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前庭蜗器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引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前庭蜗器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引流

前庭蜗器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引流

前庭蜗器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叙述。
外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
外耳的神经 外耳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发自面神经和迷走神经的耳支等;以及分布于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耳郭肌。这些神经在耳郭皮肤的分布范围如图1及图2所示。它们在三角窝和耳甲等处的皮下交

图1 耳郭的神经(前外侧面)
1.枕小神经 2.面神经耳支的前穿支 3.耳大神经 4.迷走神经耳支 5.耳颞神经 6.耳前神经

图2 耳郭的神经(后内侧面)
1.枕小神经 2.面神经耳支 3.耳大神经

织形成神经丛; 在真皮内广泛地形成丛密的多种感觉神经末梢。外耳道的感觉神经有:耳颞神经分布于前上壁,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后下壁。它们并向内侧延伸,分布于鼓膜外侧面表皮层下。鼓膜内侧面粘膜层下为舌咽神经的鼓室神经分布。
外耳的动脉 外耳接受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的供应。耳郭前外侧面的动脉来自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和耳后动脉绕(或穿)至耳郭前外侧面的支:耳郭后内侧面主要由耳后动脉的耳支供给,并有枕动脉的耳支分布。耳郭的皮肤内有丰富的动静脉吻合。外耳道血由颞浅动脉的耳前支、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的耳深动脉供给。后者还分布于鼓膜表皮层下; 而鼓膜粘膜层下则由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和茎乳动脉的鼓室后动脉分布并吻合成环。外耳的静脉一般和同名动脉伴行,主要回流至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上颌静脉、颈外静脉和翼丛等,鼓膜内侧面的静脉则汇入横窦、硬脑膜的静脉和咽鼓管的静脉丛。
外耳的淋巴 外耳的淋巴流注于耳郭周围的淋巴结。前部的流入腮腺浅淋巴结和腮腺深淋巴结; 后部的流入乳突淋巴结;下部的流入颈外侧淋巴结。
中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
中耳的神经 除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分别由下颌神经和面神经支配以外。中耳还另有鼓室丛等。此丛由舌咽神经的鼓室神经(含感觉和副交感纤维)和颈内动脉丛的颈鼓神经(含交感纤维)组成,另有面神经的鼓室丛交通支加入。鼓室丛在岬的表面分支,分布于鼓室、乳突气房和咽鼓管,司粘膜的感觉。鼓室神经的副交感纤维还延为岩小神经,支配腮腺。此外,三叉神经的咽支亦分布到咽鼓管,下颌神经的脑膜支亦分布到乳突小房。鼓索并不分布于中耳,但经过鼓室,手术时宜密切注意。它在面神经管垂直部内发自面神经,自鼓室后壁与外侧壁交接处穿入鼓室,在鼓室上份粘膜下前行,横过锤骨柄上部与砧骨长脚之间,再经岩鼓裂出鼓室。
中耳的动脉 鼓室前动脉发自上颌动脉,分布于鼓室前部、锤骨、砧骨和鼓膜,鼓室后动脉发自茎乳动脉,分布于鼓室后部、鼓膜、镫骨肌、乳突和乳突小房。此外,脑膜中动脉发出的鼓室上动脉和岩支、颈内动脉的颈鼓动脉、颌动脉的翼管动脉,以及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等,在鼓室粘膜下形成密网,继而发出细支分布于粘膜、肌和骨质。分布于咽鼓管的主要是翼管动脉的分支以及咽升动脉的咽支。中耳的静脉与动脉伴行。主要回流到翼丛和岩上窦。
中耳的淋巴 中耳的淋巴注入腮腺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和咽后淋巴结等。
内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
内耳的神经 前庭蜗神经(VIII)分布于内耳,它由蜗部和前庭部组成。蜗神经节位于蜗螺旋板的基部,节细

图3 前庭蜗神经(右侧)
1.前庭神经节 2.前庭蜗神经前庭部 3.面神经 4.椭圆囊壶腹神经 5. 前庭蜗神经蜗部 6. 球囊神经7.后壶腹神经 8. 蜗管 9. 蜗神经节 10. 连合管 11.球囊 12.椭圆囊 13.外膜半规管 14.后膜半规管 15. 内淋巴管 16. 前膜半规管 17. 内淋巴囊

胞周围突分布于螺旋器,中枢突聚成束穿蜗轴的纵管,经螺旋孔进入内耳道,形成前庭蜗神经蜗部(听觉)。前庭神经节位于内耳道底,节发出三个周围支,其中椭圆囊壶腹神经分布于椭圆囊斑、前和外半规管的壶腹嵴;球囊神经分布于球囊斑;后壶腹神经分布于后半规管的壶腹嵴,前庭神经节的中枢支即是前庭蜗神经前庭部(位觉)的主干,和蜗部合并构成前庭蜗神经,行于内耳道内。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一起经过内耳道,并位于其内上方,但不分布于内耳。(在内耳道底,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最初走在前庭之上,至面神经裂孔处,急速向后弯曲形成膝神经节,岩大神经由此分出。)在鼓室内壁,面神经行于前庭窗上方,然后近似垂直地下降到鼓室后壁之骨质中,再从茎乳孔出颅。在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分出岩大神经、鼓室丛交通支、镫骨肌神经和鼓索等(图3)。
内耳的动脉 发自迷路动脉和茎乳动脉。迷路动脉自小脑下前动脉或基底动脉发出,在内耳道底分为前庭支和蜗支,沿神经入内耳。前庭支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前和外半规管。蜗支再分为二支,一支为蜗固有动脉,分成若干条细支伴蜗神经入蜗轴,形成蜗小动脉丝球,然后分布于螺旋板和基膜; 另一支叫前庭蜗动脉,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后半规管和蜗管起始段。茎乳动脉的分支分布于半规管。内耳的静脉主要有三:迷路静脉,在蜗轴底由蜗螺旋静脉起始,伴同名动脉注入岩下窦; 前庭水管静脉,起于椭圆囊半规管等处,经前庭水管注入岩上窦;蜗水管静脉起于椭圆囊、蜗管始段和耳蜗骨质,经蜗水管注入横窦。各静脉最后均回流至颈内静脉。
内耳淋巴 关于内耳淋巴的产生、循环和吸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一般认为:外淋巴的成分似细胞外液,可能是由外淋巴间隙周围的血管渗透而来; 也可能来自前庭蜗神经鞘周围的间隙; 或者由脑脊液经蜗水管缓慢地通入。在蜗水管内,虽有结缔组织填充;外淋巴间隙似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内淋巴可能是一种分泌物,产生于膜迷路不同部位的上皮细胞和血管纹,有人认为内淋巴是由血管纹之血管渗出的。其成分类似细胞内液,含K+较多,而含Na+较少,内淋巴经内淋巴管流至内淋巴囊,可能被囊的特化上皮细胞转移至囊周的血管丛或淋巴管。内淋巴也可能在蜗管的外壁再吸收或在迷路的其他部位以胞饮方式而被排出。
☚ 内耳   皮肤 ☛
000002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