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元戏曲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元戏曲考

宋元戏曲考

戏曲论著。王国维著。成书于1912年,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更名为《宋元戏曲史》,全书凡十六章,其中第一至第七章阐述中国戏曲的源流,以“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宋元滑稽戏”、“宋元小说杂戏”、“宋元乐曲”、“宋官本杂剧段数”、“金院本名目”和“古剧之结构”为序分别探讨中国戏曲的渊源与流变。从第八至第十五章论述元代杂剧、院本和南戏的发展及其特色。对于杂剧,又以“渊源”、“时地”、“存亡”、“结构”、“文章”五方面详论,对南戏则以“渊源及时代”和“文章”两方面进行探讨。末章为“馀论”。本书开创了戏曲史研究的新领域,王氏在《序》中自谓:“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诚非自夸之谈。王氏在本书中勾勒了中国戏曲形成、发展的大致轮廓,认为上古至五代是萌芽时期,宋金是形成时期,而元杂剧的形成标志中国戏曲的成熟,元明南戏较元杂剧变化尤多,乃中国戏曲的发展。同时还对元杂剧的分期作了清理,认为元杂剧经历了蒙古时代、一统时代和至正时代三个阶段。本书理论见解颇为精湛,如对戏曲的界定:“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将戏曲的形成过程视为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过程。王氏还将中国诗学中的“意境”理论引入曲学,将西方的“悲剧”观念引入传统戏曲的研究,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本书是王国维在《曲录》、《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古剧脚色考》等戏曲论著基础上的总结性清理,是一部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郭沫若曾将本书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誉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认为“不仅是拓荒之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性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沫若文集》卷一二)。《宋元戏曲考》1957年收入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 古剧脚色考   顾曲麈谈 ☛
宋元戏曲考

宋元戏曲考

近人王国维撰。国维 (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作者最早以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对宋元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探讨和研究。第一次用发展的观点,给予封建统治者所鄙视的出自“均非有名位学问”作者之手的元曲以正确的评价,使它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比肩而立,认为它是“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探索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的巫觋和俳优,“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 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汉以后,间演故事,北齐开始出现歌舞会演,其代表作品有 《兰陵王破阵曲》和《踏摇娘》。唐代出现了由两个角色 (参军和苍鹘)扮演的滑稽戏。宋代词曲、小说、傀儡戏的发达,使戏曲发展直接受到影响,直到元代,杂剧“至成一定的体段,用一定的曲调,而百余年间无敢逾越者”,中国戏剧才真正走向成熟。评价元杂剧是“一代之绝作”,“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情,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独元杂剧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不可谓非戏曲上之一大进步也。此二者之进步,一属形式,一属材质,而后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作者已经意识到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的特点,而元杂剧正是多种个别的艺术样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认为“后代之戏剧,必会合语言,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作者信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故对《窦娥冤》和《赵氏孤儿》的悲剧性质十分赞赏,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但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厌世哲学的束缚,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这部著作,是中国第一部戏曲史,也是近代第一部中国戏曲美学。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赞誉 《中国小说史略》和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上“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后学。”

☚ 红楼梦评论   人间词话 ☛

宋元戏曲考

即《宋元戏曲史》。

《宋元戏曲考》song yuan xi qu kao

Research on the Drama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王国维(Wang Guowe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