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 (联系、联结),含义是有限者与无限者,即人和神的联系、结合。后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一词被赋予多种解释。
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逐步消亡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早期没有宗教,宗教观念是在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才出现的。考古发现证明,宗教观念的萌芽最早约产生于公元前10万年,最初的原始宗教约产生于公元前3万年—前1万年的中石器时代。那时,由于原始人类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维持自己的生存,无法抗拒强大自然力的压迫,由于原始人类的愚昧无知,不可能正确说明一系列自然现象和人的生理心理现象,因而对之产生一种恐惧感和神秘感,认为自己周围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具有生命、意志、灵性和神奇的能力,主宰和支配着自己的生活,这样,原始人就将自然现象人格化为众多的神灵加以膜拜,以祈祷、祭祀、法术等形式乞求神灵消灾降福。
宗教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三种基本形态。原始宗教是原始氏族社会中自发产生的宗教,是精确意义的宗教的最初形态,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地变化。一般来说,在血缘家族时期,盛行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的观念,进入母系氏族时期,则出现了一系列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到父系氏族时期,还产生了对祖先和氏族领轴的崇拜,在氏族制度瓦解和部落形成时,氏族的神灵也随之演变或融合为部落的神灵,与这些信仰相适应的多种巫术、祭仪、禁忌、神话等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
民族宗教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如犹太教、婆罗门教、神道教等。这期间,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的宗教也已形成,但是今天这些宗教已不再流传,所以专称它们是古代宗教。民族宗教的特点,是在原始部落神的基础上,出现了最高神、主神;崇拜的主神,即本民族的保护神,具有排它性,仅保护本族人,其传播范围亦局限于本民族;继承某些原始巫术、祭祀、礼仪、并与本民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民族宗教、古代宗教是适应奴隶主阶级的需要和王权的加强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具有原始宗教所没有的鲜明的阶级色彩。
世界宗教是在民族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各民族、各国、各地区逐渐互相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随着世界性帝国的建立及对外扩张,有些民族宗教则突破地域和国家疆界的限制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现代世界性宗教是指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世界宗教是宗教发展史上最高的历史形态,与民族宗教相对比,它们信奉的神灵被认为是全宇宙的最高主宰,有较系统完整的教义体系,严密的组织和庞大的神职人员队伍,简化了民族宗教的繁琐礼仪。
除了世界三大宗教以外,一些地区和民族性的宗教,如犹太教、印度教、道教、锡克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等仍在流传。一些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还存在着原始宗教的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