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说

(见“文中子”条。)

中说

中说

隋代语录体的儒学著作。又名《文中子》、《文中子中说》,隋王通(门人私谥“文中子”)与其弟子的问答语录。关于王通和《中说》的真伪,历来争讼不已。现一般认为,《中说》反映了王通的思想,是由其子王福畴根据王通门人的纪录整理编排而成。王通(584?—618),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生于世宦兼儒学家庭,二十出头便“秀才高第”。仁寿三年(603),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不用。炀帝即位后,王通隐居河、汾之间,以发扬周公、孔子之业为己任。用了约十年时间,研讨《六经》,作《续六经》。之后,大力聚徒讲学,据说“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不久去世,尚不到四十岁,其著作仅有《中说》传世。今本《中说》,共有王道、天地、事君、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
在社会政治方面,《中说》提倡“王道”和“仁政”。认为现在的统治者、官吏从政是为了逞欲、利己。由于“上失其道”,老百姓不甘死守穷困,必然铤而走险,导致社会大乱(《事君》),因此,必须施行王道、仁政。其主要主张有:为政须行“中道”,即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统一。“问道,子曰:五常一也。”(《述史》)中道的原则要由君臣共同掌握,君臣都应“以天下为心”(《魏相》),无私无偏。对老百姓当少敛息役,认为“多敛之国,其财必削”(《王道》)。
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中说》提出“三教为一”的主张。认为三教互相攻讦,对社会安定是不利的。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长生之说是欺人之谈,但将二者强行废除也是行不通的,应该融合佛道于儒,三教交相为用,相互补充。
在天人关系上,《中说》认为,“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立命》)。又说:“春生之,夏长之,秋成之,冬敛之……万类咸宜,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不谓其犹天乎!”(《王道》)天即元气,即自然。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立命》)。在天人关系上,人首先必须顺应自然,“天道人事如何?子曰:顺阴阳仁义,如斯而已”(《问易》)。但又不是消极的服从于天,人必须“乘时”,即利用事物的变化之机。乘时而动则吉,逆时而动则凶。据此,《中说》对当时盛行的灾异迷信思想提出了批判。
在认识论上,《中说》反对生而知之,说:“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礼乐》)。提出认识的目的在于“进道”,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广学博问,并进行诘难讨论。
在历史观上,《中说》反对当时盛行的退化史观,提出“人能弘道,焉知来者之不如昔也”(《问易》)。反对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主宰不是天命,而是圣人之道,即王道,“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王道》)。
在伦理思想上,《中说》提出人心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即“人心”与“道心”,二者是矛盾对立的。道德修养的任务,就是要防止“人心”的泛滥,扩充“道心”。书中还提出了“穷理”、“尽性”、“敬慎戒惧”、“思过”、“寡言无争”等一系列道德修养纲目。
《中说》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符合社会安定发展的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哲学上提倡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和进步的历史观,其“三教为一”的思想尤为后人重视。《中说》所提出的许多思想范畴,后来为理学家所吸收发挥,一定程度上可视之为理学的先导。《中说》有附会自大的毛病,书中把隋唐之间的知名重臣如魏征、李靖等都说成是王通的学生,颇为后人诟病。
较好的版本有《子书百家》本,《明世德堂》本。宋代阮逸作《文中子中说注》有《四部丛刊》本和《续古逸丛书》本。

☚ 神灭论   长短经 ☛

中说

三卷。元敖𠝃 (生卒年不详)撰。敖𠝃字、号、籍贯及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依据历代图书,杂以佛教、道教学说撰成。书中首先绘出先后天理数图,又绘有求仁尽性诸图,各图之下附以文字论述和说明,文图并茂,颇有特色。其《尽性图》文字说明曾曰: “吸蒂思不出位,呼根不失赤子之心”。又说: “服气为上,服药为下。”“数息,禅学之长;抱元,元学之长; 仙,山人也,不以身许人者也”(转引自 《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充分反映其书融儒、佛、道三教为一之宗旨。今其书罕见流传。


中说

亦称《文中子》,十卷。隋王通 (584—618)撰。王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任蜀郡司户书佐,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所疑忌,弃官归家,以讲学著书为业。仿《论语》作《中说》,由其子福郊、福时记述。门人私谥“文中子”,因以名书。《唐书·艺文志》录(文中子)《中说》五卷,《文献通考》及《玉海》则作十卷,与今本合。共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子福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时贞观二十三年《序》。全书崇尚儒家思想,以为“千变万化,吾常守中”,又以仁义为教化之本。提倡“时异事变”,“通变之谓道”、“通其变天下无弊法”。从认识论上,主张“居近识远,处今知古”。反对 “执古御今”,强调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但也有“行之者不知安之者”保守的一面。又主张“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明,去就相安”,说明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曾提出儒、释、道“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主张。宋阮逸作注。有 《四部备要》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