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对外开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对外开放duìwàikāifàng指开放国门,同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外交、经贸和文化关系,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 对外开放duìwài kāifàng指努力同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外交、经贸和文化关系,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常同“对内搞活”连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例如:“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来开发资源,是中国长期的坚定政策,绝不是权宜之计。”(《人民日报》1983. 8. 7)“为适应‘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市外贸总公司于1979年设立了研究室,后经上级批准改为国际贸易研究所。”(《北京日报》1985.1.7) 闭关锁国、闭关自守;对外开放○闭关锁国bì guān suǒ guó闭塞关口,封锁国境,不跟外国往来:~的大清帝国终被外来势力打开了大门 |~必然落后。 ○闭关自守bì guān zì shǒu闭塞关口,不跟别国往来:我朝~,没有近忧,必有远虑|如此~,国家何日兴旺|~,坐井观天。 ●对外开放duì wài kāi fàng打开国门,与外国或外界往来:我国~以后,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是大势所趋| 实行~政策。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我国80年代以来所实行的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可以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四化建设。 ☚ 双轨制 投资资讯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duìwài-kāifànɡ打破对外封闭的隔离状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与交流。 ☚ 对手戏 对印自卫反击战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duiwai kaifang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并扩大对外经济和技术的交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但不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发展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是: ☚ 经济区 经济开放区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Duiwai kaifang国家的政策。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技术交流,以便引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以便利用外国资金进行建设。主要作法是:按照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实行统一对外的原则大力开展对外贸易,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规模,努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用来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根据同一道理,国内各地区之间也要互相开放。各地区、各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经济联系,促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合理交流,发展各种经济技术合作,联合举办各种经济事业,促进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的合理化。对外开放使我国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状态,转向积极进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开放经济,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还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 一国两制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已形成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上海浦东新区是今后十年对外开发的重点。 ☚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特区 ☛ 对外开放有计划、有重点地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资金、信息和专家,进行四化建设的政策。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的政策,它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所提四个现代化将使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问题时,第一次使用了 “开放” 一词,这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很有创造性的一部分。而在 “文化大革命” 中,邓小平就已经开始酝酿开放思想了。他提出要 “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 并认为 “这是一个大政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页)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3页)在这里,他明确提出了 “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党的一些重要文献都充分肯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1984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也明确要求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9页) ☚ 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 国有资本管理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标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相对于闭关自守而言的,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开放。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湖南是内陆省区,封闭意识较强,要加速经济发展,必须对外开放。开放意识落后,这是湖南与沿海先进省区的最大差距。为改变湖南的内陆意识,加速发展,湖南省委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1987年6月,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开放促开发”的指导思想。1988年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郴州、零陵地区和衡阳市作为湖南省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湖南的请示报告。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省委和省政府又决心扩大开放,并确定了“放开南北两口,拓宽三条通道,建设五区一廊,加速西线开发”的对外开放战略方针,对全省的改革开放起了一定的作用。1995年10月,湖南省委在党中央全方位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为推动湖南经济在“九五”和新世纪的更快发展,以深化改革的精神,提出了开放带动战略,带动了湖南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新的发展。 ☚ 国有小企业改革 三资企业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指一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的对外政策,开展国际交流,包括经济、文化、体育、卫生许多方面,最主要的是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 ☛ 对外开放Open-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原为封闭经济的国家(地区)为打破闭关锁国状态,在整个领土或局部地区实施开放经济的政策。有些国家(地区)虽然允许商品货物、资金和人员的越境活动,但又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此为局部开放。完全取消这些限制的对外开放为完全开放,即开放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的优点,因而不断增加与国外的经济联系,减少对外国资本的限制,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外开放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历史潮流。随着实施对外开放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生产国际化日益加强,国际经济关系日趋密切。 对外开放一国在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等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实行开放性的政策。在我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对外开放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中,首先建立了经济特区(全称为“经济特别开发区”),随后又开辟了沿海开放城市,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沿周边国家的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对外开放地带,开放了沿江与内陆许多城市。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我国将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同时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发展生产力,振兴经济,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 加强同国外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 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收人才、知识、经验;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展对外贸易,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国际经济合作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指我国80年代以来所实行的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策。在当代国际经济分工和经济一体化愈来愈深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孤立于国际经济发展之外,必然使本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迅速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可以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四化建设;“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列宁选集》第4卷第511页)西方某些人士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持有某些疑虑,经过我国宣传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已使国际人士有了更好的理解。 ☚ 市场疲软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展对外经济关系、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邓小平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这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重要条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6页)按照这一政策,我国将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包括扩展对外经济贸易、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等。这一政策的战略意义在于:利用外部条件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完善;同时发挥我国的优势,把产品、劳务、工艺技术输到国外去,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等,以世界各国之长,补我一国之短。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需要、依赖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正是适应形势的要求而制订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邓小说:“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8页) ☚ 对内搞活经济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政策 ☛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其基本内容是: 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努力办好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等。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成国际交往的结果。它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长期基本国策之一,是对过去闭关锁国政策的重大改革。通过对外开放,可以把我们的视野由国内扩展到国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以扬我之长,补我之短; 取各国之长,为我所用。其目的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须坚持的对外经济关系原则是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对外开放的管理原则是加强集中统一,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对外,联合对外。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全方位,多角度开放。对外开放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也要反对祟洋媚外,一切依赖外国的态度,并要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我国自1979年确定对外开放方针以来,迈出了四大步: 1980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步,1984年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和海南行政区; 第三步,1985年又开放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随后又开放了山东、辽东两个半岛; 第四步,1988年在沿海开放地带增加了140个市县,并建立海南省。从南到北形成了一个开放前沿地带,面积32万平方公里,市县288个,人口2亿以上,工农业产值占全国的50%以上。对全国的开放搞活起了重大作用。 ☚ 计划单列 直接计划 ☛ 对外开放dui wai kai fang(th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对外开放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