王仁俊辑《中论佚文》一卷,收入《经籍佚文》。内容以儒学为主,博采名、法。针对汉末名实乖离的风气,强调“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考伪篇》),名后实先,名是实的反映。主张分职设官,察举取士,循名责实,力排章句训诂之学。提倡“事莫贵于有验,言莫弃于无征”(《贵验》),反对言不信,行不果。建议统治者明赏罚,慎听从,重爵禄,息党争,以清明政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