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寿楼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寿楼春 寿楼春宋史达祖自度曲,用作悼亡。见《梅溪词》。《词律》卷一七、《词谱》卷二九俱列其词(裁春衫寻芳),双调,一百零一字,上片十句六平韵,下片十一句六平韵。颇多拗句,连用平声字,是此调音律所关之处。 ☚ 寿星明 寿延长中腔令 ☛ 寿楼春 看微阳西斜。倚层楼醉起,秋在天涯。怎奈乡关 千里,断云犹遮。悲寄旅、思年华。问浪游、何 时还家。想故国衰芜,长亭旧柳,惟有数行鸦。 摧蓬鬓,惊尘沙。听寒风野哭,荒戍清笳。 换尽人间何世,海桑堪嗟。凉露下,沧波遐。澹 一江、凄凄蒹葭。但遥想苍茫,招魂路赊愁转加。
据词序与词作内容,这首词似作 于1912年秋。辛亥武昌首义,黄侃与 黄兴、居正等人聚于武昌,其时汉口 空无一卒,黄侃倡议渡江,于是汉口 光复,军政分府成立。清廷震恐,命 冯国璋率大军南下,黄侃返蕲春谋聚 义师以拒之。未果,汉口失陷,黄侃 迂道黄梅至九江而走上海,主办《民 声日报》。至1912年秋,作者离开故 乡恰近一年。作者亲身参与的辛亥革 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但其成果却为袁世凯所窃夺。面 对无涯秋色,作为“性情中人” (汪 辟疆《悼黄季刚先生》语)的革命先 驱者兼诗人词家,国恨乡愁自不免形 之于颜色,流露于笔端。乐府古辞 《悲歌行》之“悲歌可以当泣,望远 可以当归”,引起词家强烈的共鸣, 并且给他深沉的慰藉。交集于词家胸 (序中的“匈”为胸之古字) 中的 “万感”,一言以蔽之是乡愁引发的 国恨。 起始三句点明场景。词家醉后登 上高楼,凭栏眺望,一片秋色绵延至 天际而未尽,一轮金黄色的斜阳,正 沉沉西坠。傍晚的秋色,多么令人陶 醉,于是想到家乡的秋色不知怎样了, 郁郁累累的怀念故土的情思,油然而 生。但是故乡相隔千里,何况还有一 片浮云遮住视线,实在没法看到。这 是四、五两句的词意。六、七两句, 回顾往昔的峥嵘岁月: 倡言种族革 命,斥责君主立宪,撰写振聋发聩的 雄文,参与动地惊天的首义。虽奔走 半生,但仍客居他乡,不禁悲从中 来: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桑梓故里。思 乡乃人情之常,但词家虽为革命先 驱,于此不仅不能免,且较常人为 甚。晚年在记他堂嫂萧氏死在蕲春县 城一事时说,虽离家才逾百里,“仍不 得不谓之客死”。可见词家的乡土观 念之浓,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了。上 阕结句,“想”字一贯到底,且起联 结下阕的作用。刻骨铭心的故土,料 想起来,也一定是满目荒凉的景象: 衰败的秋草遍地,古道上的枯柳,栖 息着一群乱鸦。 过片以描述特有的物候起句。凄 厉的秋风吹着蓬乱的鬓发,惊起大地 的尘沙。听那奔啸呼号的风声,似乎是 在哭泣; 更加伴随着边荒戍所传来的 凄凉清越的笳声,真是令人竦肃。故 乡为何如此萧条?大地为何如此凄 凉?不是由王朝变为民国了吗?原来 袁世凯正加紧窃国乱政,民国已有名 无实了,这变化真可叹啊! 海桑,就 是沧海桑田,通常用来形容社会的巨 大变化。词家思绪万千,久久地凭栏 伫立,不知不觉已日没西山,夜色渐 浓,露水凉气袭人,苍绿的江水更显得 旷远无际,茂盛的芦苇长满了水光流 动的江边。词家再度从留连眼前秋景 的沉思中回过神来,想到故乡相隔遥 远,自己客居异地不能返归,而以 “愁”字作结。 这首词脉络清晰,以乡思通贯全 篇;层次迭宕,由眼前写到家乡,又 回到眼前,再写到家乡;形象鲜明而 富有特征,衰芜、旧柳、寒风、蒹葭 即是;语言隽永,多处用典而不露雕 凿痕迹,如词序暗引乐府古辞,词末 反《招魂》其意而用之(屈原告诫游 魂,上下四方环境太险恶,快点返故 乡; 词家则说,自己客居千里之外, 即使有人招魂,也因路远回不去而加 重愁烦);词风婉约。关于黄侃的词 风,要稍稍多说两句。“诗庄词媚” 是传统观念,黄侃也恪守此道。现存 的376阕词中,多处标有“和清 真”、“和白石韵”、“和梦窗”、 “和晏几道韵”、“和同叔”、“和 耆卿韵”等字样,可见婉约派词人对 他的影响。即以本篇而论,线索是乡 愁,核心却是国恨。但形诸笔墨,则 不同于他的诗作,尤其不同于他的政 论文。诗歌可以疾呼“硕鼠亦已众, 宁念烝人饥” (《上留田行》),文 章可以痛骂“朝廷,盗薮也; 富人, 盗魁也” (《哀贫民》),但到了词 里则为“换尽人间何世?海桑堪嗟” 了。前者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后者 含蓄委婉、纡徐平缓。还有一点要说 及的,就是《寿楼春》词调为南宋词 人史达祖的自度曲,前后段多作拗 句,皆连用平声字,创作难度比较 大,故填此调者稀。黄侃熟谙音韵, 故命笔挥洒自如,字字合律(开头的 五字句,第一个字读刊,是“平平平 平平”句式)。即此一端,可见黄侃 的才气。 寿楼春嗟春来何迟。恰芳尘散曲,烟渚流澌。此际飘零词客,倦游何依。悲揽蕙,愁搴蓠。似左徒、行吟江涯。恁锦瑟华年,青山故国,回首梦都迷。 登临地。芳菲时。几红牙按拍,白袷寻诗。底事尊前双泪,者回难持。薶香恨,今谁知,剩短碑,凄凉题辞。更不绾春愁,垂杨过篱三两枝。 此词创自史达祖,本为悼亡之作。就声律论,词中顺句与拗句相间,故称涩体。如开头“嗟春来何迟”一句为五平声,是拗句; 接着两句“恰芳尘散曲,烟渚流澌。”平仄协调,是顺句。如此顺句与拗句相间,通首都是这样。据此词小序,是乙未(1895)清明后一日作。蕙风前此《苏武慢》“闻角”和《水龙吟》)声声只在街南)均与甲午战争有连。此词感时抚事,伤春与伤别相结合,慨世与慨身相结合,抓住这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其意。杜甫《春望》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可以此意读之。 “恰芳尘散曲,烟渚流澌。”二句正写春的来迟。题小序写明,这次蕙风和朋辈游江亭,已是清明节后,时间已是仲春,应是桃李争芳,春色渐浓的时候,但却是路上淡黄色的初生嫩草与尘沙相杂,而河水方才解冻,在澌澌流去。春天的姗姗来迟,莫不和黯淡的时局、我们这些哀时飘零的词客的心情有关。“悲揽蕙,愁搴蓠。”这是用的屈原的《离骚》 、《九歌》的词汇,如《离骚》的“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蓠”。“蕙”、“兰”、“江蓠”都是香草,屈原用来比喻贤人君子的美德俊才。为什么要揽之搴之,而生“悲”、“愁”呢? 因为当时小人在位,贤人君子遭到排斥与摒弃。此与屈原作品中的“兰”、“蕙” 等相同,故揽之而悲泣。当清室末造,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戊戌变法之际,清廷上那些正直之土,也遭到摈斥,故蕙风有“悲揽蕙”、“愁搴蓠”的词句。“似左徒、行吟江涯”,是直接以屈原自比。《渔父》 (朱熹认为此篇亦“屈原之所作。”)中写屈原遭放斥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江涯”犹“江潭”、“泽畔”。词中意谓当时蕙风与同游者的心情,和屈原被放后的心情类似。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故曰“似左徒、行吟江涯。”前结“恁锦瑟华年,青山故国,回首梦都迷。”这几句是回想少年承平之日,华年似锦,山青水秀,而今徒成一梦,即使梦境也颇模糊。着一“恁”(为什么)字,表现浓厚的伤今怀旧之情。李商隐《锦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处用其意。 下片换头紧接“前结”,说这里江亭风景很好,足供登临揽胜。虽然今年春来稍迟,但此时总算已是芳菲时节。何况当年来游,不止一次。那时青春年少,“白袷寻诗”,心情是欢悦的,而今天时人事,大不如前。说“天时”是今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常迟,已到清明节后,还不见百花斗艳,桃李争春的景象。至于 “人事”,那更不忍言了。爱姬桐娟,感情弥笃,今已埋香地下; 爱子又殇,玉树埋于香泥,能不悲咽?所以持杯对酒,禁不住眼泪双双落下。作者写在此词前的《青衫湿遍》有“料玉扃幽梦凤城西,认伶俜三尺孤坟影,逐吟魂、绕遍棠梨。念我清衫湿遍,怜伊玉树香泥”的句子,此结含思凄婉,悲痛无极。蕙风自注云: “香冢在亭西北小阜上,碑阴题云浩浩劫,茫茫月,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又诗云: “飘零风雨可怜生,芳草迷离绿满汀。开尽夭桃又秾李,不堪重读瘗花铭。”可见他对亡姬爱情的深挚。此词歇拍,以含抒情于写景结束: “更不绾春愁,垂杨过篱三两枝。”而今杨柳丝丝,随风披拂,似它多情,也不能把我的春愁系住。结句情景两得,将全词凝结为一个有机的完美的整体。此词语言朴素,感情真挚,不施浓丽的词藻,而语淡情悲,真切动人。“春愁”总结以上所写,凡是感时抚事,怀旧伤今,家国之恨,迟暮之悲,全都包括在内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