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申锡谋反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申锡谋反案 宋申锡谋反案唐文宗时,宦官专权跋扈,中尉王守澄尤专横。文宗不满宦官势逼,乃于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与翰林学士宋中锡谋去宦官之计。文宗见宋申锡忠厚严谨,可付之与除宦官的重任,便擢拔他为宰相。宋申锡引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告以文宗密旨。王璠故意泄漏风声给宦官。王守澄、郑注闻之,暗中为备。文宗弟漳王李湊德才兼备,有声望,文宗对他颇有嫉妒之心。太和五年二月,郑注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二月三十日,王守澄上奏此事。文宗本妒漳王,乃信以为真,遂大怒。王守澄欲乘其怒,立遣禁军二百骑杀宋申锡全家,飞龙使马存亮急止之曰:“如此则京城大乱!应召宰相议此事。”文宗乃召宰相相议。诸相闻听宋申锡结漳王谋反,皆相顾愕然。文宗命捕漳王属下晏敬则与宋申锡亲吏王师文等于宫中由宦审问。王师文闻讯逃亡,晏敬则等知其不免,皆自诬服,供认宋申锡派王师文与漳王交通往来,阴有异图。于是案结。自此案发生后,从宰相到百官无人敢明言宋申锡之冤,唯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相继上疏,请将此案交付法司审理,以免宦官铸成冤狱。但文宗不许。三月初四日,文宗悉召宰相及各省府寺大臣议此案,欲杀宋申锡。宰相牛僧孺说:“人臣位极不过宰相,今宋申锡已居相位,他还要求什么呢?豆卢著所告还当详查,以免冤滥。”其它大臣也多持此议。郑注及诸宦官恐宰相意见占上锋,复审此案,乃同意宋申锡免死。三月五日,文宗下诏贬漳王为巢县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晏敬则等被处死或流放者几达百人。本案纯属诬告陷害,宰相百官皆知宋申锡之冤,但权宦把持此案,审讯皆由宦官在宫禁中进行,司法部门完全被排除在外,全属宦官自编自演。他们利用文宗心忌漳王的弱点,屡次阻挡住百官要求把本案移交法司审理的压力。在押的晏敬则等,见此案完全由宦官把持,知无公正审判,为免受皮肉之苦,便顺宦官之意招供,于是案结。此案为唐代著名的一大冤狱。 ☚ 杨叔元激士卒作乱案 李秀才擅杀乡人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