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欲释死囚案
唐代君主信奉“天人感应”之说。每遇天灾,便认为是上天迁怒人间,于是为之减膳撤乐,审查狱讼有无冤滥,赦囚徒,令群臣直言朝政得失等,希望以此使上天减轻灾害。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天旱,自去冬以来未有雨雪。宣宗为之减膳撤乐、出宫女、放鹰犬、止兴建;同时命宰相卢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御史中丞封敖审理京城在押囚犯,进行大赦。不久大理寺卿马植奏称:“卢商、封敖等一味宽宥,将犯重罪、判死刑者,全部免死。例如有官吏受财枉法、监守自盗及各种故意杀人的囚犯,以往大赦均不免其死罪,而今卢商等因疏理而皆免其死,使贪官污吏无所惩戒、被谋杀者冤不得申。恐怕这种作法并不利于消除旱灾,致平和之气。请陛下重新考虑赦囚之事。”宣宗乃诏中书、门下两省五品以上官重议此事。唐代惯例:凡赦天下,犯谋反逆叛等十恶之罪及故意杀人、官员受财枉法等重罪者,不在赦免之列。在本案中并非遇赦,仅为上答天谴,求上天早降甘霖,宰相、御史便不问犯罪轻重,一律实行赦免,是自乱国法,有违法律惩恶劝善的原则。宣宗诏两省官重议此事,左谏议大夫张鹭等上言道:“陛下因大旱审理在押囚犯,恐其中有冤枉,而今欲赦免的死囚,并无冤可雪。卢商等滥施宽宥,恐不逞之徒常盼水旱为灾。”议者皆赞成马植所奏,于是宣宗听从了众人的意见,所有犯重罪的死囚,皆不宽免。事后并以马植为刑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