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shǔ yì一种急性传染病。也称黑死病。在1891年刊印的《鼠疫治法》中,即见“鼠疫”一词。此后的例子有: 1913年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如何马路钉铅皮,畛域严分事亦奇。纵是仁人防鼠疫,显他租界太便宜。”1917年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豢洋鼠》:“自黑死病传染至华,而国人命之曰鼠疫,于是知鼠之当捕灭也。”◇核子瘟、鼠瘟、癙病、黑疫、黑死、黑死病、陪斯忒、配斯德、百斯笃、百斯脱。后四个名称为英语pest(鼠疫)之音译,“黑疫”、“黑死病”为日语词。 鼠疫病名。疫疠之一。又名核瘟。为一种烈性传染病。见《鼠疫抉微·病情篇》。多因感触病鼠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约编》:“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症见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全身尤以腋、胯起核,肿痛红热,或更见衄血、吐血、溲血、便血,或咳嗽气促,或迅速出现神志昏糊,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遇有病情,急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治宜清血热,解疫毒,活血化瘀为主。参见疫、瘟疫、疫疠等条。 鼠疫专著。纪树立主编,720千字。共11章,论述了鼠疫的流行病学、动物流行病学、病原学、生态学以及预防、治疗方面的现代研究成果,较详细介绍了中国鼠疫研究、防治方面多年未曾公开发表的成就和经验。 鼠疫病名。见清·罗汝兰《鼠疫约编》。清·余伯陶《鼠疫抉微》认为即《诸病源候论》所称的恶核。 鼠疫 鼠疫shuyi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大,死亡率高,为国际检疫传染病。曾发生过多次世界大流行。鼠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短而粗,在脓液和痰中可存活8~20天,水中可存活一个月,冬季在尸体或冰冻状态下可存活数月或更长。对光、热、干燥、消毒剂等均很敏感。加热100℃1分钟即死亡。日光下5小时死亡。鼠疫的基本病变为严重的中毒及出血现象。病菌侵入皮肤后,由淋巴管至淋巴结,引起剧烈炎性反应。淋巴结极度充血、肿胀、出血、坏死、化脓,并引起周围组织水肿出血。淋巴结中大量病菌所释放的内毒素侵入血液散布全身,引起病人高度中毒。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不超过5天。发病后起病急,寒战后出现发热,体温39~40℃,四肢剧痛。继而发生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态不稳。皮肤下出现瘀点或皮下出血、鼻衄、尿血、胃肠道出血。患者要绝对隔离,卧床休息,并给予充分液体营养。抗菌治疗可选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及磺胺嘧啶等药物。啮齿动物是鼠疫的贮存宿主和主要传染源,自然界中已发现近200种受感染的啮类动物。而蚤类为主要传播媒介,灭鼠、灭蚤是预防鼠疫的最重要工作。此外,还要严格控制传染源。发现可疑病人应立即报告上级卫生机关,疫区至少要封锁6天。对病人要严格隔离,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要用药物消毒。接触者要进行检疫并进行药物预防。疫区可普遍接种疫苗,接种后免疫力可持续6~8个月。 ☚ 霍乱 伤寒 ☛ 鼠疫plague系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烈性传染病。为我国规定的甲类法定传染病之一。本病可先在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中流行,然后由鼠蚤叮咬人而造成人类的感染。人发生肺鼠疫后可经呼吸道借飞沫传播。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变化。临床上可分为轻型、腺型、肺型、败血型等,除全身中毒症状外,腺型可有所属淋巴结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肺型可有严重的急性肺炎的表现,败血型有各系统严重中毒表现。发现本病需立即上报,封锁疫区,切断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病人隔离治疗。 鼠疫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鼠类先流行,蚤类为媒介传染给人。有寒战、高热、酒醉状态、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死亡率极高。应严格隔离,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药联合应用。我国鼠疫已扑灭,但需加强国境检疫,灭蚤灭鼠。 鼠疫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鼠疫杆菌,传染源多为老鼠。消灭老鼠和预防注射是预防的主要办法。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常借蚤类为媒介而传染于人。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临床以急性毒血症、出血倾向、淋巴和血管系统损害、呼吸困难、咯血痰等为特征。血及穿刺液、分泌物可查到病原菌。本病属甲类传染病,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管理办法及检疫。疫苗可降低发病率。治疗可用链霉素、四环素等及支持、对症疗法。 鼠疫 鼠疫在抗日战争以前,湖南未发现有关鼠疫的记载。民国30年(1941) 11月4日清晨,日本侵略军在常德地区空投大量染有鼠疫杆菌物品。随即,常德市、常德县、桃源县等相继发现鼠疫患者和死亡病例。收治的病人经确诊为败血症鼠疫或腺鼠疫。由于当时积极防治和及时灭鼠,并注射鼠疫菌苗88559人份后,才制止了鼠疫的扩大流行。195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处组织对常德地区进行鼠疫专题调查,并对原疫区的人群进行鼠疫菌苗接种。1953年,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开展灭鼠,组织卫生防疫人员赴常德县、桃源县等地调查,摸清老鼠种类、密度和生活习性,未发现带鼠疫杆菌的老鼠和原因不明的死亡鼠类。1984至1985年,又在桃源县进行鼠类调查,也未发现鼠间鼠疫。由此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未再发生疑似鼠疫患者。但由湖南医科大学牵头组成的湖南省鼠疫监测科研协作组在常德市和桃源县继续7年监测,于1990年12月从鼎城区和桃源县捕获的鼠中各捡出一份鼠疫FI,抗体阳性鼠血,并经全国鼠布病防治基地复验核实。 ☚ 钩端螺旋体病 霍乱 ☛ 鼠疫shǔ yì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一般先在家鼠和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由鼠蚤叮咬而传染给人。分腺型、败血型和肺型鼠疫三种。《医学衷中参西录·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疫菌既染,危险万状。大略分为腺鼠疫、肺鼠疫二种。” 鼠疫shǔyì病名。见清·罗汝兰《鼠疫约编》。与近代所称烈性传染病鼠疫同。清·余伯陶《鼠疫抉微》认为, 即《诸病源候论》所称的恶核。因疫毒侵入血分, 瘀阻不行所致。临床发病骤急, 寒战发热, 头痛面赤, 肢节酸痛剧烈, 全身多处可发生核块,红肿热痛, 或衄血、吐血、溲血、便血、咳嗽气促, 甚至迅速出现神志昏糊, 唇焦舌黑, 面目周身紫赤等。治宜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用加减活血解毒汤( 《鼠疫抉微》: 桃仁、红花、当归、川朴、柴胡、连翘、赤芍、生地、生甘草、葛根)、毒核消毒散( 《鼠疫抉微》: 银花、连翘、元参、桔梗、僵蚕、板蓝根、甘草、马勃、牛蒡、荆芥穗、薄荷), 以及外敷化核散(《鼠疫抉微》:山慈菇、青黛、生黄柏、浙贝、赤小豆)等。如病情严重, 宜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鼠疫在我国已经绝迹。 鼠疫 鼠疫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多因感触病鼠,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约编·探源篇》:“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斃,人触其气,遂成为疫。 ”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痠痛剧烈,全身尤以腋、胯起核,红肿热痛,或更见衄血、吐血、溲血、便血,或咳嗽气促,或迅速出现神志昏糊,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 病名考证 鼠疫在明以前无此病名。但根据鼠疫的临床表现,《金匮要略》的阴阳毒似包括鼠疫在内。《诸病源候论》的恶核与鼠疫更为相似。认为“恶核者。肉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此风邪挟毒所成,其亦似射工毒,初得无常处,多侧痛,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在《千金方》中亦有类似记载。至清乾隆元年(1736年)对鼠疫流行情况及其症状均有详细记载。《鼠疫抉微·病情篇》说:“鼠疫初名核瘟,同治间(1862~1874年)安南已有是病;于光绪己丑辛卯间(1889~1891年)由安南传至广西; 壬辰癸己岁(1892~1893年)渐传之广东之高州,患疫而死者数万;甲午岁(1894年)传之广州,死者五六万;己未岁(1895年)高州又起,钦廉亦相继而作,据云当时病家于地板下得死鼠无数,始知疫从地气而来,鼠先染疫而死,死鼠秽气熏人,感之即病。……丙申岁(1896年)传之雷琼一带; 丁酉岁(1897年)广州复作; 己亥岁(1899年)传之惠州;庚子岁(1900年)由惠州而传之汕头、潮州;辛丑岁(1901年)传之福州,兼及泉州,是年榕城死者亦数万。”解放以后,本病业已绝迹。 病因病机 古代虽然了解到与鼠有密切关系,认为是由鼠直接感染于人,如《鼠疫约编·探源篇》认为:“盖地气暴发,惟鼠得之最先,鼠当中毒之际,热渴既甚,以水为可救疗,尝于水缸恣饮满腹,甚至案上茶杯,稍沾余滴,人不之察,误食其余,而受毒遂不浅矣。固不独目睹毙鼠,不及掩鼻,感触其气已也。”《鼠疫抉微。病情篇》已了解到鼠疫的发生,其疫毒可从毛孔而进入血脉,使“血壅不行也,血已不行,渐红渐肿,微痛微热,结核如瘰疬,多见于颈胁、腌膀、大腿间,亦见于手足头面腹背。”病可由浅而深,邪气与正气相搏而发热,热作而见头痛身痹,热甚而见大汗作渴。若热毒愈深,瘀血愈甚,泛见于外则核溃,逆而妄行则衄血咯血;若疫毒传人脏腑,初病暴作热渴,痛痹,昏懵,或猝不省事,手足抽搐,面目周身红赤,口喷鲜血。近代了解到鼠疫是由鼠蚤为媒介而传染于人。 辨证施治 初起与伤寒、伤风有相似之处,但鼠疫高热寒战,咳嗽无鼻涕,头痛无项强,渴甚喜冷饮,热后不怕风,并见神志昏迷,手足痠痛;疾病进一步发展,与风证、脱证亦有相似之处,盖风证、脱证面目周身不红赤,细辨自知。鼠疫病有轻重,亦应辨别,核小色白不发热为轻症;核小而红,头微痛,身微热,体微痠痛为稍重;核红肿而大,面目红赤,大热大渴,头痛身痛,四肢痠痛为重证;未见结核,舌黑起刺,循衣摸床,胁高喷血,脉厥体厥,或手足抽搐,不省人事,感毒最盛,则属危证。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施治: (1) 核瘟:见《鼠疫抉微》,为鼻疫初名。《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称疙瘩瘟。认为“疙瘩瘟,发块如瘤,遍身流走,旦发夕死是也。”症见全身尤以腋、跨起核,核块发展迅速,遍及全身,核块出现红、肿、热、痛,而疼痛剧烈,继则化脓,最后溃破,但亦有较轻者,如《鼠疫约编·病情篇》说:“其初起也,有先恶寒者,有不恶寒者,既热之后,即不恶寒,有先核而后热者,有先热而后核者,有热、核同见者,有见核不见热者,,有见热而不见核者,有汗有不汗者,有渴有不渴者,皆无不头痛身疼,四肢痰痹,疫毒恶血,凝结成核。”治拟祛风清热,活血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活血解毒汤加减。药用连翘、栀子、黄芩清热解毒;防风、荆芥、薄荷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攻下泻火;生地、当归、芍药、桃仁、红花活血凉血。 核破溃脓,疫毒之所在,宜内服鼠疫毒核消毒散,外敷经验化核散等。 (2) 瓜瓤瘟:见《杂病源流犀烛》,在论述《瘟疫源流》时认为:“瓜瓤瘟,胸高胁起,呕血如汁是也。”是属于危重证候。《瘟疫论补注·杂气论》指出:“或时众人瘿核,俗名为疙瘩瘟是也,至于瓜瓤瘟、疙瘩瘟,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又诸疫之最重者。”症见发病急骤,发热寒战,咳嗽,咯痰,胸痛,痰初为稀薄,很快出现大量血痰,喘促,息高抬肩。《鼠疫抉微·病情篇》:“脉厥体厥,面青面蓝,与喷血不止者,更可知矣,至危之证。”是由于疫毒攻心,蕴结于肺。治拟清热解毒,凉血清心。方用清瘟败毒饮、凉膈散加减。药用生地、犀角、玄参、丹皮凉血解毒; 黄连、竹叶、连翘心清心开窍;石膏、知母、黄芩、栀子清热;大黄、芒硝泻火。 (3) 杨梅瘟:见《杂病源流犀烛》。症见突然遍身红赤兼有紫块,块核累累,红赤似杨梅。《鼠疫约编·病情篇》曰:“其兼见者,疔疮斑疹,衄嗽咯血,甚则烦躁懊𢙐,昏懵谵语,瞀乱颠狂,痞满腹痛,便结旁流,舌焦起刺,鼻黑如煤,目瞑耳聋,骨萎足肿,舌裂唇焦,脉濒肢厥,种种恶症,几难患数。”疫毒深入脏腑,热盛厥甚,毒血败血,瘀阻血脉,血热妄行。治宜清营解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鼠疫方等加减治疗。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如灭鼠、灭蚤、病人隔离、注射防疫针等。 ☚ 软脚瘟 霍乱 ☛
鼠疫 鼠疫鼠疫是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一般流行于啮齿动物,以鼠蚤为媒介,在啮齿动物间不断循环,形成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疫蚤传染于人,引起人间鼠疫流行。临床上有高热、淋巴腺炎、显著的毒血症和出血倾向,可分为腺型、肺型与败血型鼠疫等。病死率很高。 发病机理与病理 通过带菌跳蚤叮咬,鼠疫杆菌自皮肤侵入人体,在入侵处形成脓肿,经淋巴管至淋巴结,引起剧烈炎症反应,受累淋巴结有显著充血、肿胀、出血、凝固性坏死,其周围组织也有水肿和出血,形成原发性淋巴结炎,即腺鼠疫。受累淋巴结内的大量鼠疫杆菌及其内毒素侵入血流,导致败血症和严重毒血症,出现血管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急性出血性和坏死性病变,全身皮肤、粘膜、内脏都可见出血或坏死。鼠疫杆菌通过血循环进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炎(继发性肺鼠疫)。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气溶胶可引起鼠疫肺炎,即原发性肺鼠疫;病变最初为小叶性,很快变为大叶性肺炎,肺泡与支气管有出血性渗出物。各型鼠疫均可并发败血症,即继发性败血型鼠疫。感染极严重者可不发生淋巴结或肺损害,而直接表现为原发性败血型鼠疫; 偶可表现为肠型或脑膜炎型鼠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日,曾受预防接种者可长至9 ~12日;当机体抵抗力极弱、菌株毒力强或感染大量细菌气溶胶时,可短至数小时。发病急骤,寒战,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伴有剧烈头痛或全身痛,常有恶心或呕吐。意识迅即模糊,全身极度衰竭,脉搏与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皮肤与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由于病菌的侵入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况的不同,可出现下列各临床类型: 腺鼠疫:多见于流行初期,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发展迅速。腹股沟部最多见,其次为腋下、颈部和颌下:受累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有明显红、肿、痛、热,因疼痛剧烈,病员常取被迫体位。如未及时治疗,则淋巴结化脓,最后溃破;如能度过一周,则恢复机会较多,少数可继发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肺鼠疫:吸入鼠疫杆菌气溶胶时,主要为此型。原发性肺鼠疫发展很快,临床上与中毒性肺炎相似,除中毒症状外,迅速出现气急、发绀、胸痛、咳嗽和咯泡沫状鲜红或酱油色血痰等,其中含大量鼠疫杆菌。因毒血症发展迅速,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病情的严重性不相称。肺部叩诊有时有浊音或闻及湿罗音、胸膜摩擦音。如未及时抢救,多因呼吸衰竭于2~3日内死亡。 败血型鼠疫: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者发展迅速,有高热,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现象极为明显,可见于流行早期或生物战剂所引起的感染者。患者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极度衰竭,可伴有各处皮肤与粘膜出血,于数小时至24小时内死亡。 其他少见型鼠疫: ❶皮肤(痈型)鼠疫:鼠疫杆菌侵入处出现红斑,迅速形成水疱,继而变为脓疱或混有血液,也可形成疖或融合成痈;表面为黑色痂皮,易发生坏死而形成溃疡。 ❷扁桃体鼠疫: 经口腔、咽喉途径感染时,鼠疫杆菌被阻留在扁桃体上,扁桃体充血、水肿,有渗出物,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误诊为链球菌扁桃腺炎或重症白喉。这些受染者也可成为无症状咽喉带菌者。 ❸脑膜炎型:一般为继发性,原发性者罕见,脑膜炎症状显著,脑脊液中可找到鼠疫杆菌。 ❹肠炎型:极少见,除毒血症症状外,有腹痛、腹泻、粘血便,粪便中有鼠疫杆菌。 ❺眼型:病原菌侵入眼部所致。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细菌学检查: ❶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多用于初步快速诊断。依病型不同,取血、脓、痰、脑脊液、或淋巴结穿刺液作涂片镜检,鼠疫杆菌为革兰阴性、有荚膜的短小杆菌,美蓝染色时菌体呈两端浓染,检出率较高,淋巴结穿刺液阳性率可达80~90%。最后确诊须作细菌培养与动物接种。 ❷细菌培养: 血液标本应先用肉汤培养基增菌后再分离接种,早期阳性率可达70%以上;其他标本可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 ❸动物接种:将可疑材料注射于豚鼠与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在动物死亡后作病理检查与细菌学检查。 ❹特异快速诊断检查:以脏器印片、临床检材涂片,用荚膜抗体处理、镜检,特异性与灵敏度均较高;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为鼠疫杆菌的预测性鉴定提供了特异性快速诊断。 ❺在流行期,无明确原因而突然死亡者,须作病理与细菌学等方面检查以明确诊断。 (3) 血清免疫学检查: 在病程第2周血中出现特异性抗体,采用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近年来用微量被动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鼠疫F抗体,比较简便、快速。以上试验多仅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驻区最近死鼠突然增多,发现患者或可疑病例,或敌人有使用生物战剂的迹象,患者有严重的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疼,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出血倾向,应警惕本病的发生;及时采取血、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死者或动物脏器标本作涂片、印片染色镜检、培养和动物接种,迅速作出诊断。腺鼠疫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淋巴结炎与野兔热等相鉴别; 败血症型鼠疫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肺鼠疫应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炭疽等相鉴别;皮肤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治疗 无论是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严格隔离,就地治疗,不宜后送。隔离室应做到无蚤、无鼠并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抗菌治疗: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鼠疫治愈率已显著提高,早期足量给药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严重者以联合应用为宜。 ❶庆大霉素:每日160~320mg(16万~32万u),分次稀释后静脉滴注,疗程7 ~10日; ❷链霉素:每日2 ~4g,肌注,疗程6日; ❸四环素:起始2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用量减半,疗程7 ~10日; ❹氯霉素:每日2~4g,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二天后减量,疗程5日; ❺磺胺嘧啶:只能治愈腺鼠疫,严重患者不宜单独使用,可与抗生素合用。 支持疗法与局部治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持心肺功能,供应充分液体、营养。烦躁不安、局部淋巴结剧痛时用镇静止痛药。败血型鼠疫与肺鼠疫,还应针对急性心力衰竭和中毒性休克进行处理。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可用湿热敷,未化脓时慎勿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 出院标准: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且符合下列条件者: ❶各型鼠疫患者均须咽拭子培养阴性。 ❷淋巴结肿完全消退,皮肤伤口完全愈合,淋巴结穿刺液细菌检查3次阴性。 ❸肺鼠疫患者痰液细菌检查,每3日1次,6次阴性。 ❹败血症型鼠疫患者血培养3次阴性。 ❺皮肤鼠疫患者细菌检查,每3日1次,连续3次阴性。 预防 (1)严格控制传染源: ❶早期发现患者,应按规定立即以“紧急疫情”上报。严格隔离治疗,对其分泌物、排泄物及可能的污染物,均应彻底消毒或焚烧。对接触者隔离留验10天,疫区应彻底消毒进行检疫。 ❷灭鼠、捕杀旱獭及消灭各种疫源动物。 (2) 切断传播途径: ❶彻底灭蚤,对猫、狗及家畜等也要喷药。 ❷为防止鼠疫从国外传入,对来自疫源地的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实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 ❸加强疫情监视,对疫源地做好动物病调查,建立疫情监测制度,如发现动物有疫情,应采取紧急措施,彻底灭鼠、灭蚤及个人预防和防护措施。 (3) 提高人群免疫力和加强个人防护: ❶对鼠疫疫源地及附近驻军人员或进入疫源地者,应按规定接种鼠疫菌苗,活菌苗较死菌苗好。 ❷从事防治人员,均应接种菌苗,工作时穿着防护服,严格个人防护。接触患者后用药预防,每日四环素2g,4次分服,或服磺胺嘧啶每日2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疗程均为6日。 ☚ 布鲁菌病 感染性腹泻 ☛
鼠疫 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历史上曾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本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常借蚤类为媒介而传染于人,首先呈散发性发病,继则流行成疫。临床以急性毒血症、出血倾向、淋巴和血管系统损害为特征,通常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类型。 远在二千年以前即有鼠疫记载。世界性大流行历史上记载过3次。第1次在公元6世纪,首先发生在地中海附近地区,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国家,持续50年,死亡1亿人口。第2次发生于14世纪,当时称之为“黑死病”,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死亡约4000万人,前后延续15年。第3次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波及32个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后,较小范围的鼠疫流行仍不断发生,有些国家仍有大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 我国在1644年山西曾有鼠疫发生。第3次大流行期间,流行于我国东北各省、云南、广东、海南岛、香港、厦门、福州、内蒙古等地,死亡共达10万人。解放后,鼠疫已迅速扑灭,清除鼠疫疫源地的工作也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病原学 鼠疫的病原菌为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形状短而粗,两端钝圆,长约1.0~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活动。在动物体内及早期培养基中有荚膜。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亦可生长,但较缓慢,加入血和血制剂等可刺激其生长,但菌落常不典型;如加入胆盐制品,则可保持其典型菌落。本菌在肉汤中培养,可形成絮状沉淀物及薄膜,并逐渐增厚紧贴于管壁,呈白色环状,肉汤仍然透明,此特征为鼠疫杆菌(粗糙型)的基本性状。 鼠疫杆菌具有类脂多糖蛋白复合物的内毒素和外毒素,后者即鼠疫毒素。鼠疫毒素对小白鼠毒性很强,对豚鼠则较弱,从免疫动物可制得抗毒素。近来研究证明,鼠疫杆菌的抗原主要有荚膜抗原、V和W抗原、鼠疫杆菌素等。 鼠疫杆菌在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但在阴湿处、低温及有机物内生存时间较长,在脓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冬季);在蚤粪中可活至1月,冰冻状态下(0℃以下) 生存更长。一般消毒剂对本菌有强大杀灭作用,如石炭酸、3%来苏、0.1%升汞、5~10%氯胺仅数分钟均可杀灭痰中病菌。 流行病学 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赖人而长期在啮齿动物中保存,人进入疫区与传播媒介或染疫的动物接触后被感染。世界范围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除澳洲外,其他各大洲皆有分布。鼠疫流行常呈明显的地方性,称“地方性鼠疫”,但亦可通过交通工具,把鼠疫带至远方,称“外来型鼠疫”。1967~1976年世界报告的鼠疫病例为31,771例,其中以亚洲最多,多数为腺鼠疫,也有继发性肺鼠疫病例。 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为野鼠、家鼠及其他野生啮齿动物(如旱獭),这些动物是鼠疫杆菌的储存宿主。自然界受染的啮齿动物已发现184种,主要有黄鼠属、旱獭属、砂土鼠属;其中黄鼠属和旱獭为冬眠啮齿动物,感染后能越冬翌春发病,再感染幼鼠而造成野生啮齿动物鼠疫。家鼠中的黄胸鼠和褐家鼠,对鼠疫传播给人起重要作用。人患肺鼠疫时,痰中带有大量鼠疫杆菌,故肺鼠疫病人为人鼠疫的重要传染源。 人及动物鼠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已发现至少有30种以上的蚤类有传播鼠疫的能力。人腺鼠疫的传播媒介有开皇客蚤、巴西客蚤、亚洲客蚤、致痒蚤及欧洲鼠蚤等。由于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质棘状突起,当蚤吸入含菌血后,细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菌栓,当它再叮咬人时,吸进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随而侵入人体。人间鼠疫流行,恒发生于动物鼠疫之后;野生啮齿动物间鼠疫通过蚤类传染给家鼠,然后又通过开皇客蚤传染给人。旱獭鼠疫是目前鼠疫疫源地最活跃的一类,人间鼠疫亦可因狩猎者感染后而传播。 地方性鼠疫的季节性与动物鼠疫高峰有关,一般多在7~9月; 以砂土鼠为主要传染源的人间鼠疫多在冬季发生。外来型鼠疫可不受季节限制,但仍以当地蚤类繁殖活动最盛的季节(温带多在7~11月)传播机会较多。 人对鼠疫无天然免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及年龄均易感。预防接种后可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力。在疫区曾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带菌者,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尚不清楚。 发病机理与病理 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偶或在局部形成皮肤损害,即所谓鼠疫性脓疱,但一般不留痕迹。病原菌大多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炎性反应,成为第一级原发性淋巴结炎。其附近的淋巴结亦可累及,但炎性反应较轻,称第二级原发性淋巴结炎。若病变仅局限于淋巴结,即成为临床上的腺鼠疫。重症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成为继发性败血症。感染更严重者,病菌直接侵入血循环成为原发性败血型鼠疫。如病原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则成为原发性肺鼠疫,并自此可继发败血症。败血型鼠疫亦可引起继发性淋巴结炎和继发性肺炎。 鼠疫的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变化。淋巴系统变化除原发性淋巴结肿外,尚有继发性淋巴结肿。淋巴结切面呈暗红色或与灰黄色互相交替,镜检呈现充血、水肿、出血、细胞退行性变和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菌团块等。肺鼠疫的病变常呈支气管性或大叶性,亦以充血、水肿、出血为主。全身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常积有血性渗出液,各器官、组织均可有充血、水肿、出血或坏死。鼠疫尸体的血液凝固性低,心脏内常充满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尸僵出现快,有时可见皮肤瘀血斑。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较短,平均3~5天,原发型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的潜伏期有时仅1天或不到1天,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则可延长至9~12天。本病临床主要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除轻型及咽部带菌者外,各型初期均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各型鼠疫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起病急骤,以畏寒或寒战、高热开始,体温高达40℃,头痛及四肢剧痛,有时有恶心、呕吐。常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表情惊惶、言语不清、步态蹒跚、颜面及眼结膜极度充血如酒醉状。此时病人极度衰竭、脉搏与呼吸加快、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呈虚脱状态。皮肤、粘膜有瘀斑及大片出血,且有鼻衄、呕吐、便血与血尿,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腺鼠疫 最为常见,多见于流行初期,除有全身中毒症状外,临床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发生部位以腹股沟最多,腋窝,颈部及颌下较少见。淋巴结肿大发展极为迅速,于发病后第2~4日最为明显,大小不一,一般为2×3cm,大者可达5×7cm。肿大淋巴结与皮下及周围组织粘连,失去活动性,外部轮廓呈平坦的大肿块,表面潮红,触之坚硬,有剧烈疼痛。病人常处于强迫体位为腺鼠疫的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则淋巴结肿很快化脓,最后溃破。多数病例在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与心力衰竭,或在病程中因继发败血型鼠疫或肺鼠疫而死亡,病死率可高达50~90%。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30%以下。 肺鼠疫 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肺鼠疫是鼠疫中极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70~100%),流行病学危害性亦最大。除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外,患者在24~36小时内有剧烈胸痛、咳嗽、咯痰。痰最初稀薄,很快转为大量泡沫样血痰,内含大量鼠疫杆菌。患者呼吸极为困难,颜面及全身皮肤发绀迅速加剧,意识很快丧失,多因心力衰竭而于2~3天内死亡,死后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继发性肺鼠疫多由腺鼠疫演变而来,除腺鼠疫症状外,尚有上述肺鼠疫的症状。 败血型鼠疫 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败血型鼠疫是鼠疫中最凶险的一型,又称“暴发型鼠疫”。起病极迅速,全身中毒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极为明显,并有出血倾向。患者多高热、谵妄或昏迷、呼吸急促、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皮下及粘膜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便等均可出现,如不及时抢救,可于数小时至24小时内死亡,病死率可高达100%。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多由腺鼠疫演变而来,开始为腺鼠疫的临床表现,在病程末期症状明显加剧,表现出败血型鼠疫的症状,其严重程度较原发性者缓和,有演变为肺鼠疫、脑膜鼠疫的可能。 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患者有不规则的低热,全身症状轻微或不显著。仅在病菌入侵部有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或化脓,内含鼠疫杆菌。此型多见于流行的初期或末期,发生于已接受过预防接种者。 其他少见的类型尚有皮肤型、脑膜炎型、肠炎型、眼型鼠疫等。从腺鼠疫和继发性肺鼠疫患者的家属接触者中,发现有咽部带菌者(可高达13.1%),但无鼠疫症状,亦无淋巴结肿大的病史,称为“隐性感染”,多见于曾接受过预防接种者。 诊断 一般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除轻型外,一般均见血白细胞增高,常达2万~3万/μl或更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尿常有蛋白及红细胞。大便可有大量血液。以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或脑脊液作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对杂菌污染的材料可使用龙胆紫溶血琼脂或胰酶消化液龙胆紫琼脂培养基以提高检出率。在腺鼠疫的早期血培养的阳性率可达70%,晚期可达90%。亦可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的皮下或腹腔,3~7天后动物死亡;解剖检验并作细菌学检查。鼠疫噬菌体试验阳性可作为鼠疫杆菌的确诊依据。血清被动血凝试验是目前常用于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可疑病人的回顾性诊断。反向血凝试验是一种快速敏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特异性高,可用于检查活菌、死菌和可溶性抗原。 腺鼠疫应与淋巴结炎、兔热病、性病的下疳相鉴别; 肺鼠疫应与其他细菌性肺炎、肺炭疽相鉴别;皮肤鼠疫则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治疗 病人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区或病室,做到无鼠、无蚤。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应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应穿“五紧”防护服。病人绝对卧床,充分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急性期宜补充液体,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给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剂,因严重毒血症而引起心力衰竭或循环衰竭者,应及时采用速效强心剂、抗休克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链霉素为目前治疗鼠疫的主要药物,可用于治疗各型鼠疫,疗效快,不易复发。与磺胺药、四环素、氯霉素等联合应用,可防止病菌产生耐药,成人每日2~4g,分4~6次肌肉注射。对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病例应加大剂量,疗程为10~15日。四环素、金霉素及土霉素对各型鼠疫病人均有相当疗效,一般第一次口服1~2g,以后每4~6小时0.5~1.0g,连服7~10日,严重病例在初1~2日可用四环素静脉滴注。 常用的磺胺药为磺胺嘧啶,成人首剂4g口服,4小时后2g,以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者,可用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磺胺药只对腺鼠疫有效,对肺鼠疫疗效差,故严重鼠疫病人不宜单独使用磺胺药,应与链霉素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 淋巴结肿可用5~10%鱼石脂酒精或0.1%利凡诺外敷,周围注射链霉素0.5~1.0g。已软化而不能吸收者可切开排脓。皮肤鼠疫可用0.1%利凡诺液洗涤创面,并敷以0.5~1.0%链霉素软膏或新霉素软膏。眼鼠疫可用金霉素、四环素眼药水滴眼,每次3~5滴,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预防 为防止鼠疫从国外传入,在国际交通港口,对来自鼠疫疫源地的船只、车辆、飞机均应实施严格国境卫生检疫。及早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特别是第一例,应立即以“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做好病人或疑似病人、疫区等的隔离、消毒、灭鼠、灭蚤及检疫工作。隔离期限腺鼠疫为症状消失后1个月,其分泌物3次细菌检查阴性;肺鼠疫为起病后6周,须查痰6次以上连续阴性才能解除隔离。接触者应严密观察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应延长至12天。对鼠疫自然疫源地应认真做好染疫动物的调查。建立长期的疫情监视制度。应发动群众在室内外进行灭鼠及灭蚤。 在发现人或动物鼠疫的地区,普行鼠疫菌苗接种,可降低发病率至1/10。鼠疫菌苗分活菌苗及死菌苗两种,前者效果较佳。目前常用者为EV鼠疫无毒株干燥活菌苗,每毫升含无毒活菌10亿个,接种方法有皮上划痕与皮下注射二种,皮上划痕2~6岁1滴菌液,7~14岁2滴,15岁以上3滴。皮下注射2~6岁0.3ml,7~14岁0.5ml,15岁以上1ml。一般每年接种1次(接种后免疫期为半年至1年),必要时6个月后可再接种1次。接种疫苗2周后才能从事防治鼠疫工作及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穿全套防护服,可同时采用药物预防如口服磺胺药、四环素或肌注链霉素等。 ☚ 布氏杆菌病 兔热病 ☛
鼠疫 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应用磺胺和链霉素之前,腺鼠疫的病死率为50~70%,肺鼠疫的病死率可达70~100%。鼠疫于本世纪以前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居细菌性传染病的首位。14世纪大流行时,欧洲人称该疫为黑死病。 鼠疫潜伏期平均3~5天,最短24小时,最长9天。起病急,一般无前驱症状,突发恶寒、战栗,体温上升至39℃以上并有头昏、头疼,有时发生中枢性呕吐,迅速发生烦燥不安、意识模糊、步态蹒跚等神经症状。颜面和眼结膜极度充血。肝、脾肿大,有压痛。心脏多有扩张,有时在心底部可听到收缩期杂音。皮肤上有时可看到出血性皮疹、脓疱性或蔷薇色小斑点。由于心力衰竭,病人常暴亡。 鼠疫有各种病型,但生物战最可能引起的是原发性肺鼠疫。肺鼠疫初期有剧烈胸痛、咳嗽、咳痰、痰稀薄,很快发展为泡沫状的鲜红色血痰,痰内含有大量鼠疫杆菌。患者口唇无疱疹,和肺部体征相比,全身症状特别严重。这一点可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大叶肺炎相区别。由染菌蚤引起的腺鼠疫,局部淋巴结肿大、剧痛、与皮肤粘连,表面潮红浮肿。与腺型野兔热的区别是后者的腺肿无粘连,疼痛轻,无因疼痛引起的行动障碍。本病病理解剖可见淋巴腺出血性炎症及凝固坏死,其程度因病程长短而不同。肺鼠疫病例尚有气管及支气管粘膜充血,覆盖有血性或泡沫样渗出物,肺充血,水肿,胸膜常有纤维性粘连,气管周围的淋巴腺常充血。 用鼠疫菌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可引起两种类型的吸入性感染。一是上呼吸道型,由5~12μm的大颗粒沉积于鼻腔及上呼吸道,引起颈部淋巴腺肿大,发展为败血症,肺部仅有充血、出血,而无肺炎实变。一是肺炎型,由吸入1~5μm小颗粒所引起,颈部无病灶,表现为肺水肿和肺实变。 四环素、链霉素、磺胺嘧啶为治疗鼠疫的常用药,视病情和药物条件可单用也可伍用,但磺胺单用只限于腺鼠疫。链霉素杀菌力强,由于同时大量破坏鼠疫菌,可引起毒性反应,最好和其它抗生素联合应用。 腺型、肺型鼠疫都可使用四环素,在头48小时内每日可用4~6g。严重病人前24小时静脉滴注是必要的,如果病人能够耐受,应同时口服。 链霉素在前两天每四小时肌注0.5g,以后每6小时0.5g至临床好转。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多次注射,可将一日总量分两等分注射。磺胺嘧啶每日12g,分4次口服,同时口服等量的碳酸氢钠。鼠疫的疗程一般为7~10天。 ☚ 鼠疫杆菌 鼠疫的流行病学 ☛
鼠疫 鼠疫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塔欧尼 瓦巴衣,是指发高烧,腋下腺、耳后腺、颈腺发炎肿大,使极度体倦乏力为主要特征,传播极为迅速的急性传染病。病因由土拨鼠、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传染于人,原病为鼠瘟疫,是因患此病的鼠类污染了人用家具或鼠蚤叮咬健康人所致。鼠疫以其轻重和累及部位可分为:轻度鼠疫、恶性鼠疫、腐败性鼠疫、肺鼠疫、腹鼠疫、脑鼠疫等。轻度鼠疫者预后尚可,恶性者较差。若不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多会导致死亡。 症状,因本病有轻重和累及部位不同,症状亦有所不同,多见为高烧,头痛,头晕,腺体肿大,上吐下泻,心烦失眠,口渴难忍,全身无力,周身疼痛,心悸谵语,咳嗽,吐血,便血等。治宜解毒除疫,清热强心,芳香舒心为主。对患者家属和居民采取隔离措施,断绝交际和交通来往,通知有关防疫部门立即进行全方位的防治工作。室内和患者床地、被褥上应放天山堇菜叶、柳叶、玫瑰花等,鼻闻樟脑、白檀香。腺体部位宜用白砒石、胡椒、阿片、樟脑各6g,草乌头、无水石灰、飞燕草根、天仙子各12 g研细,马钱子6枚(用醋磨出药汁)调成糊剂敷于患处。方用艾比塔欧尼 小丸内服。口渴者,方选用艾热克 卡森 蒸露、艾热克 三代力 蒸露、艾热克 高孜班 蒸露内服。心悸者,宜用白檀香、樟脑浸泡于艾热克 古拉比 蒸露以毛巾蘸化水外敷于心区。内服买朱尼 达瓦衣 米西克 巴日德 蜜膏等。头痛、谵妄者,可将毛巾蘸于冷却之含葡萄醋艾热克 古拉比 蒸露外敷于头部。 ☚ 脾肿大 霍乱 ☛ 鼠疫plague;pest 鼠疫plague;bubonic plague ~又名黑死病。The plague is also known as the Black Death. |