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题 解】

此诗是李白游历宣州在谢朓楼上与族叔李云分别时所作的一首歌行古体诗。李白借着几分酒意,宣泄心中的苦闷:岁月如流,年华虚度,令他多烦忧;虽有出众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但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却又无法发泄。此时他身临谢朓任过职的宣州,又登临谢朓楼饯别李云,酒酣耳热之际,不禁悲慨中生,于是写下这首翻腾着诗人心底滚滚风雷的杰作。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

宣州:近安徽宣城。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饯(jiàn)别:以酒食别。校(jiào)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叔云:李白族叔李云,当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诗中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开首二句,突如其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将心中烦忧一吐为快。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既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

全诗构思缜密,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和解脱的情感。语言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


历代诗词精品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是天宝末李白游宣州(今安徽宣城)登谢公楼所作,《文苑英华》题作《陪侍郎(御)叔华登楼歌》,日本影印静嘉堂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云“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今传各本多同。近人詹锳力主以一作为是,可从。——盖两题题赠不同,李云其人作过秘书省校书郎,赞成用今题者皆根据汉人称东观(国家图书档案馆)为“道家蓬莱山”,相当于唐之秘书省,因以诗中“蓬莱文章”即扣校书郎之职。但《文苑英华》注“蓬莱文章”一作“蔡氏文章”,可见“蓬莱文章”未必与校书郎之职相关,李华是著名古文家,擅长碑版文字,方可比拟于蔡邕。华于天宝十一载(752)为侍御史,不久为奸党所嫉,不容于御史府,安史之乱前又任过右补阙,其间有可能到过宣城;而李白是天宝十二载(753)秋至宣城,此后还多往来宣城。李白因失意离开长安,所以与李华有共同语言。诗中未涉及安史之乱,所以此诗当是初至宣城时作。
 诗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十一字散文化的排句,以“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相对领起二句,其起势迅猛,如风雨骤至。对于政治失意的人,去日苦多是一重苦恼,今日难捱也是一重苦恼,这心情是太矛盾太复杂了,二句不仅内容耐味,形式也耐味。老实人写诗,昨日就昨日,今日就今日,而“昨日之日”、“今日之日”这样的说法在文法上是不通的,然而你无论如何不能把它简化为“昨日”、“今日”,简化了就不够味。这就是所谓言之不足故永歌之,是李白从心化出的创造。
 前两句说到愁不可遏,到三四句却并不沿着这条思路往下写,而依然是李白特有的语未了便转,一跳就落到秋高气爽,登楼酣饮的题面上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怀念李白道:“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李白置酒会友时是有高谈阔论诗文一道的习惯的,对年轻的诗友杜甫是如此,对长辈的古文家李华也是如此。两位挚友在谢公楼上,当然要谈到谢脁,不止谈谢脁,话题还一直追溯到陈子昂所大力提倡、李白所大力响应的汉魏风骨,他在《古风》中自豪地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也就是以汉魏风骨的传人自居,“蓬莱文章建安骨”就是两汉诗文即汉魏风骨的一转语;而从汉魏到盛唐,几百年中也并非一片空白,李白又从其中举出一个小谢即谢脁,来特别加以表扬,这是因为谢脁诗最符合“清风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标准,是因为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的缘故,所以说“中间小谢又清发”。这几句的意脉十分清楚,如果将“蓬莱文章”牵合于校书郎李云,就有些扦格难通了。
 两位家门好友于酒酣耳热之际,尚论古人,谈兴极高。他们上说汉魏风骨,中论六朝名家,结穴还在当代。这两个人,一个是文豪,一个是诗仙,对古人亦不宜多让,于是诗情一跃而进,达到高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注意这个“俱”字,那是只有李华才当得起的。两句说彼此怀着不平凡的兴致,要展翅飞翔,飞上高高的青天去拥抱嫦娥,可谓壮志凌云,无比高兴,这也是李白诗风的绝妙写照。
 全诗起得那样愤激,却借一腔酒兴不知不觉转化为一腔豪情,令人鼓舞。然而就在这时,诗情又一落千丈。这大起到大落自有其内在逻辑性:以这样可上九天揽月的志气和才情,诗人在现实中竟没有出路,怎不叫人思之气短呢?于是诗情重新回到开篇的烦忧上来,以“抽刀断水水更流”来比喻不可断绝的忧愁,新颖、奇特而又恰切,“断水水更流”、“消愁愁更愁”,尤其是后句一连串的愁、愁、愁,音调之流畅,出语之天成,简直使人如闻抽刀断水、而水流潺潺之声,音情与取象俱妙,真是想落天外的妙语,历代喻愁的诗词句之多,却很难有超过此二语者。使人想起严羽赞叹的:“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尾点出“人生在世不称意”,现实黑暗,壮志难酬,也只好浪游江湖。这是很无可奈何的话。
 李白歌行的能事在于,常把一些表面看来毫不联贯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还叫人觉得天衣无缝。郭老论诗强调“诗应该是纯粹的内在律”,而“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长’。这是我自己在心理学上求得的一种解释,前人已曾道过与否不得而知。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这种韵律非常微妙,不曾达到诗的堂奥的人简直不会懂。这便说它是‘音乐的精神’也可以,但是不能说它便是音乐。”而李白诗歌意象组织的内在逻辑性,也正是郭老所谓的内在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诗最少运用格律,却最具音乐的精神。象这首诗,短短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若断苦续,却又一气呵成,分拆不得。这是李白诗歌的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唐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2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3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5

 
 【释】
 1.谢脁楼:一名北楼,在今安徽宣城,南齐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校书:李云所任官职名。
 2.酣高楼:在高楼上酣饮。
 3.蓬莱文章:蓬莱是传说中海外的仙山,相传仙家一些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汉代中央政府的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故东观有“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之称。因李云任朝廷的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来借指李云。建安骨:建安是东汉末献帝的年号。当时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写的诗被称为“建安体”,因其风格刚健清新,故后人又誉之为“建安风骨”。
 4.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览:通揽,用手撮持的意思。
 5.散发:抛弃冠簪,隐居不仕。弄扁舟:乘小舟遨游也是过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的意思。
 
 【译】
 抛弃我而去的昨日的时光已不可挽留,
 搅乱我心的今日的时光令人多烦忧。
 万里长风呵,送来了行行的秋雁,
 面对美景呵,正好可以酣饮高楼。
 想那汉魏文章建安风骨,
 以后又有小谢诗歌的清秀。
 你与我也都满怀逸兴,神思遨游,
 要飞上青天,揽持明月的风流。
 我要呵,抽出宝刀砍断水,
 水波却激起更高的浪头,
 我想举杯饮酒消愁,
 愁绪无端,更添几分忧愁!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
 还不如披散头发,长啸弄舟!
 
 【评】
 一如清人沈德潜所指出,“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唐诗别载集》卷六),最具有太白随情抒写,变幻无端之特色。所谓“壮浪纵姿,摆去拘束”者是也。读这种诗,你会忘记语言、忘记诗歌,只觉得是一种感情的奔涌,滔滔汨汨,忽悲忽喜,忽快忽慢,忽长忽短,又觉得抽象为一种节奏,美妙动听而不可言喻,令你如醉如痴;或是抽象为一种狂舞,令你如醉如痴,手舞足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解题】
 此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约作于天宝十二、三载(753、754)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后,来到今安徽宣州。谢朓(tiao):字玄晖,南齐诗人,深受李白敬仰。谢朓楼:又名叠嶂楼、北楼、谢公楼,乃谢朓为宣城太守时所建。校书:校书郎。李白另有《饯校书叔云》诗,作于春天,与此诗写于秋天时间不合。李华为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李白有交往,于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曾出按州县,见两《唐书》本传,时代相符,故此诗题当以一作为是。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无路报国之愤懑,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末复流露消极出世情绪。感情激荡,章法跳跃多变。开头破空而来,发兴无端,以下衔接转折都显得突然,出人意料,而又交织得自然妥帖。“抽刀”二句,描写无法摆脱的苦闷心境,用喻精巧贴切,为后人传诵之名句。
 【注释】
 ①二句意谓以往岁月已弃我而去,无法挽留,如今岁月却只能使人心烦意乱。②二句写眼前秋景正可登楼饱览,开怀畅饮。酣(han):畅饮。③此句谓李华文章具有汉魏风格。蓬莱:原指海中神山,传说仙府幽经秘录均藏此山,故东汉时即称官府藏书处东观为蓬莱。此处“蓬莱文章”即借指汉代文学。建安:东汉末献帝年号(196—220),当时曹操父子和王粲等七子所写诗文,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誉之为“建安风骨”。④此句谓从汉到唐,中间以谢朓的诗最清新秀发。小谢:指谢朓,因晚于谢灵运,唐人称灵运为大谢,称朓为小谢。清发:清丽秀发。《南齐书·谢朓传》:“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⑤二句意谓李华和自己,与汉代及建安作家、小谢的精神境界相通,都怀有高雅脱俗的兴致豪情,因而产生飞上青天揽取明月的奇想。览:通揽,摘取。⑥二句形容自己的忧愁连续不断,无法排除。更愁:一作“复愁”。⑦不称意:不称心,不合意。散发:古人平时都束发用簪子将头发盘住在头顶,藏在冠内。去掉冠和抽掉簪子,头发就散落下来,这是不拘礼节的行为。一般隐士都抛弃簪冠,故此处即指隐居不仕。弄扁舟:指归隐江湖。《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扁舟:小舟。散发弄扁舟:一作“举棹还沧洲”。

古代文学作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歌篇名。唐李白作。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王(琦)云:钟嵘《诗品》论谢惠连云:小谢才思富捷,恨思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按:小谢谓谢朓,王注引《诗品》谓为谢惠连,非。”今人刘学锴说:“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脁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唐诗鉴赏辞典》)今人常秀峰等《李白在安徽》: “由登谢脁楼而论及谢朓,说自两汉文章和建安诗歌呈现异彩以来,谢朓又以清新独树一格,诗人崇拜谢朓,继承谢朓诗风,反以下句说他和谢朓‘俱怀逸兴壮思飞’。按:这两句,明人唐汝询《唐诗解》释为: ‘子(指李云)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李白)若小谢,亦清新多发。’这样解释似乎牵强。”此诗是天宝末年李白漫游至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全诗抒写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在忧愤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性格。首四句感时忧身,直抒郁结,由于不平的政治遭遇,他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年华蹉跎而心情悒郁。“长风”二句写即席眼见之景,抒发饯别时对景酣饮的豪情。诗人从极端苦闷的内心独白中突然转到面对秋风鸿雁、尽情畅饮,这种爽朗壮阔的境界描写,变化突兀,充分展示了诗人善自解脱、豪放不拘的精神风貌。“蓬莱文章”四句颂友誉己,谓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自己象谢朓诗风清新秀发;彼此俱怀豪情逸兴,酒酣兴发,壮志凌云,直欲飞上青天揽取明月。尾四句回视现实,愁从中来,似水一样刀断不开,举杯消愁而愁恨更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只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以愤激之语收束,可见其幽愁苦闷之深重。主要艺术特色:一、结构起落无迹,大开大合。短短一首小诗,几次转折、起落,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这种结构上的跳跃和诗中所表现的瞬息万变的思想感情是相一致的。二、通过拟人手法,把时间写得有感情、有意志,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比喻新颖贴切;融散文句式入于诗中,不假雕饰,浑然天成,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行路难 其三 下一篇:夜泊牛渚怀古 →
诗词简介: 此诗是李白游历宣州在谢朓楼上与族叔李云分别时所作的一首歌行古体诗。李白借着几分酒意,宣泄心中的苦闷:岁月如流,年华虚度,令他多烦忧;虽有出众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但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却又无法发泄。此时他身临谢朓任过职的宣州,又登临谢朓楼饯别李云,酒酣耳热之际,不禁悲慨中生,于是写下这首翻腾着诗人心底滚滚风雷的杰作。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

 宣州:近安徽宣城。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饯(jiàn)别:以酒食别。校(jiào)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叔云:李白族叔李云,当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xuān zhōu xiè tiào lóu jiàn bié xiào shū shū yún 
    宣 州 谢 朓 楼 饯 别 校 书 叔 云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qì wǒ qù zhě , zuó rì zhī rì bù kě liú ; 
    弃 我 去 者 , 昨 日 之 日 不 可 留 ; 
    luàn wǒ xīn zhě , jīn rì zhī rì duō fán yōu 。 
    乱 我 心 者 , 今 日 之 日 多 烦 忧 。 
    chánɡ fēnɡ wàn lǐ sònɡ qiū yàn , duì cǐ ké yǐ hān ɡāo lóu 。 
    长 风 万 里 送 秋 雁 , 对 此 可 以 酣 高 楼 。 
    pénɡ lái wén zhānɡ jiàn ān ɡǔ , zhōnɡ jiān xiǎo xiè yòu qīnɡ fā 。 
    蓬 莱 文 章 建 安 骨 , 中 间 小 谢 又 清 发 。 
    jù huái yì xìnɡ zhuànɡ sī fēi , yù shànɡ qīnɡ tiān lǎn mínɡ yuè 。 
    俱 怀 逸 兴 壮 思 飞 , 欲 上 青 天 揽 明 月 。 
    chōu dāo duàn shuǐ shuǐ ɡènɡ liú , jǔ bēi xiāo chóu chóu ɡènɡ chóu 。 
    抽 刀 断 水 水 更 流 , 举 杯 销 愁 愁 更 愁 。 
    rén shēnɡ zài shì bù chēnɡ yì , mínɡ cháo sàn fā nònɡ piān zhōu 。 
    人 生 在 世 不 称 意 , 明 朝 散 发 弄 扁 舟 。 
  •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唐]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
    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
    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
    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
    都怀有无限的意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
    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
    人生坎坷总是不能 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  
    1、宣州:今安徽宣城。
     
    2、谢脁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 时,在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脁楼,也称北楼、谢公楼。 
     
    3、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
     
    4、云:李云,李白的族叔。
     
    5、弃:抛弃。
     
    6、酣高 楼:在谢脁楼上畅饮。
     
    7、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 章。
     
    8、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 汉时东观是官家著述及藏书之所,东汉学者以之比为道家的蓬莱山。
     
    9、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动乱 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10、建安,东 汉献帝年号(196—214)。
     
    11、小谢:指谢脁。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 为大谢,称谢脁为小谢。
     
    12、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 建安诸子和谢脁,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13、览:同“揽”。

    14、弄扁 (piān)舟:指归隐江湖。扁舟,小船。
  • 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本年秋来宣州,恰遇李华以监察御史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名叠嶂楼,乃南齐宣城太守谢朓高斋地,又名北楼、谢公楼。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无路报国之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朓诗歌之豪情逸兴,末复流露消极出世情绪。感情激荡,章法跳跃。起二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发兴无端”(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二),包含对时局之深切忧虑及自己无法施展才能之愤懑心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描写无法摆脱之苦闷心境,用喻精巧贴切,均为后人传诵之名句。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中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开首二句,突如其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将心中烦忧一吐为快。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既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

     全诗构思缜密,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和解脱的情感。语言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
  • 诗歌篇名。唐李白作。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王(琦)云:钟嵘《诗品》论谢惠连云:小谢才思富捷,恨思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按:小谢谓谢朓,王注引《诗品》谓为谢惠连,非。”今人刘学锴说:“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脁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唐诗鉴赏辞典》)今人常秀峰等《李白在安徽》: “由登谢脁楼而论及谢朓,说自两汉文章和建安诗歌呈现异彩以来,谢朓又以清新独树一格,诗人崇拜谢朓,继承谢朓诗风,反以下句说他和谢朓‘俱怀逸兴壮思飞’。按:这两句,明人唐汝询《唐诗解》释为: ‘子(指李云)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李白)若小谢,亦清新多发。’这样解释似乎牵强。”此诗是天宝末年李白漫游至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全诗抒写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在忧愤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性格。首四句感时忧身,直抒郁结,由于不平的政治遭遇,他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年华蹉跎而心情悒郁。“长风”二句写即席眼见之景,抒发饯别时对景酣饮的豪情。诗人从极端苦闷的内心独白中突然转到面对秋风鸿雁、尽情畅饮,这种爽朗壮阔的境界描写,变化突兀,充分展示了诗人善自解脱、豪放不拘的精神风貌。“蓬莱文章”四句颂友誉己,谓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自己象谢朓诗风清新秀发;彼此俱怀豪情逸兴,酒酣兴发,壮志凌云,直欲飞上青天揽取明月。尾四句回视现实,愁从中来,似水一样刀断不开,举杯消愁而愁恨更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只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以愤激之语收束,可见其幽愁苦闷之深重。
     
    主要艺术特色:
    一、结构起落无迹,大开大合。短短一首小诗,几次转折、起落,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这种结构上的跳跃和诗中所表现的瞬息万变的思想感情是相一致的。
    二、通过拟人手法,把时间写得有感情、有意志,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比喻新颖贴切;融散文句式入于诗中,不假雕饰,浑然天成,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
  •  诗歌。作者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是天宝末李白游宣州时所作。全诗情感几度跌宕起伏。前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第三句开始境界大开,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和“举杯消愁”两句,又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诗人情绪再次低落。但诗人很快又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这样在大起大落的飞跃中,披露了他内心深沉的痛苦,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精神。。


诗词作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白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复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秋(753),在今安徽宣城时所作。
 谢朓楼,为南齐诗人谢朓(玄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此楼,也称谢公楼或北楼,唐末,即名为叠嶂楼。公元753年李白同秘书省校书郎(即掌管中央校正典籍的官员)李云于此楼设宴饯别。
 “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政治腐败,社会昏暗。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结合自身遭遇,内心极为愤慨。是时登楼饯别,不禁百感交集,满腔烦忧,慷慨陈辞,把自己自天宝以来的个人困窘和朝政腐败的苦闷心境和复杂思绪,都借诗喷发了出来。


 * * * *


 此诗十四句,有四层意思,即——


 第一层:烦忧(满腔悲愤)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是发端之句,它既不写楼,也不叙别,而是直抒郁结——什么“郁结”呢?
 诗人每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易逝,心烦意乱,忧愤抑郁。他有“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他又有对于昏暗现实的忧愤情怀。因此,在诗之开端就来一个长叹:
 抛我而去的就让他去吧,反正过去(昨日)的日子不会重返;只是今天这种“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令人烦闷的日子,仍在扰乱我的心境,心头上的愁云,总是难以驱散。
 这个破空而来的发端,一气鼓荡地将诗人的久积之烦乱心绪,不可抑制地喷发了出来。因为,这时的李白,已被朝廷“放还”,才能不得施展,政治理想破灭,心情异常郁闷。而诱发其愤泻这个郁气的“异火线”,即是谢朓楼的饯别。因为它,才使诗人触景生情,百感丛集,思绪万千。你看:


 第二层:饯别(心与境契合)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这次为李云饯别,正遇上北雁乘万里长风南来的美好的清朗秋天,对此佳景,不由得激起“酣高楼”的豪情逸兴。何谓“酣”?据孔安国《尚书·传》云:“乐酒,曰酣。”即尽情畅饮。
 这两句的诗情与诗境同上一层情景迥然各异:先前的那种满怀悲愤至此已化成豪迈胸襟;先前的浓烈的精神苦闷,也已转变为爽朗壮阔的境界。为何有此大变?这是因为,诗人登上高楼眺望,只见外面北雁南飞,晴空万里,一幅壮阔明净的画图,不觉令诗人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深深感到了一种心与境契合的愉快。心情一舒畅,“酣高楼”的豪兴,也就由然而生。


 第三层:述怀(仰古人,赞族人)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前二句诗是此诗的难点所在,历来对此有不同解释。如今若干注家都沿用唐汝询《唐诗解》的说法,即:“子(李云)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李白)若小谢,亦清发多奇。”因此,认为这两句诗是承“高楼饯别”而分写主客双方的,即:上句谓李云文章深得建安精神,风格刚健;下句即自比“小谢”,说自己诗歌也象他那样清发奇秀。因此,下文才说:“俱怀逸兴”。此说,以朱东润主编的“读本”为代表,十三院校本、复旦本、唐诗选本、新唐诗三百首和唐诗赏析辞典等,均附和此说。但林庚的《历代诗歌选》却持不同意见,认为:“这二句是因谢朓楼而论及谢朓,说自从西汉文章和建安诗歌呈现异彩以来,谢朓又以清秀独树一格。”
 到底以那一说为妥呢?
 我认为《唐诗解》的说法,不免有些穿凿牵强,特别是“自比说”,不近情理。而“林说”似乎更为妥贴。因为我们想:因李云在朝廷任校书郎而想到喻为“蓬莱山”的东观(藏书机构),由唐溯汉,并从藏书阁联想到诗歌文章,是可能的。再说,因登谢朓楼而论及谢朓诗风,也完全通情达理。为什么李白这位大诗人非要于此时此地“自比为小谢”呢?怎么可以在“赞美族人”之同时,来那么一番“自夸”呢?这不会让诗人自感浅薄吗?据此,我觉得,仅此两句而论,主要是即景生情,仰怀古人。其中,或许略含一点赞美李云文章之意,但断难有“自夸”之心。由于有了上边二句的铺垫,下边两句倒是诗人述志之辞。其意说——
 我李白一生敢于上天揽月,诗文超逸豪雄,都是由于并采兼蓄建安爽朗遒劲精神和谢朓清逸秀发诗风的结果。
 这里,把俱怀,解为“并采兼蓄”,是因为“俱”,可作“同”、“并”、“兼”解;“怀”,即有“抱”、“包”之意,还有“藏”之一义,可以引申为“蓄”。如韩愈《送董邵南序》:“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然而,当诗人面对眼前污浊现实时,烦愁又回复心头,而且更甚。因此,才有最后一层“抽刀断水”、“举杯遣愁”的抒写——


 第四层:遣愁(遗世独立)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谢朓楼前长流着清冽的宛溪之水。这使诗人把无边的烦愁同不尽的流水联系了起来,于是,发出了“抽刀断水”的奇特比喻。可是,在当前这种尘俗社会中,“忧愁”这个东西,如果想借酒来消愁,就像抽刀断水一样,不仅斩而不断,而且愁上生愁,以至无法排遣。
 在这“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极度悲愤的情况下,诗人却悟出一条人生归宿之路,即:与其谋官不能称心如意,倒不如像汉人袁闳那样披发(即“散发”)驾舟,放浪江湖,隐遁尘外。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袁闳传》中之典实,其中云:“延禧末,党事将作,宏遂散发绝世。”一说暗用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之典,亦通。
 这个结尾,似乎有点消极,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只能找到这样一条排遣苦闷的途径。否则,诗人将会始终陷于“不称意”的苦恼深渊。因为,李白的进步理想同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在那种条件下,难于找出更好的出路。此诗的可贵之处,是诗人虽然处于精神重压之下,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真正颓唐下去。诗尾的“抽刀”二句,正说明诗人仍在抒发强烈“烦忧”的同时,却表现着他的崛强性格。尽管苦闷难遣,然诗人仍旧力图“抽刀”斩断它、摆脱它,而不是沉溺于苦海而不能自拔。


 * * * *


 对于这首诗的评价,传统说法是:从内容上讲,言辞慷慨,而思想消极。在艺术上看,它是“起落无迹,断续无端”的典型的跳脱多变笔法。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才对呢?
 一、我认为,这首诗同李白其他一些名作一样,能够很好地体现诗人特有风格的又一篇代表作。本诗不仅意气豪放,言辞慷慨,而且思想深邃,感情坦荡,情调沉雄。虽然全篇首尾言“愁”,但从“烦愁”中吐出一股不肯“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气慨和坚决反抗精神。当然,采用那“遗世独立”的反抗方式,似乎没有“明火执仗”的正面反抗来得积极、痛快。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用了“不合作”的反抗方式,不能不认为是一种可行的反抗途径。因而,不能遽而斥之为“消极”。
 同时,就全诗来说,诗行间始终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比如“长风”二句与“俱怀”二句,均贯注着一种超远豪雄的情怀,像是在悲乐中奏出高昂的强音,在浓重的层云间透出明灿的霞光。因此,整首诗给予的感受,不是阴郁和绝望,而是在千忧万愁中显出它的豪迈与雄放。
 二、至于在诗歌的章法和表达艺术上,也并非“断续无端”而完全无迹可循的。其实,只要抓住一个“愁”字,即见端倪。“愁”的来由,是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于是,就出现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并且表现了其心绪变化无常。你道真的是“无常”吗?是有常的。这就是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国事的关怀,对人民的同情。实际上,这是李白的一贯思想,直至临终之前,还不减当年。思想内容上的奔迭,心绪感情上的起伏,表现为诗章结构上的腾挪跌宕,跳跃多变,起伏有序,“起”是常格,“伏”是变格。因为,李白毕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那种不能忘怀的远大政治抱负,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以及对权贵和封建羁束的毫不调和的叛逆精神;还有他那种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激情,使李白诗歌的基调总是表现为:豪放、雄劲、爽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