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对外开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对外开放duìwàikāifàng

指开放国门,同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外交、经贸和文化关系,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
 ◇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来开发资源,是中国长期的坚定的政策,绝不是权宜之计。(人民日报.1983.8.7)
 ◇ “深圳速度”离不开积极大胆地对外开放,深圳要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尽可能多地吸收外资。(羊城晚报.1999.3.21)

对外开放duìwài kāifàng

指努力同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外交、经贸和文化关系,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常同“对内搞活”连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例如:“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来开发资源,是中国长期的坚定政策,绝不是权宜之计。”(《人民日报》1983. 8. 7)“为适应‘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市外贸总公司于1979年设立了研究室,后经上级批准改为国际贸易研究所。”(《北京日报》1985.1.7)

闭关锁国、闭关自守;对外开放

○闭关锁国bì guān suǒ guó

闭塞关口,封锁国境,不跟外国往来:~的大清帝国终被外来势力打开了大门 |~必然落后。

○闭关自守bì guān zì shǒu

闭塞关口,不跟别国往来:我朝~,没有近忧,必有远虑|如此~,国家何日兴旺|~,坐井观天。

●对外开放duì wài kāi fàng

打开国门,与外国或外界往来:我国~以后,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是大势所趋| 实行~政策。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我国80年代以来所实行的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可以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四化建设。

☚ 双轨制   投资资讯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duìwài-kāifànɡ

打破对外封闭的隔离状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与交流。
 ❍ 中国实行~政策,吸收国外资金、技术、人才来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 对手戏   对印自卫反击战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duiwai kaifang

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并扩大对外经济和技术的交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但不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发展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是:
❶它是社会分工深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❷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是:
❶发展商品交流合作,即对外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❷发展资金交流合作,即资金的输出和引进。这里包括直接投资,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 一般商业贷款及发行债券和股票。
❸发展技术交流和合作。这里包括输出和引进先进设备或部件,新型和优质材料,新的原理和数据配方,新的工艺和科学的操作规程,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
❹发展劳务合作。包括来料、来样加工,承包工程,旅游业,到国外办各种企业等。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也要反对崇洋媚外、一切依赖外国的思想,并要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

☚ 经济区   经济开放区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Duiwai kaifang

国家的政策。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技术交流,以便引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以便利用外国资金进行建设。主要作法是:按照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实行统一对外的原则大力开展对外贸易,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规模,努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用来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根据同一道理,国内各地区之间也要互相开放。各地区、各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经济联系,促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合理交流,发展各种经济技术合作,联合举办各种经济事业,促进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的合理化。对外开放使我国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状态,转向积极进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开放经济,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还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 一国两制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已形成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上海浦东新区是今后十年对外开发的重点。

☚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特区 ☛

对外开放

有计划、有重点地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资金、信息和专家,进行四化建设的政策。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的政策,它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所提四个现代化将使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问题时,第一次使用了 “开放” 一词,这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很有创造性的一部分。而在 “文化大革命” 中,邓小平就已经开始酝酿开放思想了。他提出要 “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 并认为 “这是一个大政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页)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3页)在这里,他明确提出了 “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党的一些重要文献都充分肯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1984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也明确要求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9页)
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有哲学上的依据,任何事物都处于互相联系中,没有完全孤立存在的事物,各国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大局,关起门来搞建设从来都不能取得成功。邓小平指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致,生产日益社会化,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国家都无法割断自己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对此,我们是有沉痛教训的。邓小平回顾了中国落后的历史,他指出: “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建国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对苏联和东欧开放,但后来关起门来,没有什么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77页)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78页)
邓小平不仅论证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而且阐明了开放的含义。他指出,开放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 “对内开放就是改革”。对外开放,就是 “加强国际交往”,“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邓小平认为,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32页)因此,他把对外开放的重点放在 “引进” 上: 要扩大出口,以 “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页)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办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0页)“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从而 “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139页)等等。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明智选择,这是为以后的起飞积累力量。
邓小平认为: 中国的开放不是对某些地区、某些国家的开放,而是对所有国家,所有类型的国家的全方面的开放。具体来说,包含三方面的开放。
❶向美日等发达国家开放,主要是引进技术,利用外资。邓小平说: “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页)“欧洲在这方面比较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9页)
❷向原苏联、东欧国家开放。邓小平指出,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技术比我们发达,技术上各有特点,我们应该借鉴,应该大力发展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以 “做生意”,“搞技术合作”,“甚至合资经营”。
❸向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邓小平指出:“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页)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坚持三条方针: 一是努力扩大出口,适当增加进口,实现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二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三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
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中,最有创造性的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建立经济特区。早在1979年4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但强调: “名字上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 (《邓小平重要谈话》,1987年2—7月,第34页)同年7月,中央批准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然后相继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举办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坚持“四个为主”: 经济成分以 “三资企业” 为主; 产品生产以出口外销为主; 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 建设资金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1984年初,邓小平去经济特区视察,充分肯定经济特区办得好。他说: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在视察中,邓小平为各个特区题词,进一步确认了各个特区的功能: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52页)在此基础上,我国在1988年决定建立海南省并将整个海南岛创办成经济特区,这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特区。
在总结特区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随后,我们开放了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我国另外还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经济开放区等实行灵活经济政策的经济开放区。在1990年,又开放了上海浦东新区,实行比特区还“特” 的政策,建立保税区。1988年6月,在 “九十年代的中国和世界” 国际研讨会上,邓小平又对与会者谈到: “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 (香港)。” 这样,内地一些省会城市也实行开放政策,再推进到沿边地区。这就形成了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内地这样的多层次、全方位、点与线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特别是1997年,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目的是以上海为龙头,以重庆为龙尾,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发展。邓小平对对外开放进行总结,他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指出自己的一个失误: “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幅射面宽。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6页)可以说,设立重庆直辖市,就是对这个失误的弥补,现在政策对头,我们一定能把失去的补回来。
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沿海城市和地区发挥了优势,发掘了潜力。一方面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速了本地区工业的技术改造,发展外向型经济; 另一方面,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带动广大腹地经济的发展,遵循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合理分工、密切合作的原则,使对外开放和对内联合相互促进,就可以带动全国经济较快地发展起来。正如江泽民讲到的: “我们要继续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这就要求必须把现有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的事情进一步办好,把吸纳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对外贸易、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事情进一步办好。” (《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7日)
总之,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开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经验,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必然会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 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自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最主要的是使我国由原来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成为逐步走向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开放型经济体制。由于有了正确的政策指导,我们能够积极加入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这给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生产流通,搞活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外汇储备,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得到了许多启迪和利益,也掌握了对外贸易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同样,在利用外资方面,我们也打开了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加强了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吸取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经营管理的经验。三资企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外国资本纷纷看好中国。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
同时,改革开放也使我们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合作、关系得以完全发展。我们在这些领域中能够得到和吸收到许多丰富的养分,获得时代前进的信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各方面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们设立的对外开放的总目标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技术实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也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审时度势,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独立自主地作出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从严格意义上讲,要求把国内经济从生产到流通,在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通过竞争、比较,发现并及时利用国际技术进步和分工发展所形成的有利因素,以发展国内的经济和技术。因此,从其基本内容看,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劳务输出和国际旅游,而尤以前三者为中心。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总的来讲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下,利用国际上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资金、技术和设备,加强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交往,建立和健全各项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使外商在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技术交流、投资、贷款和劳务合作等领域能够得到优厚的待遇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 国有资本管理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标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相对于闭关自守而言的,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开放。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湖南是内陆省区,封闭意识较强,要加速经济发展,必须对外开放。开放意识落后,这是湖南与沿海先进省区的最大差距。为改变湖南的内陆意识,加速发展,湖南省委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1987年6月,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开放促开发”的指导思想。1988年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郴州、零陵地区和衡阳市作为湖南省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湖南的请示报告。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省委和省政府又决心扩大开放,并确定了“放开南北两口,拓宽三条通道,建设五区一廊,加速西线开发”的对外开放战略方针,对全省的改革开放起了一定的作用。1995年10月,湖南省委在党中央全方位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为推动湖南经济在“九五”和新世纪的更快发展,以深化改革的精神,提出了开放带动战略,带动了湖南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新的发展。

☚ 国有小企业改革   三资企业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是指一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的对外政策,开展国际交流,包括经济、文化、体育、卫生许多方面,最主要的是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着一个国家内部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且也日益扩大着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间开展经济交流的基础,决定着各国间经济关系的物质内容和具体形式。国际经济关系是随着商品交换越出国界而开始的。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这种国际经济联系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各国的经济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的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地区和国别的界限。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不断扩大,逐渐把世界各国卷入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以致离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就不能得到发展。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只依靠自己的资源和技术,孤立地发展自身经济。只有通过经济交流,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来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离开国际交往,就不能立足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有着客观必然性。(1)这是社会化大生产本身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化大生产内在规律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不断开展和扩大对外经济联系。(2)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具体说来,第一,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某些商品短缺、另一些商品过剩的市场失衡现象,除了依靠国内调节外,可以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来调剂余缺,减少失衡,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世界各国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和劳动耗费有很大差异。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出口自己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技术或劳务,换回本国需要、在本国生产效率又低的短缺商品、技术或劳务,这样就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利益、节约社会劳动。(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代,一个国家要不甘落后,就要善于利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取外国之长补自己之短,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弥补本国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的不足。这两方面对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水平不高、资金不足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 ☛

对外开放Open-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

原为封闭经济的国家(地区)为打破闭关锁国状态,在整个领土或局部地区实施开放经济的政策。有些国家(地区)虽然允许商品货物、资金和人员的越境活动,但又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此为局部开放。完全取消这些限制的对外开放为完全开放,即开放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的优点,因而不断增加与国外的经济联系,减少对外国资本的限制,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外开放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历史潮流。随着实施对外开放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生产国际化日益加强,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密切。

对外开放

一国在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等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实行开放性的政策。在我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对外开放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中,首先建立了经济特区(全称为“经济特别开发区”),随后又开辟了沿海开放城市,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沿周边国家的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对外开放地带,开放了沿江与内陆许多城市。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我国将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同时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是我国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发展生产力,振兴经济,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 加强同国外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 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收人才、知识、经验;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展对外贸易,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外开放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博采国外一切长处为己所用。对外开放也不是生产力处于落后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是商品生产发展社会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面对全世界,包括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当然,对外开放也会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这可以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加以有效克服。

☚ 国际经济合作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指我国80年代以来所实行的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策。在当代国际经济分工和经济一体化愈来愈深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孤立于国际经济发展之外,必然使本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迅速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可以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四化建设;“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列宁选集》第4卷第511页)西方某些人士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持有某些疑虑,经过我国宣传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已使国际人士有了更好的理解。

☚ 市场疲软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展对外经济关系、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邓小平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这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重要条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6页)按照这一政策,我国将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包括扩展对外经济贸易、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等。这一政策的战略意义在于:利用外部条件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完善;同时发挥我国的优势,把产品、劳务、工艺技术输到国外去,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等,以世界各国之长,补我一国之短。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需要、依赖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正是适应形势的要求而制订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邓小说:“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8页)

☚ 对内搞活经济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政策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其基本内容是: 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努力办好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等。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成国际交往的结果。它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长期基本国策之一,是对过去闭关锁国政策的重大改革。通过对外开放,可以把我们的视野由国内扩展到国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以扬我之长,补我之短; 取各国之长,为我所用。其目的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须坚持的对外经济关系原则是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对外开放的管理原则是加强集中统一,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对外,联合对外。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全方位,多角度开放。对外开放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也要反对祟洋媚外,一切依赖外国的态度,并要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我国自1979年确定对外开放方针以来,迈出了四大步: 1980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步,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和海南行政区; 第三步,1985年又开放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随后又开放了山东、辽东两个半岛; 第四步,1988年在沿海开放地带增加了140个市县,并建立海南省。从南到北形成了一个开放前沿地带,面积32万平方公里,市县288个,人口2亿以上,工农业产值占全国的50%以上。对全国的开放搞活起了重大作用。

☚ 计划单列   直接计划 ☛

对外开放dui wai kai fang

(th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对外开放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