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说(见“文中子”条。) 中说 中说隋代语录体的儒学著作。又名《文中子》、《文中子中说》,隋王通(门人私谥“文中子”)与其弟子的问答语录。关于王通和《中说》的真伪,历来争讼不已。现一般认为,《中说》反映了王通的思想,是由其子王福畴根据王通门人的纪录整理编排而成。王通(584?—618),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生于世宦兼儒学家庭,二十出头便“秀才高第”。仁寿三年(603),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不用。炀帝即位后,王通隐居河、汾之间,以发扬周公、孔子之业为己任。用了约十年时间,研讨《六经》,作《续六经》。之后,大力聚徒讲学,据说“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不久去世,尚不到四十岁,其著作仅有《中说》传世。今本《中说》,共有王道、天地、事君、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 ☚ 神灭论 长短经 ☛ 中说三卷。元敖𠝃 (生卒年不详)撰。敖𠝃字、号、籍贯及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依据历代图书,杂以佛教、道教学说撰成。书中首先绘出先后天理数图,又绘有求仁尽性诸图,各图之下附以文字论述和说明,文图并茂,颇有特色。其《尽性图》文字说明曾曰: “吸蒂思不出位,呼根不失赤子之心”。又说: “服气为上,服药为下。”“数息,禅学之长;抱元,元学之长; 仙,山人也,不以身许人者也”(转引自 《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充分反映其书融儒、佛、道三教为一之宗旨。今其书罕见流传。 中说亦称《文中子》,十卷。隋王通 (584—618)撰。王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任蜀郡司户书佐,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所疑忌,弃官归家,以讲学著书为业。仿《论语》作《中说》,由其子福郊、福时记述。门人私谥“文中子”,因以名书。《唐书·艺文志》录(文中子)《中说》五卷,《文献通考》及《玉海》则作十卷,与今本合。共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子福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时贞观二十三年《序》。全书崇尚儒家思想,以为“千变万化,吾常守中”,又以仁义为教化之本。提倡“时异事变”,“通变之谓道”、“通其变天下无弊法”。从认识论上,主张“居近识远,处今知古”。反对 “执古御今”,强调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但也有“行之者不知安之者”保守的一面。又主张“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明,去就相安”,说明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曾提出儒、释、道“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主张。宋阮逸作注。有 《四部备要》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