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岑参《逢入京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少时隐居嵩阳,二十岁到长安献书阙下,天宝三年中进士,只任兵曹参军小官。天宝八年随高仙芝到了安西,在幕中掌书记。当时报国壮志正高,决心在戎马生涯中追求自己的前程。但在这里的十年生活并不顺利,于是由安西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又随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很受封的赏识,此时岑参写了很多诗歌。安史之乱以后他到了凤翔,杜甫和房琯推荐他,任了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于成都。岑参诗以边塞诗见长。由于作者多次出塞,他对于边塞生活、地方景物十分熟悉,他以壮烈的感情歌颂了边防将士豪放精神,诗的格调雄浑,诗风奇峭,自成一家。

岑参长期在边塞生活,塞外黄沙莽莽,寒风夜吼,金戈铁甲,殊死征战,他都有直接经历,深切感受。在这种情景殊异的边远之地,在内乡人的感受中,真如同是“走马西来欲到天”,有时经历的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境遇,就更感到人在此地是一种荒远、孤寒的寄居。远方征戍者乡思是深沉的,是人人胸臆中都饱积着的, 《逢入京使》就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戍守西疆,每天都是向西走,故园东抛,归路日益遥远。远行人思归时都有一种心理习惯,即在不得归时,总好望一望归路,从云天远处辨识家乡的方向。身在边塞的岑参也是这样做的,他常是东望故园,可是望的结果是可望而不可见,更不得归,这样,随着时间的延长,使遥远的归路就更显遥远了。所以此日向东望去,只见漫漫修远,一片茫然。因此,心中不禁悲戚起来,止不住泪水淋漓,沾湿了双袖。

然而这时诗人却意外地遇到了入京使,他从西向东,与岑参相向而行,这使思乡心切的岑参感到极大的慰藉,因为他正在向长安走去,他回到长安可以看到自己想见面却见不到的家人,如果能请他带一封长信,细说自己的情况,那固然是好;但由于事前无此准备,此刻又是途中意外相遇,那就只好捎句口信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里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深切感受,可以说是经验的诗。我们今天也能体验到当时诗人的心情。他恨憾是“马上相逢”的,但又特别珍惜这难得的“马上相逢”;恨憾不能“纸笔”寄言,但又特别重视口头“传语”;无限地怀念“故园”,但却又不想教家中人得知这种心情;往家中捎信,什么是家中人最想听到的呢?——“平安!”还有比这两个字还重要的吗!这里是战事频繁的边塞地区,八月飞雪,碎石如斗,平沙茫茫,石随风走,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家中关怀这里的人,是不难想象的,而入京使把“平安”的消息带到家中,也不会不描述这路上的奇遇,那时节“平安”二字之后,不知能蕴藏多少浓情厚意!诗人早就立志: “万里牵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不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今日报得“平安”,就可以使妻子得有安慰了。

这首诗以路逢入京使为中心,组织诗情的层次,为了显示路逢的重要,先写故园望不可见,以致“双袖龙钟”;遇入京使虽是中心,但除了标题,诗行中却只写一个“君”字,其余文字全给了“逢”前和“逢”后,使他能承接前者,并继之而把诗情引向诗外。


精品唐诗之岑参《逢入京使》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是诗人赴边塞途中的作品,语言平易洗炼,感情豪放真挚,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对京都故园的深深惜别之情。回首东望,来路漫长,尘雾蒙蒙。“龙钟”和“泪不干”夸张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远离家园、奔赴边塞时激动眷念的神情。龙钟,一般形容行动不灵活,这里指泪水淋漓沾湿衣袖,不便活动。三、四句在点题的同时,既流露了相思依恋的柔情,又表现出对前途自信、乐观的态度,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平凡的抱负。此诗于平易中见韵味,洋溢着盛唐时代青年志士的豪情。


岑参《逢入京使》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岑参受命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他在离开长安的家人,西行赴任途中遇到一位返京使者,于是写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后两句说:途中遇到了入京使者,想写封家信又苦于没有纸笔,只好靠使者捎一句话去报个平安。“马上相逢”,自然是“无纸笔”的,这是人人都可能碰上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谁也都会想到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了。这首诗正是把一般人都可能经历过、都想说却又没有说出来的话,用朴素、自然、通俗、流畅的诗句写了出来,因而能引起读者的普遍共鸣。正如钟惺《唐诗归》所说:“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说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

我们说这首诗写得自然、本色,但也不是说它平淡无奇。恰恰相反,平中见奇,反倒是此诗的一大特色。比如第三句中的“马上”,虽是写实,然而我们于中可见作者跋涉的艰苦以及前程的遥远。第四句中的“报平安”是为了安慰家人,之所以要安慰,是因为作者从自己不可解脱的思乡情绪中体会到,家人也同样地惦记着自己,而对于家人的安慰,又等于诗人在安慰自己——由己及人,再由人及己,要没有生花的妙笔,谁能在“报平安”这三个最普通的字眼里写进如此丰富的曲折和宛转!


古代诗歌之岑参《逢入京使》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岑参《逢入京使》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1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

【注释】

1.故园:指长安别业。岑参别业在长安杜陵山中,故称故园。龙钟:涕泪流溢的样子。

2.凭:仰仗,依托。

今译

回首东望我的故乡家园,

是那么的漫长、遥远。

神魂黯然,惹我热泪如泉,

浸湿了双袖,至今未干。

与你有幸马上相逢,却又遗憾

——没带纸笔在身边。

那就请您捎个信吧!就说我

——一路平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