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心理卫生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儿童心理上的健康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
童年期心理卫生(亦称童年期精神卫生)的工作目标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早期防治各种精神障碍,为成人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个体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并受着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童年期正处于上小学阶段。无论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道德品质的培养,个性和行为的表现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
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着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从早期教育观点来看,儿童在入学前就应该获得良好的学前教育,使身体和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入学后比较容易适应环境; 否则有可能给小学生带来适应不良等心理卫生问题。因此,幼儿园是整个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内容,在促进儿童的认识、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儿童的意志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儿童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主观与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首先学习取代了游戏,学习成为社会义务。他们在家庭社会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学校中有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他们要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始学习认读、写字、作文和算术。入学后活动范围扩大了,对周围事务显示出敏感、好奇、有兴趣,好动、好问的特点。学校要注意他们的求知欲,逐渐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新入学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环境,与早年生活经验有关,父母应为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小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适应学校正规的课程和一切规章制度。少数体弱、心理发展迟缓及情绪不良的儿童可能有困难,因此,在入学前应发现这些儿童并给予特殊教育。教师及家长应耐心辅导。初入学儿童要服从集体的行为规范,明确学习动机,克服困难; 要对学习、作业进行具体辅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与思维的正常发展。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布置作业时,必须考虑到体格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否则将使儿童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学习被动和一系列的适应不良。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具体形象和不随意的特点,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开始发展,整个认识活动的发展趋势是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及具体形象思维还占很重要的地位。直观的事物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记忆和想象力随着生活范围扩大逐步发展。情感日益丰富,可以初步辨别是非善恶。在意志方面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够,自制力不强。例如他们虽有遵守纪律的愿望,但还不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容易产生违犯纪律的行为。若经正确的教育、引导,可初步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少数儿童表现为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缺乏信心,学习与遵守纪律均感困难。另有一些儿童则表现出情绪不稳,易冲动、任性等性格。
小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适应不良,其中包括行为障碍 (如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学习困难、攻击行为、说谎、骂人、打架、偷窃、逃学等)、神经症性障碍(如胆怯、焦虑、急躁、咬手指甲或其他物品、口吃、遗尿等),或兼有行为障碍及神经症性障碍。对适应不良的儿童,教师与家长要互相配合,对他们不应歧视而应关怀、爱护,在学习、生活方面进行具体辅导,采取心理卫生措施,使儿童产生自信心,这些心理问题是可以逐渐消除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认为教师有比父母更高的权威,他们对人的态度与言行,很多是受教师人格的影响。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态度要和霭、公平、正直,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间的感情。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开展心理卫生工作,首先应增进教师心理卫生知识,积极开展预防工作,早期发现适应不良的学生,与医务部门配合,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学校与家庭间密切联系与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常有不能满足的需求而产生心理问题,在学校遭受挫折,常在家里发泄出来。表现为依赖性、骄傲、或任性性格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长过于溺爱所致。为了纠正这些学生的性格,教师与家长必须双方配合给予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教师或家长以成人的权威对儿童发号施令,则将会导致儿童表面上顺从而内心不服,一旦背着教师与家长,便能做出意想不到的反常行为。深入了解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心理卫生工作开展。特别应注意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赞扬儿童应按照努力程度而不是根据成果,强调努力而不强调弱点,这样可以培育儿童的自我价值意识。歧视或不断批评会使儿童形成失败和自卑感,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 明显不一致的惩罚、压抑或粗暴管制,都有可能加剧儿童的行为障碍及神经症性障碍,产生更多的适应不良表现,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的原则,帮助儿童克服焦虑和紧张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使他们过着愉快的学校生活,增进心理健康。儿少卫生医师应在心理卫生措施方面给学校以技术指导,并协助学校开展儿童行为指导工作。例如对经常说谎的儿童,应先耐心询问其说谎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使用讲故事、个别谈话和家访等方法进行教育,注意从各个方面消除引起其说谎的客观原因,并嘱儿童每天自己记录自己的表现,直到逐步克服这一不良行为为止。对智能低下及残废儿童应采取特殊教育措施。
儿童中间会有一定比例的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存在,但不一定都需要精神科药物治疗。有些可采用矫治性教育措施,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规劝,开展儿童行为指导以及家庭、社会的相应配合教育等,亦可取得相当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