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岑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岑参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尤工缀文”(杜確《〈岑嘉州集〉序》)。天宝三年进士及第,释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曾两度赴边,先后在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任掌书记、节度判官、支度副使等职。至德二年入肃宗朝任右补阙,此后历任虢州长史、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永泰元年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后世称其为岑嘉州。后罢官,客死于成都旅舍。岑参早年诗以写景见长,风格清新秀丽,时出奇语。出塞后亲历戎马,写下大量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诗歌,感情奔放纵恣,风格雄壮奇丽。其诗当时即远播四方,以至“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杜確《〈岑嘉州集〉序》)。代表作有《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与高适同以边塞诗著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 李华 裴迪 ☛ 岑参 岑参岑参 (约715—770) 南阳 (今属河南) 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 “高岑”。长于七言歌行。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集中有深得禅理之作。有 《岑嘉州集》。 ☚ 谒真谛寺禅师 题云际南峰眼上人读经堂 ☛ 岑参 岑参717—770?排行二十七。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曾祖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为唐太宗、高宗、武后、睿宗时宰相;祖景倩为麟台少监、卫州刺史、昭文馆学士;父植,仕至晋州刺史。参十岁左右丧父,家道衰落,苦读。玄宗天宝五载(746)登进士第,解褐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应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辟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节度使府掌书记。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適、储光羲等唱和游咏。天宝十三载,由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表为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再赴北庭。肃宗至德元载(756),领伊西北庭支度副使,旋东归。至德二载,以杜甫等五人荐举,人为右补阙。乾元(758—760)初至上元(760—761)间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代宗宝应元年(762),以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同年,以掌书记随雍王适赴陕州,讨史朝义。广德元年(763),入为祠部员外郎,改考功员外郎,转虞部、库部郎中。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以蜀乱折回,大历元年(766),以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渐鸿入蜀平乱。大历二年,出守嘉州。因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末或五年初卒于蜀。参博览史籍,尤工缀文,“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杜甫等《为补遗荐岑参状》)。杜确谓其“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岑嘉州诗集序》)。其诗风格超拔雄奇,善写城障塞堡及征行离别之情,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適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世称“高岑”。其《白雪歌》、《走马川行》、《热海行》、《火山云歌送别》等篇什,特具奇致壮采。殷璠评其“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陆游称曰:“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零落才百篇,崔嵬多杰句。工夫刻造化,音节配韶頀”(《夜读岑嘉州诗集》)。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谓其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其放情山水之作,亦奇造幽致,杜确称其“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并谓“时议”比诸南朝诗人吴均、何逊(《岑嘉州诗集序》)。参擅长七言歌行,其写山水题材诗则多五言。其友人杜确曾为编集,“区分类聚,勒成八卷”(杜《序》)。《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等均著录为十卷。今传通行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熊相刊本为七卷。《全唐诗》编为四卷。《全唐诗续拾》补二首。《全唐文》存文一篇,《文苑英华》收赋、文各一篇。事见其《感旧赋》、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校笺》卷三。闻一多有《岑嘉州系年考证》。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附《岑参年谱》。 ☚ 李华 刘长卿 ☛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郡望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唐代诗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与高适并称“高岑”。其曾祖、伯祖、伯父皆官至宰相,后家道衰落。天宝三年进士,授右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赴安西,后移镇武威。天宝十年回长安。十三年又至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驻轮台。肃宗时,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大历初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客死成都。原有《岑参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岑嘉州诗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 岑参 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早岁孤贫,能自砥励,遍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 岑参诗亦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事甚多。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参诗清丽有思,殊复可喜。观少陵所谓“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之句,则亦可以得其为人之大略矣。 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李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今年自唐安别驾来摄犍为,既画公象斋壁,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以传知诗律者,不独备此邦故事,亦平生素意也。 岑参、贾至辈句律多出于鲍,然去康乐地位尚远。 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 万仞则不用过句,陟顿便说他事,岑参专高此法。 前后、重三迭四用两三字贯串,极精神好诵,岑参所长。 岑参最善七言,兴意音律不减王维,乃盛唐宗匠。 岑诗好起语华艳,初联放宽,次联突出奇语,平平结,最有法。 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五言古诗从子建以上,方足联肩。古人浑厚,嘉州稍多瘦语,此其所不迨亦一间耳。其他乃不尽人意。要之,孤峰插天,凌拔霄汉,而华润近人之态,终然一短。 大则雅,小则巧。岑参多以巧用。 岑参好为巧句,真不足而巧济之,以此知其深浅矣。故曰“大巧若拙”。 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俳偶,然音节与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阳、常侍虽意调高远,至音节,时入近体矣。 嘉州格调严整,音节宏亮,而集中排律甚稀。 盛唐五言律,惟岑嘉州用字间有涉新巧者,如“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大约不过数联。然高、岑所贵,气象不同,学者不得其气象,而徒法其新巧,则终为晚唐矣。 岑参诗虽不多,然篇皆陗倬,精思耸起,必迥不同于人。岂唯达夫不中此拟,即一时王、孟诸作手,要之总非其伦。乃千古以“高岑”称,何其冤也! 岑棘阳 《慈恩浮图》诗,便“东”、“冬”通用。“四角”二语,拙不入古,酷为钝语。至“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词意奇工,陈、隋以上人所不为,亦复不办,此处乃见李唐古诗真色。 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 嘉州 (五律) 句琢字雕,刻意锻炼。 诗家化境,如风雨驰骤,鬼神出没,满眼空幻,,满耳飘忽,突然而来,倏然而去,不得以字句诠,不可以迹相求。如岑参《归白阁草堂》云:“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又《登慈恩寺》诗中间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不唯作者至此,奇气一往,即讽者亦把捉不住,安得刻舟求剑,认影作真乎? 岑嘉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正谓阙事甚多,不能𫍣缕上阵, 托此微词。 后人不察其心, 至有以奸谀目之, 亦属恨事。 岑嘉州诗豁达醒快,如听河朔豪杰说话,耳边朗朗。 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 嘉州五言,多激壮之音。 予读嘉州全集,爱其峭蒨苍秀,如对终南、太华。其近体略逊古诗。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令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 诗奇而入理,乃谓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卢玉川、李昌谷之诗,可云奇而不入理者矣。诗之奇而入理者,其惟岑嘉州乎!如《游终南山诗》:“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紫阁云,西入白阁松。”余尝以己已春夏之际,独游南山紫、白二阁,遇急雨,回憩草堂寺,时原空如沸,山势欲颓,急雨劈门,怒雷奔谷,而后知岑之诗奇矣。又尝以己未冬杪,谪戍出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又昼夜行戈壁中,沙石吓人,没及髁膝,而后知岑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云奇而实确也。大抵读古人之诗,又必身亲其地,身历其险,而后知心惊魄动者,实由于耳闻目见得之,非妄语也。 (七绝) 王、李之外,岑嘉州独推高步,惟去乐府意渐远。 五言源出于吴、何,叠藻绵联,掞张典雅,如五丝织锦,裁缝灭迹。七言出没纵横,翱翔孤秀,振音中律,行气如虹,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浏亮,今人神王心倾。边塞萧条,吹笳声裂,刘越石幽燕之气,自当擅绝一场,而格律谨遒,贵在放而不野。律体温和,亦兼绵丽; 绝句犹七言本色,而神韵弥深。 其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人比之吴均、何逊,盖就其律诗言也,时亦谓之“嘉州体”。至古诗、歌行,间亦有气实声壮之作; 《走马川》诗三句一转,虽变自柏梁,亦为创作。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曾祖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官至宰相。少孤贫,五岁读书,九岁能文,十五岁时已遍览经史。天宝三年(744)登进士第,曾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安西和北庭节度判官,右补阙,虢州长史。五十五岁左右升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重要诗人。《唐才子传》有传。祖籍南阳(今河南新野县),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累官左补阙、起居郎,出为嘉州刺史。杜鸿渐表置安西幕府,拜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辞罢。别业在杜陵山中,后终于蜀。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诗文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其赋今存《感旧》一篇,又《招北客文》一篇,《文苑英华》题岑参作,《唐文粹》、《全唐文》题独孤及撰,据闻一多考定,实为岑参晚年客蜀时所作。有《岑嘉州集》。 ☚ 吴龙翰 何讽 ☛ 岑参盛唐诗人。祖籍南阳,后迁居江陵(今湖北)。约生于715年,卒于770年。天宝三年(744)中进士,任率府参军,曾两次到西北边疆。他的诗语言明快流畅,形象鲜明奇特。尤以边塞诗最为出色,与高适一起被誉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都是历代传咏的名作。《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诗外编》补2首。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10岁左右丧父,“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冬至十载春,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三载到至德元年(754—756),任职于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在此期间,写了不少边塞诗,其中多有名作。东归后,先后任右补阙、虢州长史、太子中允、关西节度判官、祠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虞部郎中、库部郎中、屯田郎中等。大历元年(716)入蜀后,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转嘉州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大历三年罢官,次年客死成都。现存诗400余首,有30余首涉及陇右和西域。长于七言歌行。尤其边塞诗,雄奇瑰丽,想象丰富,广为传诵。死后30年,即有人编《岑嘉州诗集》。现存最早的是宋代刊本。今人陈铁民、侯忠义的《岑参集校注》较完备。事迹见其《感旧赋》、辛文房《唐才子传》。近人闻一多有《岑嘉州系年考证》。 ☚ 于邵 崔祐甫 ☛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10岁左右丧父,“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冬至十载春,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三载到至德元年(754—756),任职于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在此期间,写了不少边塞诗,其中多有名作。东归后,先后任右补阙、虢州长史、太子中允、关西节度判官、祠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虞部郎中、库部郎中、屯田郎中等。大历元年(716)入蜀后,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转嘉州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大历三年罢官,次年客死成都。现存诗400余首,有30余首涉及陇右和西域。长于七言歌行。尤其边塞诗,雄奇瑰丽,想象丰富,广为传诵。死后30年,即有人编《岑嘉州诗集》。现存最早的是宋代刊本。今人陈铁民、侯忠义的《岑参集校注》较完备。事迹见其《感旧赋》、辛文房《唐才子传》。近人闻一多有《岑嘉州系年考证》。 ☚ 于邵 崔祐甫 ☛ 岑参 065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后迁居江陵 (今湖北江陵)。天宝三载(744)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曾先后两次出塞,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和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安史乱起,他东归勤王,入朝为右补阙,后改任起居舍人,官终嘉州刺史,后世称“岑嘉州”。岑参与高适并称,都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著称的杰出诗人。他早年的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以风华清丽见长。后久历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尤其是对中国西部风光的描绘,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气氛,而且将边地火云山、天山雪、热海水、翰海冰、轮台风、大漠沙等自然奇观同声势浩大的军旅场面融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生机勃勃之感,大大开拓了唐代边塞诗的题材和艺术境界。今人有《岑参集校注》。 ☚ 杜甫 寒山 ☛ 岑参 岑参715?—770Cen Shen唐代诗人,荆州北陵人(今属湖北),出身官宦世家。10岁左右,父去世,家道衰落,他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天宝初年及第,曾先后两次在西北边疆供职达六、七年。安史之乱时,由杜甫推荐为右补阙。因屡次上书,指斥权幸,被贬为虢州长史,后转为嘉州刺史,故世人称之为“岑嘉州”。不久罢官,客死于成都旅舍。岑参的诗题材广阔,早年多写即景、述怀、赠别之作,两度出塞,使他对边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军旅生活都有了深刻的体验,题材空前开阔,风格大变,写出大量优秀的边塞诗。这些诗,生动地描绘了边疆地区雄伟壮阔、奇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歌颂了唐朝将士为国立功、不畏艰辛的豪情壮志,具有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走马川行》描写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雪海风光,表现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出师必胜的信心,运用了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把边塞上大自然的剧烈变化和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融合起来,笔调雄浑、情绪饱满。又如《白雪歌》描写边塞军营的奇寒和天山瀚海的壮丽雪景,表达了诗人乐观奔放的感情和惜别思乡之意,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传为名句,又如《轮台歌》、《逢入京使》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岑参很少象传统边塞诗那样注重描写征夫思妇的痛苦和战争的灾难,而着重抒发豪迈奔放的感情,用想象和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一幅幅瑰丽无比的境界,即使是苦寒、冻馁等恶劣环境,在他笔下也被融入一片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图景之中。他的诗,形式多样,尤长于七言歌行,大多即事名篇,独出胸臆,绝少因袭,想象丰富,气势奔纵,感情激越,风格峭奇,语言通俗明快,变化自如,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他是唐代边塞诗中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 高适 李颀 ☛ 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 (今湖北)人。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天宝八年(749年)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末年,被封为安西节度使常清幕下监察御史、北庭节度判官。肃宗在凤翔时,任右补阙,后出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长史。五十五岁时升为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县)刺史。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参几度出塞,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边塞诗中,不仅有火山云、天山雪等酷热、严寒的生动描写,也有以激越的心情对各种边地生活的描写。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这些诗都是即事命题,绝少因袭。其诗想像丰富,气势磅礴,色彩瑰丽,风格奇峭。他是盛唐边塞诗派中的杰出人物,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跋岑嘉州诗集》中称其“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现存《岑嘉州集》 十卷。 ☚ 杜甫 元结 ☛ 岑参 岑参715—770Censhen唐代著名诗人。原籍南阳 (今河南省南阳市), 迁居江陵 (今湖北省江陵县)。天宝三年(744)进士。曾先后两次到西北军中供职,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掌书记和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肃宗至德二年(757)入朝为右补阙,后入蜀,任嘉州刺史,故世称岑嘉州。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其早年诗多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边塞诗是其诗中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一部分。《送李副使碛中行军》等,表达了其热忱报国的豪情壮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描绘了西北边地奇异瑰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面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描绘了征战生活、歌颂了将士们的无畏精神;《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等,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他的边塞诗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多采的边塞生活。其晚年诗中,带有明显的消极隐逸思想。岑参今存诗四百余首,众体兼备,而尤长于七言歌行。其诗气势雄伟,热情奔放,景物奇瑰,想象丰富,比喻精妙,夸张大胆,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形成雄奇瑰丽的独特诗风,沈德潜称:“嘉州边塞诗尤为独步。”(《唐诗别裁》)有《岑嘉州集》传世。 ☚ 高适 六朝文絜 ☛ 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他父亲做过刺史,但早亡,所以家境贫寒。少年时隐居苦读,唐玄宗天宝三年中进士,任兵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八年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三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后入朝任右补阙。代宗时又曾任关西节度判官,后出为嘉州刺史,人称 “岑嘉州”,56岁时死于成都。 ☚ 李珣 宋之问 ☛ 岑参约715—770唐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因两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风俗人情有深切体会,故边塞诗尤多佳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作家。《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篇,气势豪迈,情辞慷慨,感情激越,风格奇峭,语言通俗明快、变化自如,历来为人传诵。有《岑嘉州集》。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先世居南阳(今属河南)。少时孤贫,从兄受书,能自发愤,遍读经史。天宝三年中进士,授兵曹参军。曾两度从军,为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肃宗时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世称为岑嘉州。后罢官卒于成都客舍。诗与高适齐名,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之作,以风华绮丽见长。出塞以后,戎马风尘的生活和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使其诗境得到开拓,诗风为之一变,创作出风格独具的边塞诗。他歌颂唐军的强大声威和将士的英勇战斗精神,描绘壮烈的战斗场面和边塞的奇丽景色,抒发将士思乡、思亲之情。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都写得情景交融、奇丽豪放,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联,被传为咏雪佳句。其他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也都是优秀作品。他的诗形式多样,尤擅长七言歌行。《岑嘉州诗集》,存诗390余首。 ☚ 高适 李白 ☛ 岑参约714-770cén shēn《本草纲目》果部第32卷盐麸子(1)。人名。唐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以进士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著有《岑嘉州诗集》。 岑参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朝著名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考中进士。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书记,首次西行,写有记事诗多首。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任北庭都护兼伊西节度使判官,长居轮台(今乌鲁木齐市),又写有许多记事诗。后被提升为嘉州刺史,死于成都。他的边塞诗历来深受推重。著有《岑嘉州集》。 ☚ 封常清 李嗣业 ☛ 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历任兵曹参军、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虢州长史,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客死成都。有《岑嘉州集》,存诗近400首。其诗长于七言歌行,其中以反映边塞生活者最有特色。代表作为《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类诗大都风格奇峭,气势豪迈,感情激越,色彩瑰丽。另有七绝《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明白如话而感人至深。他的作品丰富和发展了边塞诗,对后世影响较大。 ☚ 杜甫 元结 ☛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说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历任安西、北庭等边塞节镇僚属。官至嘉州刺史,也称岑嘉州。罢官后卒于成都。因几度出塞、久佐戍幕,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深刻感受和认识,常以边塞事物为题,写边疆将士,赞祖国山河,充满爱国、报国激情,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名篇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其诗以七言歌行见长,意境沉宏悲壮、风格奇峭、音调高昂、色彩瑰丽,被陆游称赞为“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有《岑嘉州诗集》,现存10卷。 岑参about 715~770Cen Senfamous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prefectural official of Jiazhou,so he was called Cen Jiazhou by others. Works: Text to Summon Back a Visitor from the North,White Snow Song to Wu Panguan for His Returning back to the Capital,Calloping to the Mountains to See the Army Sent out on an Expedition,Going to Rehai to See Cui Shiyu off to the Capital,etc. 岑参714—770唐杰出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肃宗时,杜甫荐为左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退居杜陵山中。客死于成都。其诗格调甚高,长于七言歌行,深受乐府民歌影响。因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诗善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色彩浓烈,语言变化多端,独具风格。《白雪歌》、《走马川行》、《火山云歌》最有特色。又善七言绝句,《逢入京使》、《碛中作》等诗,情致婉转,通俗自然。诗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合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岑参715—770唐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父岑植,曾两任州刺史。少时丧父、从兄受学,刻苦读书。天宝进士。八载(749)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十三载,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处任判官。安禄山叛乱,他从酒泉至凤翔,肃宗即位,受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代宗时,任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于成都旅舍。岑参几度出塞,久佐戎幕,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体察与深刻的认识。故其诗多为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为其代表作,气势豪迈,奇峭俊丽,色彩浓烈,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唐代边塞诗人中卓越的代表者。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传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