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故人庄》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叙述到朋友农庄作客,从往访至辞别,按时间顺序径直地往下写。它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谊。 起首点题,“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说老朋友用鸡黍具办了酒宴,自己应邀到他庄上作客。这有点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录,叙述一件刚刚经历的极其平常的事情。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友谊深厚、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所特有的风味,又可见出待客之简朴。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往往使朋友在更为亲切的、无所介意的氛围中把心扉敞开。朴实的邀请,只能用朴实的笔调来写,这个开头平静而自然,不作丝毫渲染,既反映出挚友间的亲密关系,也显示了气氛特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写近境,好象很随意地把一眼看到的村庄四周的景色采入诗中,只见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轻宕起笔锋,把读者的视线引开去,那城郭之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两句写故人庄的自然景象,一近一远,一密一疏,顾盼之态如见,亲切之态可掬。“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完全象是信手拈来,极其自然。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打开窗户,面对着场地和菜圃摆开筵席,端起酒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关于桑麻之类的农事。主客双方完全忘情在农事上了。它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置身田园之感,从而引起对农作的关怀,分享收获的愉快。于是我们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芳香和不远处传来的桑麻气味,看到庄稼的成长与收获,乃至孟浩然家乡襄阳一带夏秋之交种种物候和风光。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言语欢笑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是接近的意思。“就菊花”,指赏菊,但又有不邀自来的意味。待到——还来——就,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透露了诗人盼望重来的心情。孟浩然在故人庄愉快地度过了一天之后,临走时似乎根本没有想到要谢谢故人的盛情款待,但他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还要再来,愿意到这里来度过那美好的重阳佳节,却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感谢之辞。这种表示,完全出自诗人内心,真挚动人。诗人之来,是出于故人的邀请,去时却不顾虑主人将还要赔上鸡黍宴而主动预约重来。前后互相呼应,表现了真率的心情和诚挚的情谊。 本篇具有极浓郁的诗意,但所写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描绘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感情是安恬平淡的,没有什么极度的兴奋喜悦。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中间两联虽然是工整的对仗,但不见锤炼的痕迹,笔笔都显得很自然,因此尽管是五言律诗,读起来却象是古体。这种质朴的风格同描写的对象、诗人的情怀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诗的总体风貌是平淡的,但决非平浅枯燥。这是因为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都并不显得薄弱。它们平衡均匀地出现在诗中,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单纯朴实的农家生活,真挚亲切的人情味融成一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并且衬托出一个与诗歌情调完全一致的精神开朗而又不自检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种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的好处不在于给人什么强烈的刺激,使人兴奋激动,而在于象朴素的农村风景和生活一样,给人精神上一种滋润。在写法上他“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唐诗杂论》)。也就是将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浑然天成。这种不卖弄技巧,也不靠精心制作的奇词秀句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极高的表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