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宗定伯捉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宗定伯捉鬼

宗定伯捉鬼

亦题《宗定伯卖鬼》、(《定伯卖鬼》、《宋定伯》、《宋定伯卖鬼》。三国魏志怪小说。曹丕撰。原载《列异传》,见《太平广记》卷三二一、《法苑珠林》卷十、《太平御览》卷三八七。鲁迅《古小说钩沉》、郑学弢校注《列异传等五种》皆辑录;吴曾祺《旧小说》、刘世德《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皆录入。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南阳宗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答曰“鬼也”。鬼问定伯“是谁”,定伯欺之曰:“我亦鬼也。”互问后知道同到宛市。共行数里,鬼提出步行太累,互相轮换背着走,定伯答应,鬼便先背定伯。走数里,鬼说:“卿太重,只怕不是鬼。”定伯说:“我是新鬼,故重。”于是定伯背鬼,鬼不重。就这样轮换了几次。定伯说己新死,不知鬼所忌者。鬼说最不喜人唾。他们走着遇到一条河,定伯叫鬼先渡。鬼过河,无声响;定伯涉水,哗哗作声。鬼问定伯怎么会有水声,定伯说是新鬼,不习惯蹚水。行止宛市,定伯举鬼至头顶,用力抓住鬼,鬼咋咋大叫。一直到大街上,才将鬼摔到地上。鬼变为一羊,定伯唾之,遂卖鬼得钱一千五百,乃离去。作品通过宗定伯遇鬼、识鬼、捉鬼、胜鬼、卖鬼的故事,赞扬了敢于和鬼魅作斗争的精神,宣传了鬼怪不可怕的思想,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勇敢和智慧。作品把宗定伯的勇敢、沉着、机智的性格特点,塑造得颇为生动鲜明。宗定伯很勇敢,夜行逢鬼,毫不畏惧。说自己也是“鬼”,以“鬼”对鬼,主动地去同鬼斗。他又镇定沉着,当他两次露出破绽(一次是鬼背他发现他太重,一次是渡水声响大),引起鬼的疑惑时,他不慌不忙,都以“新死”来掩饰过去。他很有智谋,不但三番两次地用假话欺骗鬼,使鬼丧失警惕,解除疑心,还巧妙地套问出鬼的畏忌所在,待到时机成熟,果断将鬼除掉。他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刘世德《选注》中的一幅画把定伯画成有胡子的中年人,则为误画)捉鬼英雄。作品善于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对话写出了鬼的虚实,画出定伯骗鬼的巧妙和机趣,同鬼的愚钝窝囊、鬼而不鬼(机灵)形成鲜明对照。从全篇看,又通过对话来表现气氛的紧张和松驰。当鬼怀疑发问时,气氛就紧张;当定伯巧妙地回答他是“新鬼”后,气氛又转为缓和。这样有张有弛,张弛相间,使情节曲折有致,艺术表现手法别具一格。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也很生动传神。行文中写,快到宛市时,定伯“便担鬼至头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索下。”把定伯的果敢举止和鬼的惊恐万状神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小说写鬼渡水时,“听之了无声”,而定伯自渡时,则“漕漼作声”。描绘细腻生动,逼真形象。当鬼化为一羊,定伯欲卖鬼时,“恐其变化,乃唾之”,精确地刻画出了宗定伯胆大心细、胜而不躁的形象特征。这篇小说,风格清新,用笔朴实无华,带有民间传说色彩。结尾写“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富有民间文学的幽默感。魏晋时代,信神鬼之风盛行,道教和佛教大量编造神鬼故事,宣扬神鬼之魔力,就是儒者、史家的著作,也讲神仙道术、鬼妖作祟、道佛灵异,目的都在证明神鬼和幽冥世界的实有和威力,散布迷信思想。而《宗定伯捉鬼》,虽然没有正面否定鬼的存在,但它们没有宣扬对鬼神的崇拜,也没有渲染鬼神世界恐怖神秘的气氛。在先唐志怪小说林中,它开了不怕鬼、人定胜鬼故事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这是一篇写少年英雄捉鬼胜鬼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也开了描写少年打鬼故事的先路,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这个故事,被《搜神记》卷十六采用,文句几同《广记》所记,但改原文“宗定伯”为“宋定伯”,特别是改“时人有言”为“当时石崇有言”,故意推迟了作品的写作时代,今人不能不辨。这个故事在明代又有衍变。据明人谈迁《北游录·纪闻下》所记,定伯卖鬼后,“买者得羊,将还系之,明旦止见绳在”。这一增饰有悖于原故事人胜鬼的主题。据传,明人张自烈曾作《卖鬼行》,笔者没见原作,不知有“买者得羊”云云否?

☚ 张奋宅   定伯卖鬼 ☛

宗定伯捉鬼

 南阳宗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曰:“鬼也。”鬼曰:“卿复谁?”定伯欺之,言:“我亦鬼也。”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共行数里,鬼言:“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担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大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死,故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其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唯不喜人唾。”于是共道遇水。定伯因命鬼先渡;听之了无声。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耳,勿怪!”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至头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乃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时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

 《列异传》和其他志怪书一样,在如何对待鬼神的问题上,一方面承认鬼神的存在,甚至鬼神能够主宰人世,左右人生;但另一方面,它的许多故事,都表现了一种不怕鬼的倾向,赞颂了敢于和鬼怪作斗争的精神。
 宗定伯的故事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宗定伯事《搜神记》亦载,文字略同,只是“宗定伯”作“宋定伯”,《法苑珠林》引《列异传》亦为“宋定伯”。
 这篇小说显然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具有民间文学朴实清新的特色。作品通过南阳宗定伯逢鬼、识鬼、捉鬼的经过,表现了宗定伯的机智勇敢,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宗定伯虽然年少,夜行逢鬼时却并不惧怕。当鬼问“卿复谁”时,他机智地回答:“我亦鬼也。”反应灵敏,先以其同类取得了鬼的信任,然后再徐图良策,显示了宗定伯的机智。
 共行数里后,鬼提出步行太疲乏,建议轮流背负,定伯知己非鬼身,仍从容答道:“大善。”人鬼殊途,鬼背了定伯数里,对定伯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毫不紧张,巧妙地回答:“我新死,故重耳。”短短一句,应对得天衣无缝,既将鬼继续欺骗下去,又表明了身份,为以后的行为寻下借口。
 果然在涉水时,鬼渡了无声响,而定伯因漕漼作声再次引起了鬼的怀疑,定伯再次以新鬼的借口搪塞了过去,并请鬼“勿怪”。新鬼既然比老鬼重,新鬼过河时也就不如老鬼纯熟,在鬼的再三诘难之下,都被定伯以相同的理由应答如流,不露一丝破绽。鬼是何等人物,是能轻易瞒哄得了的?但宗定伯的回答,不由鬼不信。宗定伯的机智为他以后捉鬼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与鬼打交道时,宗定伯有勇有谋,既有胆略又有智慧。他在骗取了鬼的信任后,一直在寻找降服鬼的办法。他以“新鬼”的身份,假意求教,从鬼自己的口中打听出鬼所畏忌之事:“唯不喜人唾”,掌握了降服鬼的法宝。快走到宛市时,宗定伯将鬼举到头上,并紧紧抓住鬼,鬼惊恐大声呼叫,宗定伯此时不再听鬼的了,一直来到宛市中,将鬼扔到地上,鬼着地化为一只羊。定伯唾鬼,卖得钱一千五百。一般人说:“碰见鬼了!”必倒楣无疑,但宗定伯遇鬼,不仅没有倒楣,反而将鬼卖了,发了一笔意外之财,这颇具有幽默意味。
 在与鬼的周旋中,宗定伯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将鬼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在与鬼且谈且走中,探鬼虚实,伺机寻找鬼的弱点,一旦时机成熟,就勇敢果断地将鬼除掉,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捉鬼英雄。
 宗定伯捉鬼的故事,其篇幅虽然短小,但情节相当完整,曲折有致,艺术表现手法别具一格。小说以对话贯穿全篇,既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又避免了因平铺直叙产生的呆板单调;活画出宗定伯的机智、幽默,鬼的愚钝、窝囊,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小说中的描写也很生动传神,用笔朴实无华。宗定伯将鬼担至头上,紧紧抓住,“鬼大呼,声咋咋,索下。”将鬼惊恐万状的神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小说中写鬼渡水时“了无声”,宗定伯自渡时“漕漼作声”,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形象。
 魏晋时代,神鬼之事盛行,道教、佛教大量编造鬼的故事,宣扬鬼神的魔力;即使是文人史家的著作,也或讲神仙道术,或谈巫鬼妖怪,或夸殊方异物,或言佛教灵异,目的都是证明神仙和幽冥世界的实有及鬼神的威灵,宣扬宗教迷信思想。如干宝著《搜神记》便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证明神明鬼域的存在。《搜神记》中《阮瞻》一篇,叙述“素执无鬼论”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显然就是为了证明鬼的存在、显验与作祟。相形之下,宗定伯捉鬼这篇小说其积极的思想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宗定伯》虽然没有从正面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却没有宣扬对鬼神的崇拜,也没有渲染鬼神世界恐怖神秘的气氛;相反,它向读者表明,鬼魅不足惧,只要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加以谨慎对待,人一定能胜鬼。在志怪小说林中,《宗定伯》赞扬了不怕鬼的精神,它首辟不怕鬼、战胜鬼故事之先河,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喜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