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水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水肿

小儿水肿xiao’er shuizhong

水肿为小儿时期常见症证。其特征为水液潴留体内,泛溢肌肤而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乃至全身浮肿。其病因为外感风邪、水湿、疮毒,内因肺脾肾功能失调,合而为肿者多为阳水;因脾肾不足,水湿泛滥而成水肿者多为阴水。阳水肿起病急,属实、属热,发病以风湿为多。临床上又分风水肿和风湿水肿两种。
❶风水肿:突然发病,恶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水肿先面目肿,继则遍及全身,小便短赤,舌苔润泽,脉象浮。治宜疏风利水。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生姜,大枣,炙甘草。
❷风湿水肿:症见全身以腰下水肿为显著,压之凹陷,小便短少,苔腻,脉象沉数。治宜淡渗利水。可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苍白术,桂枝,茯苓,泽泻,陈皮,大腹皮,生姜皮,五茄皮,猪苓。阴水肿,起病慢或续发于阳水肿,属寒,属虚。临床上有脾虚和肾虚两症。
❶脾虚水肿:症见面色萎黄,全身浮肿,尤以腰以下甚,按之凹陷,脘腹满闷,大便稀溏,小便短小,精神疲倦,四肢发凉,食欲不佳,舌苔白腻,脉象沉细。治宜健脾利湿。可用补中行湿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猪苓,苍术,陈皮,厚朴,泽泻,肉桂,甘草。
❷肾虚水肿:症见发病不急,周身浮肿,尤腰以下甚,面色苍白,腰酸肢冷,畏寒,声音怯短,小便少,时常呼吸急促,运动则剧,大便溏,舌苔淡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利水。可用真武汤加减。常用药:熟附子,白芍,茯苓,白术,生姜。

☚ 中医治小儿麻痹   小儿消渴 ☛
小儿水肿

小儿水肿

水肿简称水,又名水病、浮肿、肿病、通身浮肿。为小儿常见病证之一。其特征为水液潴留体内,泛溢肌肤而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小儿药证直诀·肿病》:“肾热传于膀胱,膀胱热盛,逆于脾胃,脾胃虚而不能制肾,水反克土,脾随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历代医家对于水肿,有根据病因脉证命名者,如风水、石水、皮水、正水、涌水、疳水、惊水;有以脏腑病机定名者,如心水、脾水、肝水、肺水、肾水、大肠水、小肠水、胃水、胆水、膀胱水。《丹溪心法》则将水肿分为阴水与阳水两类。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性水肿、维生素B1缺乏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均可按此辨证施治。
水肿病因,分外感风邪水湿及内伤脾肾不足两个方面。因风邪水湿外袭者,则肺气失宣、脾为湿困,以致水道不通, 水湿泛滥、风水相搏于肌肤发为水肿。《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 风水肿也。”《景岳全书》:“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腠,则亦能忽然浮肿。”因脾肾不足者,则由于脾虚健运失职,因而水液停聚,溢于肌肤为肿。若病甚日久,则致肾气内伤,肾气不足则膀胱失司,水液泛滥成水肿。但小儿浮肿除本身脾肾二脏不足外,饮食不节亦是引起浮肿的一个原因,正如《太平圣惠方》说:“夫小儿水气肿满者,由将养不调,脾肾二脏俱虚故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于肌肉而克水,肾虚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肿也”。水肿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关系,《证治准绳》:“原肿病之由,肾为本,肺为标,土败不能制水则停蓄不行,留滞皮肤故作水肿。”《景岳全书》亦云:“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因而临床上从肺脾肾论治,乃为治疗水病的关键。因风邪水湿而致水肿者多为阳水; 因脾肾不足,水湿泛滥而成水肿者多为阴水。但此二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阳水日久不愈,可致脾肾受损,转为阴水;阴水若反复感受风邪水湿,亦可使肿势剧增而按阳水施治,故阴水与阳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既易为外邪所侵,又易为饮食不节所伤,因而临床以阳水为多见。同时水肿病理变化错综复杂,往往出现种种变证。如水湿日久,湿郁化热,可出现热盛动风,风火上扰,邪犯心肝之凶征;水气上泛或浊邪壅塞三焦,亦可出现水邪上凌心肺及水毒内闭之危象。
水肿治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虽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但调整肺、脾、肾机能的失调,实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法则。
阳水肿: 起病急,属实、属热,发病以风湿为多。
❶风水肿: 为风邪外袭,肺气失于宣降,风水泛滥为患。症见面目先肿,继则遍及全身,肿前多有发热、恶寒、咳嗽、咽喉肿痛等症,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治宜疏解风邪,宣肺利水。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若热重而咽喉肿疼甚者,可加银花、板兰根、黄芩等清热解毒之品;若肿势颇剧者,可加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
❷湿水肿:为水湿之邪,浸渍肌肤所致。其症为全身水肿以腰以下明显,压之凹陷,小便短少,纳呆腹胀,苔腻,脉濡。治宜淡渗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若肿甚者,尚可加陈葫芦、车前子、苡仁、六一散以通利水湿。若水湿郁久,湿从热化,症见烦热溲赤,苔黄腻,脉濡数者,则加木通、山栀、泽泻、白花蛇舌草以清热利水。若湿热邪犯心肝,出现头痛眩晕,烦燥口苦,尿赤,甚至惊厥,抽搐,昏迷等症,舌红苔黄少津,脉弦则用龙胆泻肝汤平肝清热利湿,并加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阴水肿: 起病慢或续发于阳水肿,属寒,属虚。有脾虚和肾虚两证。
❶脾虚水肿: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健运失职,不能行其津液,聚而成湿,积而成水,停留肌肤。症见面色萎黄,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纳减腹胀,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利湿。用补中行湿汤加减,亦可用参苓白术散加猪苓、泽泻、桂枝治之。若脾脏虚寒较甚,症见四肢发凉者,则用实脾饮加人参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❷肾虚水肿: 小儿肾多虚,肾虚则开阖不利,不能化气行水,遂使水液泛滥,横溢肌肤。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面色㿠白,腰酸肢冷,畏寒, 小便短少,舌胖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利水。用真武汤加减,亦可用济生肾气丸主之。若水气凌心,心阳受遏,血液瘀阻,则加炙甘草、丹参、红花以通阳化瘀。如水邪射肺,肾失摄纳,症见气喘、呼多吸少者,可加紫石英、胡桃肉、五味子以温肾纳气。若气血不足,见有头晕气短者,加当归、党参、阿胶、鹿胶以补益气血。若水毒内闭,症见尿少尿闭,恶心呕吐,甚至昏迷,舌苔腻,脉弦或数者,则用温胆汤加大黄、牵牛子,泽泻以泻水降浊。
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在物质基础及生理功能上均未臻完善,因而用药时要注意分寸。特别是峻攻峻下之剂虽用后可获水肿消退一时之快,但对于“脾常不足”的小儿更易导致脾阳大伤,正气愈虚,而出现肿势复起的现象,临床使用尤应慎重。如非用攻逐之剂不可者,应与扶正健脾药同用,以防攻水伤正之弊。另外,应用大补之剂,亦切勿太过,否则也会伐生生之气。
水肿预防,由于本证多因外感及内伤饮食,损及脾肾所致,因此首先应注意平时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并注意饮食有节,以免损伤脾胃。要寒暖合适,避免受寒,如有感冒发热等症,应及时治疗。要注意卫生,勤洗澡换衣,防止皮肤生疮。
在护理上,饮食宜忌甚为重要。《证治准绳》:“饮食之忌,惟盐酱虀鲊,湿面皆味咸,能溢水者并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则半载,轻者二月,须脾胃平复,肿消气实,然后予饮食中施以烧盐稍投,则其疾自不再作。”《幼幼集成》亦云“凡小儿患肿,切忌盐,盐助水邪,服之愈甚,必待肿消之后,以盐煅过,少少用之。”均强调了饮食禁忌对本病的重要性。一般在肿退后三个月可予低盐饮食,以后逐步增加。另外,小儿患病后应静卧休息,勿冒风寒,以免滋生他变。

☚ 小儿黄疸   小儿体肥 ☛

小儿水肿

小儿水肿

水肿,又名浮肿。是水液潴留体内,泛溢肌肤而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水肿的分类虽然繁多,但一般分为阳水与阴水两大类。因外感四淫之邪,乳食不节,伤肺脾肾,导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水液停聚,溢于肌肤,或风水相搏于肌肤,发为水肿;或肾气内伤,膀胱失司,水液泛滥而致水肿。若因风邪、水湿犯肺致水肿,多为阳水;若因脾肾不足,水液泛滥而致水肿,多为阴水。此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临床上多见阳水。治疗阳水证宜用疏风宣肺利水,淡渗利水法;阴水证宜用健脾利湿,温肾利水法。
阳水证 起病急,属实证、热证、风湿引起发病为多见。若面目先肿,继而及全身,伴有恶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小便不利,苔薄白,脉浮为风水;若全身浮肿,以腰以下明显,压之凹陷,小便短少、纳呆腹胀,苔腻,脉濡为湿水。
阴水证 起病缓慢,或续发于阳水证,属寒证、虚证,有脾虚,肾虚两证多见。若面色萎黄,下肢浮肿甚,按压凹陷,纳减腹胀,便溏尿少,苔白腻,脉濡缓为脾虚水肿;若面色㿠白,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腰酸肢冷,畏寒,小便短少,舌淡而胖,苔薄白,脉沉细为肾虚水肿。太阴人阳水用葛根浮萍汤,干栗蛴螬汤;阴水用解肌大安汤。少阴人阳水用芎归葱苏理中汤,香砂养胃汤;阴水用十二味宽中汤。少阳人阳水用木通大安汤,木通无忧汤;阴水用荆防地黄汤,木通苦参汤。

☚ 小儿癫痫   小儿汗证 ☛
0002121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