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童心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童心说 童心说明代李贽的文学主张。语见《李氏焚书》卷三。“童心”,即“真心”、“赤子之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李氏认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儒家经典则是“假人之渊薮”。因此, “多读书识义理”,会使童心“失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只有向“市井小民”和“力田作者”明察“日用之迩言”,才能得其“本心”,写出“出于吾心”、“凿凿有味”的“至文”来。此说虽然把一种超越社会的、抽象的“童心”视为创作之源,但充分表现出李贽反对儒家传统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战斗精神和唯物主义思想观点,不失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潮、新理论,对明清两代进步文论家颇有影响。 ☚ 妙悟说 南剧十要 ☛ 童心说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2〕:“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3〕,最初一念之本心也〔4〕。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5〕。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6〕!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7〕?盖方其始也〔8〕,有闻见从耳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9〕;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10〕,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11〕,非笃实生辉光也〔12〕,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13〕,于我何与〔14〕?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说,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辨也?〔15〕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16〕,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已岂少哉!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17〕,则道理不行〔18〕,闻见不立〔19〕,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20〕。诗何必古选〔21〕,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22〕,变而为近体〔23〕,又变而为传奇〔24〕,变而为院本〔25〕,为杂剧〔26〕,为《西厢曲》〔27〕,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2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29〕,更说甚么“六经”〔30〕,更说甚么《语》、《孟》乎〔31〕?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32〕,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33〕,懵懂弟子〔34〕,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35〕,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36〕,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37〕。 药医假病,方难定执〔38〕,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39〕,假人之渊薮也〔40〕,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1〕本文选自《焚书》卷三,是李贽著述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 作者解释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是说“童心”即“真心”,具有“自然天性”的特质。这是作者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 说,古代文体之一,为说理辨析类文章。 〔2〕龙洞山农:指明代哲学家颜钧,字山农,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3〕绝假:与“假”隔绝,即毫无假。 绝,断。 〔4〕本心:指未受任何思想、说教影响,完全出自本然的思想情感。 〔5〕初:指上文所说的“本心”。 〔6〕曷(he):同“何”,疑问副词。 〔7〕胡然:为什么。 遽(ju)失:骤然泯灭。 〔8〕方:当。 〔9〕主于其内:主宰他的内心世界。 〔10〕见(xian):同“现”,显现,这里指内心外现。 〔11〕章:同“彰”,显著。 〔12〕笃实:诚实,真诚。 〔13〕工:工丽。 〔14〕于我何与:对我有何助益?与,帮助。 〔15〕“满场”二句:这里以看戏为喻,意为满场都是假把戏,矮人目光被人遮住,哪能分辨真假呢? 〔16〕至文:最好的文章。至,极。 〔17〕苟:如果。 〔18〕不行:不得传播。 〔19〕不立:不在心中对立,意谓不被接受。 〔20〕“无一”句:不管用哪种体裁写什么文字,都是真正的文章。“无……非……”,双重否定句式。 〔21〕古选:从古代选。 〔22〕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23〕近体:近体诗,指成熟于唐代的律诗、绝句格律诗。 〔24〕传奇: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 〔25〕院本:金元时期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这里概指元杂剧成熟前我国早期的戏剧作品。 〔26〕杂剧:中国古代一种戏曲表演形式。这里主要指元杂剧。 〔27〕《西厢曲》:即《西厢记》。 〔28〕举子业:指八股文。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所以李贽称八股文为举子业。举子,应试的士子。业,学业,功课。 〔29〕童心者之自文:有童心的人自然能写出好文章。 〔30〕六经:汉代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六部先秦著作,即《诗》、《书》、《易》、《礼》、《乐》、《春秋》。 〔31〕《语》、《孟》:即《论语》、《孟子》。 〔32〕过为褒崇:过分褒扬、推崇。 〔33〕迂阔:迂腐不切实际。 〔34〕懵(meng)懂:也作“蒙懂”,糊涂。 〔35〕决定:决然。 〔36〕>要:总是。 有为而发;针对一定的具体对象而说的。 〔37〕此一等:这一类。 〔38〕方难定执:处方难以把握准确。 方,药方。 〔39〕口实:借口。 〔40〕渊薮(sou):鱼兽类聚集的地方,这里指借以栖身之处。 薮,湖泽。 这是一篇思想激越、析理透辟,对当时文学思潮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它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观。 文章开始,作者即从哲学的高度对“童心”的特定涵义作了简洁而明确的说明,并对“童心”与“真人”的关系作了分析。作者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为理论根据,斥“假”崇“真”,显示了对旧传统的批判精神,对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 作者又进一步将“童心说”引入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论断,强调人的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以其鲜明的立场和理论阐述,对复古主义和道学家的文学观点作了批判。李贽认为,“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只要有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 肯定了一向被正统文人所鄙视的小说和戏曲的文学价值,打破了历来以诗和古文为文学正宗的传统观念,表达了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积极思想和激进的文学主张,批判了复古主张和传统的“文以载道”论。最后,作者对“六经”等儒家经典提出质疑和批评,指出这些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并将其归结为“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不仅否认了儒家学说的权威性,也是对道学家和当时封建统治思想的公开攻击。文章观点鲜明,笔墨流畅,语言通俗生动,代表了李贽文章的风格。 尽管“童心”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带有浓厚的唯心色彩,但文中所表述的思想和文学主张,可谓开启一代思想和文学的新风,对晚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明代学术思想史和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童心说明李贽著。收入《焚书》。文中提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认为“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是最原初的道德本心。其“绝假纯真”自然朴素,发于情性,不假修为。认为“自耳目而入”的“闻见”和“从闻见而入”的“道理”,则是对“童心”的妨害。它使“童心失”,而造成了“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进而揭露“‘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语于童心之言明矣。”表现出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叛逆和对自然之道的市民伦理观的倡导,对思想解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童心说 童心说tongxinshuo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提出的主张。“童心”即真心,或赤子之心,指人最本初、最纯真的情感意念。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简单说来,“童心”说的主旨在于要求保存真情实感,反对文饰虚假。对文学艺术而言,就是要保持艺术真实。 ☚ 妙悟说 性灵说 ☛ 童心说 童心说tong xin shuo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陈伯吹提出的一种儿童文学观。 ☚ 儿童本位说 儿童情趣 ☛ 童心说 《童心说》tongxinshuo中国明末思想家李贽的著作《焚书》里的一篇文章。《焚书》对儒家经典和假道学进行了猛烈批评。书中有的内容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心理学的某些思想,主要强调人的心理的自然性。在《童心说》一文中,作者认为童心纯真可贵。他说,“童心者真也”,“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他认为童心易失, 古之圣人 “纵多读书, 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焉耳”。此文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儿童心理特点的看法。 ☚ 传习录 四存编 ☛ 童心说明代李贽的重要美学思想。“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即情感的纯真性。认为人如学了儒家的经典,“童心”就会丧失,成了“假人”,文也就成了“假文”。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写出天地间的至文,才能认识和创造出艺术美。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艺术创造应出于“自然”,表现自身的个性,不应受理学的约束。参见“李贽”。 童心说 《童心说》明李贽撰。作者是晚明社会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新兴美学和文艺思潮的代表,本文是其代表作。文章虽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民间蓬勃兴盛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批评了当时文坛复古主义摹拟剽窃的风习,但主旨则是提倡“童心说”,抨击封建理学道统及其文学观点。作者指出“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就是赤子之心,即情感的纯真性。他主张作品应表达作家的真情实感,如同儿童那样纯洁坦诚;也只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才有可能认识美、接近美、从而创造出艺术的美。“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童心本是人人所原有,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往往道理闻见入主其内,而童心遂失。尤其是儒家经典原只是孔孟门徒弟子记忆师说、随见所书,“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岂可以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宋、明道学侈谈性理,是“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言虽工,与我何与”?对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的文论作如此激烈的批判,对“绝假纯真”、独抒己见的美学观点如此推崇,这是前所罕见的,无疑具有反封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进步意义,对于后来公安派,竟陵派的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以及晚明小品文的繁荣,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 艺苑卮言 与友人论文书 ☛ 童心说 童心说明代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他的《焚书》卷三《童心说》,贯穿于整个文论之中。“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而非“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他强调作家的真实情感对于艺术创作的极端重要性,旨在艺术个性的培育和发展。他主张艺术创作应出于自然真实,反对复古摹拟。寻行数墨,追求字句之奇、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如此种种,只可语“文”,而不可语于天下之至文; “化工”与“画工”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情感体验是否纯真、深刻(《杂说》)。他强调艺术作品自然之美的观点,包涵了反对内容上的虚伪和形式上的雕琢两方面的意义。他认为创作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因此,他反对恪守陈规而丧失自然真实的复古思潮,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主张“自然发于性情”(《读律肤说》),反对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产生“自然”的作品,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之作,无不表现出作家自身的创作个性,“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论政》);世之真能文者,乃“蓄极积久,势不可遏”,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杂说》)。而宋明理学“以我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李贽的“童心”说远绍黄、老“无为”思想,近承陆、王“良知”心学,于唐宋派“自为其言”(王慎中《与江午坡书》)、“直写胸臆”(唐顺之《与洪方洲书》)之后,独树一帜,代表了既区别于复古主义的摹拟因袭,又区别于封建道统的代圣人立言的文艺新思潮,对晚明散文美学思想及整个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辞尚简要 文必程古,见必超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